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5 18:36: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让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枪口、炮口、轮子、履带铁屋子——坦克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内容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的手中拿了两样古代的武器,你们知道这长长的叫什么吗?(矛)那圆圆的叫什么?(盾)矛是用来干什么的?盾又用来干什么?(相机板书:进攻,自卫)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矛而没有盾,会怎么样呢?如果这个人只拿了盾而没有矛,又会怎么样呢?现在就有一种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样进攻也能像盾一样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书:坦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其它同学吗?(自由说)

  3、老师也有一些词语要提醒大家读好。(出示词语卡片,带读)

  4、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带入课文,齐读课文。读完了,有什么收获?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我们知道矛可以进攻,盾可以防守。发明家为什么还要去发明坦克呢?书上是如何介绍的?着重指导“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同桌之间用动作演示。一手拿书当盾,一手拿笔当矛。

  3、就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那对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对盾的不满,后来想到盾可以改变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还会想到其它的好办法吗?

  6、发明家的主意确实很不错,盾经过改进成了一个“铁屋子”,发明家钻到了解铁屋子里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戳不破铁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比赛场上,对方见他缩在里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还会用别的办法来对付他!想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

  7、是啊!这样下去发明家一点儿获胜的机会也没有!

  8、出示句子“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理解句意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这时发明家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从洞里伸出的“枪炮”,可以进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讲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结:经过发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坦克终于诞生了。

  (三)过渡:这辆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辆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

  3、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坦克是发明家根据矛和盾造出来的。可它却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为什么呢?(板书:合二为一)

  4、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带橡皮头的铅笔的发明过程。

  (四)学习第6自然段

  过渡:由此可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东西有它的不足之处,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动动脑,想想你想发明什么?

  2、想发明的写成一篇短文。

  五、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在这节课上,有许多同学的表现非常好,被评为“朗读明星”、“智慧明星”、“积极发言明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明星”们的优点集合到自己的身上来,老师相信你们以后的表现会更加出色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抄。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运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学生的积极自主性,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指出某个生字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 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⑶ 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 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和( )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思路:

  “常见的酸”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大,是进一步学习、巩固酸、碱、盐相互反应关系知识的基石,在中考中也占较重要的地位。但复习课又不能像新课那样有趣味。因此,本科组设计这节复习课时,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回顾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来巩固酸的组成;通过复习两种常见的酸的特性和用途,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总结归纳酸的化学性质,巩固对有关酸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引导学生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二、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酸的组成;比较归纳,构建酸的通性,掌握规律,形成酸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通过总结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1、认识酸的化学组成,并能分辨酸、碱和盐,能熟练写出盐酸、硫酸、碳酸的化学式;

  2、了解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特性和用途

  3、认识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溶液。

  4、理解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能熟练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化学反应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猜谜语活动。思考、

  回答通过一系列的猜谜语活动,以趣导学,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常见的酸的特性的认识。

  (投影)复习目标聆听、

  阅读让学生知道复习的目的

  (投影)

  “印象中的酸”思考、回答回忆“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总结归纳酸的组成;

  (投影)

  复习: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

  思考、回答通过齐答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能快速回忆、梳理,记住相关知识,增智活动:“看谁数得快”。请学生伸出左手,以一个手指头表示一种性质,按顺时针的形式,数出酸共同的化学性质。

  思考、

  参与、

  回答、通过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快速回忆、记住酸的通性,并总结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投影)活动二:

  填写“酸的化学性质”表格思考、回答巩固典型的有关酸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回忆相应的实验现象,加深理解、记忆。

  (投影)活动三:

  以提问、分析、评讲的形式,完成“达标检测”。

  思考、回答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投影)小结:

  再次让学生举起左手,小结酸的通性思考、

  回答。巩固复习,归纳酸的性质,加深认识。

  (投影)布置作业:记录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酸和碱的性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酸和碱的性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常见的酸硫酸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授课人授课班级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难点分析重点: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浓硫酸的稀释

