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2 12:41: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集合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理解词语扫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初步了解非洲、南极的不同气候特点。能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水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初识非洲、南极,积累相关词语。

  (一)出示图片:认识南(nán)极(jí)非(fēi)洲(zhōu)。

  1、让我们先从图上来认识两个地方:

  (1)指名拼读1人:南极。

  谁来拼读一下?

  (2)指名拼读2人。

  第二个地方谁会拼读?

  你注意到了“洲”字是翘舌音,谁能像他一样读好?

  (3)齐读南极、非洲。

  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去掉拼音直接读。

  左边这幅图是——南极,右边这幅图是——非洲。

  (二)了解南极。

  1、听老师用一句话介绍南极,仔细听认真记,待会儿请你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说两遍。

  南极冰天雪地。

  2、谁来说说看?

  3、南极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4、所以,我们称它为——寒冷的南极

  (三)简介非洲。

  1、师述:和南极相反,非洲是个很热的地方,因为非洲离太阳最近,在非洲的很多地方,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再来仔细听认真记。

  非洲炎热干旱。

  谁来会看?

  2、所以,我们称非洲为——火热(rè)的非洲

  (1)拼读生字“热”

  (2)“热”字下面有个“四点底”,就好像火在不停地烤!注意四点底的一点朝左,三点朝右。

  3、总结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个地方有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jìbīng

  寄冰

  (1)谁来拼读课题?

  (2)后鼻音读得很准,开火车拼读。一起来拼读。

  (3)“寄”是生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吗?寄:结构记字法(宝盖头+奇)。

  师:这个“奇”字不陌生,它是奇怪的——奇;也是奇妙的——奇。宝盖头下加个“奇”就是——(寄;寄冰的寄)板书:寄冰

  “寄”是指通过邮局把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2课(补齐课题12)——齐读课题。(寄的是冰,很特别吧!)

  三、初读课文。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板书: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2、交流问题:

  出示狮子洪洪、企鹅非非

  出示:南极非洲

  3、企鹅非非住在南极,南极——冰天雪地,(板书:冰天雪地)非常——寒冷。

  狮子洪洪住在非洲,非洲——炎热干旱,(板书:炎热干旱)。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一)学习第1、2节。

  1、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板书:为什么?)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一、二两节就能知道了。

  出示:狮子洪洪/住在/火热的非洲,从来没有/见过冰,他想:“冰是什么样子呢?”

  洪洪/给南极的企鹅非非/寄了一封信,希望非非/给他/寄一块冰来。

  (1)自己读读,不加字不漏字、按停顿符号正确朗读。

  (2)这儿有个生字:“块”:谁会拼读,三拼音,齐读。

  (3)读读词语:块作为量词,我们可以说——一(块)冰

  (4)师:冰可以一块一块地数。课文中提到的这3种物品该怎么数?让我们来拼拼读读记记。

  出示:一(封(fēng))信一(个)箱(xiāng)子一(袋(dài))水(开火车直接读)

  (5)小结: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数法。

  2、老师请两个人分别来读这两小节?

  学生朗读,评价:你能按标点停顿,把句子读通了!

  你把洪洪非常希望看到冰是什么样的感觉读出来了!拼读“希望”。

  一起读读。

  3、现在谁知道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

  4、狮子洪洪生活在炎热的'非洲,从没见过冰,企鹅非非就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怪不得洪洪要非非给他寄冰”呢!这个问题我们读懂了!

  (二)学习第3、4节。

  1、那么,满怀希望的洪洪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板书:结果?)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3、4节。

  (1)这两段话很长,里面还有几个生字,要读懂得先来做个游戏:拼音节读生字

  收(shōu)到退(tuì)了回去扫(sǎo)兴

  (2)这个生字是:收它的偏旁是(反文旁)

  谁来书空?收

  看看书上笔画框里的字,告诉老师它是怎么写的?

  (3)生字会读了,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两节。

  (4)请读(读得真不错,老师也给你一个大拇指!)

  2、交流问题:你们读懂了吗?洪洪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出示卡片: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1)是啊!你们读懂了:

  教师指着媒体引读:

  师:过了几天,洪洪收到了南极的一个箱子,以为是从没见过的冰,这个时候他一定十分(高兴)(读),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板书: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觉得很“扫兴”(读)。“扫兴”的意思就是原先高兴的情绪好像被谁用扫帚一扫而光。所以高兴、扫兴是一对反义词。

  (2)于是,他又写信给非非,信上这样说:

  我让你寄冰来,你为什么寄一袋水来?真让人扫兴!

  自己读读———标点变色(这里有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你能读出语气来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3)我听出来了,洪洪觉得很失望。

  (4)洪洪挺生气的。(他还把箱子退回)

  板书:退回

  3、而企鹅非非收到洪洪的信后,被弄糊涂了

  出示:明明是块冰,洪洪怎么说是水呢?

