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8 18:25:13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湍急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

  【教师提问】同学们,无论是小溪、江河还是大海,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不停的流动,并且都主要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大家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

  【教师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回答】水分子。

  【教师总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水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许多物质像水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质量体积都很小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回答】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讲授】如果十亿人不分日夜的数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这说明水分子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回答】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总结】不光是水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是分子的一条基本性质。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教师演示】混合100 mL大豆和100 mL小米,让学生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化。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200mL。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颗粒之间存在间隙。

  【学生实验】在25mL量筒中混合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观察现象。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讨论】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可知分子之间同样存在间隔。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学生回答】温度计的'热胀冷缩。

  【教师提问】分子相互间存在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会改变吗?

  【学生回答】高温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体积变大,低温下分子间隔变小体积缩小,所以观察到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演示实验】将同样体积的空气、水、沙子分别放入在针筒中,按压活塞,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针筒向前移动的距离大小为:空气>水>沙子。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常来看,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比较为:气体>液体>固体。

  3.不断运动

  【教师演示】取两只相同容积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两只烧杯中的品红均扩散。

  【教师提问】两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热水杯中的品红的扩散速度更快。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学生回答】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解释以下诗句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学生回答】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氨分子扩散实验”,了解反应的原理和现象,思考如何得出实验结论。

  四、板书设计:略。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2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及我校最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接触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基础上,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并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设置本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成因及突破]

  《水分子的运动》属于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分子的特征是本节的重、难点。一直是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地方。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微观本身抽象难懂;二是学生本身的抽象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存在认识误区。如何使微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呢?我作了一些尝试,采用目标分层教学法来突出重、难点即利用幻灯片创设情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提出微粒的特性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四、教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启发式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法、自主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体通过问题探究、对比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练习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

  本节课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以及初中物理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并且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等这些的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2、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体现“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的教育方式

  六、教学创意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充分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生活现象时,借助课件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微观理解。

  3、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化学事例来对本节内容进行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七、课堂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用时1-2分钟)

  引发问题:

  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只存在了几天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整个过程?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走进实验、体验快乐 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等量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先确定试验方案和步骤,然后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用时4-5分钟)

  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让学生建立猜想,制造悬念,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用时2-3分钟)

  3.探索新知、定位提升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三态图片,组内互相交流,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图片生动、形象,起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这是将学生由宏观引入微观的重要环节,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为学习下面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用时4-5分钟)

  4.感悟收获、体验成功 实验探究二:(友情提示:①一滴水中含有1021个水分子②合作完成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用时4-5分钟)

  实验1:放一小块蔗糖于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2:50ml水和50ml酒精混和,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同学们通过观看实验探究二的现象,你对分子有哪些新的认识呢?(即分子的特点)

  请同学从知识、实验、自己的体会等方面谈谈收获。(用时3-4分钟)学生会从自己的感悟中懂得收获,从收获中,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

  1.实验探究的成功与否,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2.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微观的分子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3

  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的第2课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这是学生从宏观思维到微观思维的转变,同时本节课也由理论到实际,在解决生活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所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不仅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还有利于学生以高昂的热情进行后续的化学学习。

  二、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对学生的情况有着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本课所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以形成,并且也有了对生活现象产生疑问的能力,比如:“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并且能够正确的解决他们的疑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还能让他们在探索中学到知识,从知识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我将采用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展开教学。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上课伊始,我将展示小溪、江河、大海等图片,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答出水分子构成了这些物质,进而引出水在不停地运动,那么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运动的水分子》。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部分,主要讲解分子的三大基本性质。

  首先是第一条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会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材料,而后提问学生1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由于学生对于书上的数字概念不是很明显,这里我会采用情境创设法为学生讲解到:如果十亿人不分日夜的数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顺势与学生一同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关于分子的第二点性质即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讲解。我将首先进行演示实验:混合100 mL大豆和100 mL小米,让学生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化。接着让学生展开自主实验,在25mL量筒中混合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观察现象。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类比演示实验的结论进一步得出分子之间具有间隔的实验结论。再让学生举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此条性质,如温度计的热胀冷缩。然后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最后再通过针管实验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关系。

  学生对于分子的第二个性质明白后,接着通过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子的第三个性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接着通过两只水杯中的品红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分子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接下来让学生补充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的事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就完成了对于本课重难点的学习。之所以设置较多的实验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会到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深化了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为了趁热打铁,将新授的知识学以致用,我将利用刚刚所学的分子的三个性质,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花在院子里,你在家里却能够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不断运动;水烧开以后,水溢出来是分子间间隙增大。以及解析诗句中的化学知识,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踏花归去马蹄香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寻找“氨分子扩散实验”,了解反应的原理和现象,思考如何得出实验结论。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及分子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2 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路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学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画出模型及微观过程,然后课件展示及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体现“我自主,我快乐,我学习”的教育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4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设计这样情境:首先展示4幅壮观美丽的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学生观看,谈感想),但遗憾的是这座冰城在人间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

  (二) 实验探究: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及其微观本质。

  内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资料: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扫描隧道显微镜拍下图片: 让学生明白水分子虽然很小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再让同学们画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

  内容二:实验探究:给注射器里的水加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很轻松的答出实验的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

  (2)再让学生猜想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画出变化的微观图。学生的思维容量较大,此过程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每个成员画出导致水体积膨胀的微观图,结束后,教师投影出不同小组画出不同的微观图,总结出有哪些原因可导致水的体积膨胀?

  (3)通过课件展示:冰、水、水蒸气三者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课件,不难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水中水分子无序排列,一定体积自由运动;水蒸气中水分子完全自由运动。

  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得出:

  不变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数目

  变化的是:分子间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继续引导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

  这样学生便理解了水加热后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4)课本活动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运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结冰及冰融化的现象

  (5)学以致用:解释两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①雨后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渍一会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补充:受热不是给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湿衣服晾在通风地方更容易干)

  ②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么?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水分子的性质:

  ①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小

  ②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③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④水分子间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实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如:氢气、氧气、蔗糖、酒精等,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样,也都具有上述特征,你能事实或实验加以验证吗?

  验证1: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1)取两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

  (设疑1)分子间的间隔能变化吗(从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间隔的变化来引导)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

  (设疑2)气体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

  小实验:注射器分别盛满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后推动活塞,体验用力情况,得出:气体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小

  验证2:分子不断运动

  (探究实验2)取两支相同容量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视频):布朗运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验证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师引导:正是由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水呈水滴滴下

  (总结)正是由于分子具有这些本质属性,自然界里的水才会通过分子能量的变化实现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谈收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畅谈收获!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7-06

鲁教版初三化学 运动的水分子说课稿11-02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04-02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06-07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04-17

《运动方式》教学设计06-28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06-26

《运动的方式》的教学设计07-19

以水分子为话题的作文02-01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