  难点:硫酸的和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课前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硫酸(H2SO4)

  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

  【板书】1.浓H2SO4

  (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常见浓H2SO4密度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

  【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讲解]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

  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

  【思考】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

  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

  【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

  【演示】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讲解]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

  【板书】(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提问】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盐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讲解]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呢?有无差别?请同学做实验,描述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稀H2SO4的化学性质

  (1)稀H2SO4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做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遇稀H2SO4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稀H2SO4不变色。

  【投影】(2)稀H2SO4+某些金属→盐+H2

  【学生做实验】锌、铁与稀硫酸反应。

  【板书】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

  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硫酸亚铁)

  [提示]在置换反应中铁的化合价为+2价。

  【板书】(3)稀H2SO4+金属氧化物→盐+水

  [学生作实验]生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及CuO与稀H2SO4反应

  【板书】Fe2O3+3H2SO4=Fe2(SO4)3+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问题】Fe与稀H2SO4及Fe2O3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颜色是否一样?在铁锈逐渐消失时为什么会有少量气体生成?为何气体?

  【板书】(4)稀H2SO4+碱→盐+水

  【板书】Cu(OH)2+H2SO4=CuSO4+2H2O

  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小结】以上均为稀H2SO4中H+的性质。

  【板书】H2SO4+盐→新酸+新盐

  【做实验】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板书】BaC12+H2SO4=BaSO4↓+2HCl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结合性质总结硫酸的用途。

  【板书】3.硫酸用途:化工原料(制化肥、农药、火药、染料),除锈,精炼石油等。

  【作业】配套练习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7

  一、 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 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集合

  盾防守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会变得生动、具体。对于新词,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此外,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分配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抢记词语能消除大脑疲劳,以便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得到有机结合,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升,适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开卷有益。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设计意图: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涵和中心,把握全文。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 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进攻

  盾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语文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大显神威)

  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

  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矛进攻

  坦克大显神威

  盾自卫

  (三年级李学梅)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激活思维整活课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片段再现:

  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是怎样结合的呢?请同学们读1-4段,划下矛进攻利害、盾自卫的句子。

  (生边读边划句子。)

  师:谁来读出矛进攻的利害的句子?

  生: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有更利害的矛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矛的利害?

  生: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师: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的利害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个时候,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

  生:他觉得盾太小了,如果大得像个铁屋就好了。

  师:文中得句子是怎样写的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把感叹号用方框框起来再读读。

  (指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第一个感叹号要有点感情,第二个感叹号比较高兴。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样说的?(生齐读第三段。)

  师:发明家又有自己的办法了,自己读读第四段。

  (生自由读。)

  师: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你们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可是,_________对了,_________)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就是坦克了。

  师:一号坦克造起来了,有二号坦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吗?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乌龟了。对了,给铁屋子安上枪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就是坦克了。

  【此处我把坦克的发明过程用一个填充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个格式,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称之为“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使学生的思路活跃,兴趣大增,生动自然的让学生对坦克的发明过程有了清晰地了解。】

  师:两辆坦克已经造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坦克。(课件出示坦克图,师简单介绍。)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生: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能说得简单点吗?

  生:1961年德国兵头一次见到坦克,吓得直叫。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例子?

  生:是为了说明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说出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师:矛和盾在一起变成大显神威的坦克,为什么没有自相矛盾呢?

  生:因为坦克是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

  生:矛的优点是进攻,盾的优点是自卫。

  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此处设计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来看这里的趣味数学题。(课件出示:矛+盾=橡皮+铅笔=)

  生:矛+盾=坦克橡皮+铅笔=橡皮铅笔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怎样的发明呢?