  (1)读读词语:糊涂

  (2)什么叫“糊涂”?换词语———不明白、奇怪

  (3)练习朗读:把非非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而且是一块厚厚的冰)板书:一块厚厚的冰(自己读读—请读———齐读。)

  4、男生当洪洪,女生当非非。

  它俩为什么一个生气,一个糊涂?

  问题出在哪?让聪明的小朋友来告诉他们吧!

  借助板书小结:(你们说的对,企鹅非非从南极寄了一块冰给洪洪,而非洲的气候十分炎热,冰遇热变成水,所以洪洪打开箱子,看见的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于是他又把水退了回去;南极的气候十分寒冷,这袋水遇冷变成冰,所以非非打开箱子里看到的还是冰。)

  5、课文中没写到非非是怎样寄冰的,你能从寄冰的结果猜到企鹅非非是怎样寄的?(没有保温措施)

  五、说话练习,总结课文。

  1、在你们的帮助下,洪洪和企鹅都明白了道理,消除了误会,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到底该怎样寄冰呢?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洪洪收到冰呢?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科学小常识,我们要细心观察,爱积累的孩子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

  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

  (板书: 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

  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

  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

  .…..

  〖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

  (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 《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

  …….

  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

  (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绘画艺术之魅力,感受作者对虾的喜爱之情,感悟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情怀,感悟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法;生: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齐白石的《虾趣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听写生字词。

  2、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虾趣?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虾的特点,感受虾的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怀,感悟虾趣。

  二、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1、朗读第1、2自然段,将作者对齐白石虾画的感悟的一个词画出来,并理解。

  2、指导读

  3、交流明确:

  (1)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2)更引起“我”养虾,观察虾的兴趣。这是虾趣之一。

  4、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渎自悟,体会特点。

  (2)交流汇报和收获。

  (3)集体交流、资源共享。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

  作者又有哪些了解?

  (2)小组汇报,交流收获。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对大师的画也就理解得更深了些。

  抓住句子“既有……也有……”“有……也有……更有……”抓住“出神入化”体会虾画趣味。

  (4)朗读体会

  6、学习第7自然段

  (1)自读自悟,这一段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交流明确:

  总括全文,揭示课题“虾趣”的深刻内涵。

  “虾趣”的内涵:齐白石的虾画激起了“我”养虾,观察虾的兴趣,同时感悟到养虾的乐趣;养虾,让我们了解了虾,更了解了齐白石虾画的妙趣,从养虾,赏虾画之中,“我”感悟到生活的无穷乐趣。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二、自学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一﹕好多同学都过过桥,而兰兰过的`桥跟我们过的可不一样。究竟哪点不一样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指导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学生小声读课文。

  要求

  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二﹕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合作解决学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点拨,然后进行小结归纳:潜水桥和塑料桥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三﹕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说“潜水桥”的特点)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合作解决学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

  2、用玻璃砖造的。

  3、像一座长长的透明的房子。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四﹕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说课文中兰兰的感受(鱼在周围游,船在桥顶上驶来驶去),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五

  1、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三、测评训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内容:

  复习分段

  教学目的要求

  复习常用的复习方法,能运用方法进行分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分段方法

  1、导入:要学懂一篇文章,理清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分段

  2、小组讨论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几种分段的方法?哪几篇文章特别典型?它们是这样分段的?每个小组讨论两种,小学语文总复习阅读复习教案。

  板书:方法例文

  3、交流

  讨论好的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学得最好。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如:借助过渡段来划分《伟大的友谊》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落花生》

  按总分总结构分《万里长城》

  按地点转换分《秦始皇兵马俑》

  小节归并法《我盼春天的荠菜》

  2、请你选择一种方法,想想一般什么样的文章用这种方法分段。

  小结: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它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段。

  二、练习应用

  (一)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1、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我们通常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成几部分。请你先通读《第一次洗球鞋》,再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事情的起因的?

  2、找出洗球鞋的经过。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第一次洗球鞋》划分段落。校对。

  说明:有的文章事情经过部分有明显的几个步骤,还可以分成几段。

  (二)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分

  1、读《海南岛》,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划分段落。

  2、交流 小结: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并不一定三部分都有,有时是先分后总,有时是先总后分。

  (三)小节归并法

  这两篇文章有明显的特点,我们能一下子划分段落。有的文章我们一下子找不出明显的特点,该怎么来分段呢?

  1、分节读《买冷饮》,概括出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小结: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用小节归并法

  (四)综合练习

  1、阅读《星期天的苦恼》、《杨柳》,想一想这两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划分段落,并完成。

  2、交流

  3、强调:像《杨柳》这样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有充足的依据都是可以的。

  三、总结作业

  分段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在课堂上练习的只是其中的几种典型。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练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这几种方法。课后完成习题。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模板02-24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及反思01-06

有关小学语文的教案04-12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