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6 09:10:2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2.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具CAI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的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把学生带人情境当中。提问: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有棵老榕树》。

  2.借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读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教师检查朗读时相机检测反馈。

  字音上,“港、榕、商、赢”的韵母都是后鼻音,发音时注意舌根隆起,把音发准;“挪、扭”的声母是鼻音;“筑”的声母是翘舌音,注意正音。

  字形上,“湾、港、榕、挪、吨、扭”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比例,把字写得均衡匀称,富有美感。“赢”字笔画繁多,提醒学生写得紧凑,张弛有度。在记忆字形时,引导学生采用拆分部件法和猜字谜记忆法,特别强调“商”字下框中由部件“八”和“口”组成,可与“摘”比较记忆;“赢”字的`字谜如: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得可占先。

  字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感悟为主,也可鼓励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理解。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恍然大悟:成语。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举世瞩目:瞩目,注视。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

  可持续发展: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4.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从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初步学习小说的分析鉴赏方法。通过学,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小说创作进行感知、品味和鉴赏。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点拨和讲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提问:

  在你的阅读生涯中,你最喜欢的文学体栽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选择----小说

  为什么选择小说?

  故事好看;人物有感染力;描写细腻传神;是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窗口。

  2.简介

  日本作家票良平和他的《一碗阳春面》。

  提示:但它给我们带为的究竟是什么?老师不作先入为主的介绍,而是请大家一起去“品尝”。

  如何“品尝”?

  可以从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环境)入手,欣赏它;也可以从形式(人物的塑造方式、线索、悬念等)入手,欣赏它。

  二、提出要求

  1.用扼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2.根据以往小说阅读的经验,推荐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并作简单分析。

  3.提出问题,并自行讨论解答。

  4.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三、品读课文

  1.复述故事情节,确定作品线索。

  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和补充,同学们了解了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母子三人,面店老板夫妇,其他顾客,和主要人物----母子三人;主要人物的确定乃笔墨较多,能体现作品主题;了解了作品的主要线索----一碗阳春面;作品的.主题:团结奋斗不屈抗争;一碗阳春面也是母子三人团结奋斗的见证。

  2.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讨论分析母亲----这个不幸家庭的核心人物。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坚韧隐忍,不屈不挠,以勇敢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迎接命运的挑战。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同学们循着“有价值”这一坐标,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讨论。

  外貌(服饰)和神态的描写,表明了她的生活困顿然而坚韧隐忍;境况好转仍温良谦恭----是一个弱势群体中昂然挺立的强者形象。

  语言的变化----从非常害羞地要一碗阳春面,到少了一些害羞到非常平静地要三碗阳春面,不仅表现了这一不幸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传递了一家人团结拼搏,奋力向上,才是改变命运,取得胜利的关键。

  3.分析作品环境。

  讨论并明确:母子三人走出困境,除自身不懈奋争之外,面店老板夫妇的作用不能抹杀。他们细心地多次的不动声色的关照和祝福给了母子三人以温暖和信心。尤其因为他们对母子三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的传播,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赞颂和仰慕,使得他们的奋斗不再是孤立的----民族的互助的传统成了母子战胜困难的力量,也是小说的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

  四、借题发挥

  通过阅读,启发我们: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积累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提炼生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本质的东西。

  教后随想:

  阅读教学中那种过分的现性分析,那种标签式的解读方式,是以牺牲语文教学中人文为代价的,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扬弃;而语文以人文关怀,性感熏陶,审美情操的体裁则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回避给学生以现成的“标签”,有意淡化概念化的分析,而多次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在一个较大的思考范围内品味作品的语言,发现人物的可敬可爱之处,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

  但形象总是大于的。在一节课内,漫无边际地寻找我“知识点”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效率。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坐标----所谓小说的“有价值”,引导学生目光聚集。

  另一个比较实用的设想是,在这之前,同学们都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作过尝试,他们在塑造自己心爱的人物时,缺少了生活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且作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层面以雕琢。我也希望通过小说的鉴赏给同学的带来一些可把握的方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语文教案-《出师表》。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语文教案 篇5

  课堂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堂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老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老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课堂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老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3、情感和观念: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3、通过课件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1、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2、用课件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堂上书面作业)

  3、用课件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一下子就拿出最高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文喜见山不喜平)(口头作业)

  三、体会想象,学会想象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神奇的想象,用课件出题,让学生从下列角度思考:(堂上书面作业)

  (1)神奇的角色。

  (2)神奇的形貌。

  (3)神奇的法术。

  (4)神奇的法器。

  2、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堂上笔记)

  神话想象是超现实的创造性想象,其本质和方法是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合成具有神奇的形貌、神奇的法术和神奇的法器的人类、神仙、佛道、妖魔、鬼怪,赋予它们人、神、物的属性、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依据和原则。

  (1)想象要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出发。

  (2)想象要从故事的具体的场景、情节、冲突的描述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四、品味描写,体会其幽默谐趣俏皮的风格特点(自主学习,自由探讨,口头作业)

  1、把握文中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适应故事的情节和场景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描写的准确、生动、传神。

  2、分析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幽默俏皮。

  先是瞧不起别人,当打不过别人时,就失了方寸、乱了阵脚,被迫使出浑身解数来改变形貌,企图伪装起来,隐藏起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的变化破绽百出,被一一识穿,最终只得落荒而逃。整个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貌变化、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都十分滑稽俏皮、谐趣可笑。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战几百个回合?而且总是孙悟空落荒而逃?(可以作为拓展性的课后作业或层次高的学生的思考练习)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