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案

时间:2024-03-26 22:55:06 衍祥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口迁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口迁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计划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示: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学生讨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人口迁移》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2.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预测。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讨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原因。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由北向南。

  迁移原因: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规模小,频率低。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

  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人口迁移》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能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

  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谈话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分享印度人口现在已经达到13.26亿的资料,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印度人口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提问学生影响一个地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进而引入新课人口的迁移。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学生。

  【问题】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人口迁移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变更定居地。

  (2)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

  【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判断标准: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界限);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长期或永久性,大约1年以上)。

  (2)人口迁移除了不影响全球人口的增长外,与人口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还有其他不同: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

  【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的类型也有不同,接下来学习一下人口迁移的分类。

  2.人口迁移的分类

  【问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成哪几类。

  【学生回答】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

  (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古代,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被迫进行迁移;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改革开放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明显变化,属于自发迁移。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关系图(A、B、C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图中的人口流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不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这个图主要是看人口发生空间位移,看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区界限发生居住地的变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先总结,教师后总结。

  作业:预习下一节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教案 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增强地理信息的提取和表达能力;利用比较法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3、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流向、原因和特点。

  难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流向、原因和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名人名言的方式进行导入。我会在PPT上出示布洛赫《希望原理》中的话“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提问学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什么现象?由此引出课题——人口的迁移。

  【设计意图】结合名人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其话中的含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教学做好准备。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样教学理念也将贯穿我的课堂始终。

  因此在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时,我会先出示三则案例:案例一——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案例二——伊拉克难民到叙利亚避难;案例三——老王由于工作调动从老家搬到杭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什么是人口迁移吗?学生能够快速发现案例的共同点,但对于人口迁移的准确概念不一定能表达全面,最终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案例当中人们都出现了改变居住地的行为,有些移动距离比较远,有些时间比较长。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类似于这种行为便是人口迁移。同时,我还会给学生强调:关于人口迁移要把握三个要素,分别是:

  (1)产生空间位移——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居住地变更;

  (3)时间限度:一般有一年以上。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大家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我会立即出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思考:人口从A1到B1、C1到A2是人口迁移吗?A2到A1、C1到C2呢?为什么?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结合人口迁移的概念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我会适当渗透关于“人口迁移分类”的讲解,因为这一知识点较为简单,通过老师讲授的方式,可以节省时间,保证授课进度,准确地为学生传递知识,并由此顺利过渡到本课重点内容的讲解。

  2、国际人口迁移

  我会出示图片“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和案例:二战前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提出问题:

  (1)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哪三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人口迁移线路?

  (2)当今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把握了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路线后,我将继续给出资料:“受联合国难民署关注的难民数字”、“加拿大引进人才的政策”,让学生尝试概括出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这一知识的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结合当今世界的政治背景等知识进行分析,为了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我会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前后4人进行讨论,选派一名代表记录小组讨论情况,并进行发言,时间8分钟。由此分析出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人口迁移的持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4)人口流向发生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成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

  3、国内人口迁移

  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和原因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人口迁移的基本思路,因此对于国内人口迁移的学习,我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我会在PPT上呈现三幅图:

  图一: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图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

  图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然后将学生分为三大组,组内自由讨论每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迁出地和迁入地、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原因,并完善表格。

  此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背景,因此在分析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时难度不大,但我会在学生讨论和回答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美国人口迁移图”,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如何?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能够把握:美国的人口迁移呈现的特点是从东北部地区迁往南方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远离工业中心,环境优美,位于南方阳光地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生活起来比较舒适。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建立起该类问题的地理思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不论国际人口迁移还是国内人口迁移,其实都验证了布洛赫的那句话“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正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产生了人口迁移,而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对人口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针对这一方面具体探讨。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结合课堂开始名人名言,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保持课堂设计的完整性。

  作业:统计每代人的人口数,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

  【设计意图】

  了解家族人口迁移的情况,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对学生的绘图能力进行锻炼。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讲采用纲目式的形式来体现。它能够很好地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人口迁移》教案】相关文章:

《中国人口迁移》教案06-26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说课稿01-22

城乡人口迁移动因调查报告06-17

小班教案 教案小班教案03-02

教案中班教案02-23

《风筝》教案教案04-23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教案课程活动教案08-27

教案防溺水教案01-31

项链教案 《项链》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