  生:电视+电话=可视电话

  生:轮子+椅子=轮椅

  生:镜片+镜框=眼镜

  师:请你用这个算式写一段话,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并举个例子说明新产品的作用。下课。

  【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发明的乐趣。】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3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课件,学生复习知识点,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有关知识。本节课主要复习酸和碱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还没能系统掌握,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

  教学重点

  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

  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分钟)

  2、教师巡视学生复习情况。

  3、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4、教师可看到各小组的答题情况,小组的得分率,每道题的错误率,进行点评。

  5、教师巡视学生讨论情况,解答疑问。教师可看到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

  6、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解答疑问。

  7、教师总结评价: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酸碱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酸碱知识在生活中也应用广泛,同学们可点击网页来认识更多的酸碱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疑问?可把你的问题写在留言版上,提交给老师,老师以后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

  3、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常见酸和碱的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

  教学难点: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

  课时:一课时

  一、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哪些?

  生:醋酸、苹果酸、柠檬酸

  实验室常用的酸有哪些?

  生:盐酸、硫酸、硝酸。

  常见的碱呢?

  生:氢氧化钠、石灰水。

  生活中常见的酸比较多,对碱了解比较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共同来了解这两类物质。

  二、正课:

  1、常见的酸:

  实物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

  观察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并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盐酸的用途。

  归纳: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和制造药物等,有挥发性。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2: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闻气味。

  阅读课本52页:硫酸的用途。

  归纳:硫酸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比较多,可以用于金属除锈,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用做干燥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小心。

  思考:打开瓶盖后的浓硫酸质量和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常见的碱:

  实物展示: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和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观察1:

  实验现象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归纳:氢氧化钠可用作干燥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生活中还可以用来除油污。

  注意: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观察2:

  现象

  颜色

  在水中得溶解情况

  向澄清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归纳:氢氧化钠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用途:粉刷墙壁、防止树木虫害、配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3、酸碱指示剂:

  提问:如何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生: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展示: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设疑: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和碱性溶液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实验:

  滴入石蕊溶液后颜色变化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化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归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碱能使石蕊溶液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

  区分:脱掉标签的一种酸性溶液和一种碱性溶液

  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变色情况。

  结论: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时酸性溶液,使石蕊变蓝的溶液时碱性溶液。

  提问:从离子角度回答:为什么盐酸和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生:酸溶液中存在氢离子,碱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归纳:酸、碱的定义。

  4、课堂练习。

  三、课堂总结:

  1、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3、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性和碱性溶液。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二课时)

  阜沙中学何汉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师用具:

  投影仪、pH试纸。

  仪器药品:

  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标准比色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生活、生产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某个鱼塘中的水,要确切知道水的酸碱度,可以判断是否适合鱼的生长。

  [思考]用酸碱指示剂能不能测出溶液的酸碱度?

  [投影]

  [阅读、归纳]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设问]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

  [展示]pH试纸

  [演示]使用pH试纸的方法。

  [小结]测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分组实验]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

  pHpHPH

  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

  pH酸碱性pH酸碱性

  橘汁汽水

  糖水自来水

  牛奶醋

  肥皂水洗洁精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互相交流]

  [练习]同步练习1-6题

  [投影]

  [学生讨论]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酸碱度,它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结]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设问]为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知道正常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你了解这些资料吗?

  [投影]

  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

  血浆7.35~7.45

  唾液6.6—7.1

  胃液0.9—1.5

  乳汁6.6—7.6

  胆汁7.0—7.3

  胰液7.5—8.0

  尿液4.7—8.4

  粪便4.6—8.4

  [教师]医生了解了上述资料,即可以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了解了酸碱度与pH的关系以及酸碱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练习]同步练习7-12题

  [作业]同步练习13-17

  板书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二、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法——pH,pH范围通常在o~14之间。

  1、

  pH7溶液呈酸性

  pH7溶液呈碱性

  pH=7溶液呈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05-25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11-1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2-12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2-12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12-13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12-14

《矛和盾的结合》的教学设计12-0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1-15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