《赞美》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21 12:31: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赞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赞美》教学设计

《赞美》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赞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赏析象征手法。

  2、初步总结现代诗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总结现代诗鉴赏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现代诗鉴赏教学设计,针对中等水平学生,目的是进行现代诗鉴赏常规方法的示范与总结。需要1课时。

  准备与预习

  1、 查阅资料,了解穆旦和“九叶派”。

  2、 大声朗读全诗,说说和朗读《再别康桥》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整合与建构

  一、初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说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或理解的困难。(尽可能多找一些学生发言)

  二、研读赏析。

  1、梳理诗歌的象与意。

  板书:

  一节:中国大地(美丽而疮痍、开阔又压抑)——爱与伤的交织

  二、三节:农夫(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坚忍不拔)——赞美

  四节:我(深味灾难、痛苦)——不屈的心灵

  2、讨论:诗歌的二、三节为什么集中刻画“农夫”的形象?

  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

  3、讨论:怎样理解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即赞美的对象是苦难深重,但已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

  4、说说这首诗的形式特点。

  宏大的构思,整体的铺陈,是一部沉雄壮阔的多声部合唱。《再别康桥》是一首宁静、优美的小夜曲。

  诗句的错位与变形。现代派诗歌在语言运用上打破了常规,阅读时应予以注意。如“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在野草的茫茫中”、“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等。

  5、学法归纳。

  梳理意象——知人论世——注意语言形式(不要首先“知人论世”)

  三、诵读内化。

  自由朗读全诗,悉心体会“悲怆而又深爱”的感情基调。

  应用与拓展

  课外朗读陈敬容的《窗》,说说自己喜欢现代派诗歌吗,为什么?

【《赞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咕咚教学设计12-20

《质量》教学设计12-18

《目送》教学设计12-18

蚯蚓教学设计12-16

《出塞》教学设计02-09

鹿柴 教学设计02-09

iuv教学设计02-07

长征教学设计01-15

夏教学设计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