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馈

小石潭记 时间:2017-08-12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馈

  一、教材分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蒙络摇坠,参差披拂”译成“翠绿的枝,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四、教学反馈:学生优秀研究成果展示

  B类作业:

  (一)“歌尽桃花扇底风”——学生品味挖掘到的个性化整体意境

  小石潭的水真清,声音清脆的让人以为是环相击发出的声响。小石潭的水真清,清澈的让人以为鱼在空中游。小石潭的水真清,不仅能数出有多少头鱼,而且能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的水真清,可是他不能判断出此时呆若木鸡,静止不动的鱼儿下一秒会箭一样的游向何方,敏捷灵活的出乎人的意料,是在嬉戏,还是在寻找?是它在寻找,还是他在寻找?他不停的探寻,尽管他会碰壁,但他仍然选择了这条没有路的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怕失败,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他虽然没有陶渊明“迷路者”的境界,但是他有的是探路者的勇气与活力。我相信,总有一天,这条忽的鱼儿会跃出水面,哪怕只有短暂的瞬间!

  ——王

  小石潭静,你看,石也是静悄悄的,似乎在沉睡中做着一个清凉的梦。倒是树,温文尔雅而又不失活泼的应和着水声。风滑过树,也是静悄悄。鱼儿在水中无声的嬉戏,阳光无声的沉落水底,影子随着水波无声的摇曳。我们的声音也小下来,消失,在安静的大自然面前,一切都会安静下来,带着一种平静。

  ——侯林铠

  教师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石潭乐,你看,青石,翠,游鱼,小溪,自由自在,想伸展的伸展,想缠绕的缠绕,想游动的游动,想唱歌的唱歌。清冽的水轻轻滑过青石的肌肤,他咯咯的笑,“如鸣环”;翠绿的枝被风轻轻拂过,流动的绿色静默的微笑;水底的游鱼懒洋洋的躺在水底晒太阳,突然游向别处,水面上泛起一个酒窝;溪水从不知名的地方来,泉水激石,作响,叮叮成韵。此情此境,有谁会不开心呢?便只有潭上坐的那个人吧,脸上的笑容怎么不见了呢?他的心里该有多少寂寞,才能在这欢乐之中速速离去呀!

  ——张子

  评语:青春少女也曾悲吟:“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落难寻觅”,可小石潭不是落花,这让身似浮萍的柳宗元,情何以堪!

  小石潭幽,你看那水。水,本性清凉,山泉小溪更是如此。幽幽的寒气总是氤着不散。清冽,冰凌入骨的寒使周围的植被最大限度的散发出幽寂的气息。若弹跳的溪算是活力生命的源头,那这一潭冷冽的幽水,便是冰雪女神的叹息。幽幽的叹,冰封了周围的一切,悄的气息 ,凄神寒骨的幽寂。冰雪女神的叹息中,怕是最细微的声响也被冰封了吧!幽然,幽黯,幽寂,幽寒,幽叹汇出了这潭水,这颗散发着冷冽光芒的宝石——冰雪女神的叹息!

  ——韩天明

  小石潭小。你看,它就坐落在一座小丘一百来步的地方,隔着“竹”都能“闻水声”。小到“全石以为底”,且“卷石底以出,为,为屿,为堪,为岩”,像一盆山水盆景。连它生出的溪水也想浩夜空中的北斗和广袤大地的一条蛇一样,小石潭,真小。

  小石潭石(坚实),你看,如此之小,竟容下“、屿、堪、岩”,容下青树翠,容下百许头鱼,虽然小,但它有坚实的——朝着“斗折蛇行”的方向奔去,不可知其源。小石潭,真坚实。

  小石潭淡泊,你看,它被竹树环合仍怡然——自有环声传出天外。它地境偏僻寂寥无人也不恼——自有溪流鱼儿给它讲远方的故事。它不以“小”忧,不以“石”傲,四季轮回,岁月流逝,他就在那里,笑的云淡风轻。

  ——王千一

  评语:也许,正是因此,柳宗元才无颜面对吧!

  小石潭怪,你看那潭,“全石以为底”。既为潭,必三平方以上。一块石头为底,好大的.石头。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中的石头有的一拼。小石潭怪,怪在潭中的石头各具情态,高地,小岛,岩石,再加上摇曳的藤,刚柔并济,仿佛一处无人问津,无可破坏的净土!

  ——周桥

  小石潭幽,你看,它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里安静甚至寂寥,水声滴答,让人顿生寒意。四面遍是树,青葱翠色溢目。

  安静,有时是一种好东西,它可以让人思考。有时,却让人孤独。不经意间,看见旁边的小溪,曲曲折折,忽隐忽现,仿佛我的身世,不可知其源。我不能未卜先知,所以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答案。我继续凝视这条小溪,小溪的水注入潭中,停止了,这会是答案吗?小溪的那头,幽远,不知源。真的不想,不愿,不希望停下来……

  愈发幽寂了,于是,离开。

  ——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