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5 11:44:0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优秀5篇

语文教案 篇1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到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还要在大门口张贴大红的——春联。(板书课题:24. 春联,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春联内容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所表现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2.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春联,用“ ”画出春联的内容。

  3.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指名)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齐读)

  4.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

  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这么美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把它记在脑海里。(指名背)

  5.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表现第二种内容的春联。

  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谁来试着读好它。(个别集体)

  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6.课文中还有表现其他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片,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7.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8.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9.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

  10.下面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11.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文本研读,了解春联特点

  1.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看课文二、三自然段。

  (板书:特点 )

  2.指导体会对仗。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适当点拨 辞:送走

  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齐读第二自然段。

  3、老师读第二副春联,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板书: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着读出这种特点(板书:声律美 )

  4.出示:开卷有益,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 , 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四)迁移运用 自主学习

  1.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考考大家。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快过年了,老师家里想贴一副春联,却不知道哪一副好,你能推荐一副吗?说说你的理由。(请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明理由)

  2.参考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及你收集的春联,向家人推荐,并向他们说明这些春联的内容及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 想( )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语文教案 篇3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22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11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2、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3、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八、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乐府是

  称为乐府诗。

  九、作业安排

  (一)、查字典填空

  1.“羹”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它组词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

  2.“葵”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第四画名称是 。用它组词 。

  (二)、解释下列字词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三)默写古诗《十五从军征》,然后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十五从军征》课件 课文范读音乐

  十一、自我问答

  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 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3. 比较阅读,了解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 把握文章主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 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读

  1.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诵读课文,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一)引领学生读懂课文

  1. 导入。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今天我们不妨打破这个格局,老师不讲,大家先做,看看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2. 请大家对照讲义一(讲义一:把课文内容写在页前的2/3,留有1/3的空白给学生写点评),针对画线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写出你的点评。

  3. 交流评议(理解的正误,文采的优劣)。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等等。

  4. 归纳课文主题。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5. 放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多读几遍。

  6. 然而,现实中却有两种戕害生命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随机点评)

  (二)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1. 阅读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用他的生活态度为讨论作个小结。

  作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要求人们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享受生命。

  2.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相似,都谈到积极进取的生命观。

  不同点:

  A.文体和表达方式不同。一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而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批判悲观厌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以警醒;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给人以启迪。

  B.作家风格不同。冰心,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以细腻、清新的诗歌、散文见长。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作品“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文风简朴”。

  C.语言风格不同: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明辩,富有逻辑性。

  3. 齐读《热爱生命》

  附:

  热爱生命

  法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的'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他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见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三、课后拓展

  1. 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2. 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