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03 20:45: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六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那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花木兰》,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3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5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去从军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

  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难装胜利将士朝廷年龄

  战袍渡燕山赫赫

  (1)自由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教学2个多音字

  a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B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5)教学生字字形

  (6)齐读

  3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6讨论交流

  7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三复习查字典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思考:花木兰是谁?

  二精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2自然段

  1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

  2默读课文,思考:花木兰为什么从军?

  3讨论交流,边讲边练习朗读

  4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指名说,师生评议

  7课文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8指导朗读

  9练习背诵

  (二)第3自然段

  1花木兰告别了家人,从此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这时的花木兰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读

  3出示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

  (2)木兰告别了亲人后,怎样?“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

  (3)指导朗读

  4什么是战功?“赫赫战功”呢?

  5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6看插图1,你觉得此时的花木兰怎样?

  7指导朗读

  8练习背诵

  (四)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图2,说说当将士们知道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怎么想?

  3指导朗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钦佩之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填空

  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2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3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

  12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爱国爱家

  替父从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品读体验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巩固延伸

  五、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在我小小的房间里,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富丽多姿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无不给我以美的陶醉和爱的力量。

  小时候,那大公鸡一样昂首振翼的版图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一看着它,就好像是进了那气势磅(páng)礴(bó)的青藏高原,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辽阔坦荡的华北平原,宽谷低丘的东南丘陵;登上那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万里长城;我一看着它,就好像是观看着那滚滚东流的长江、黄河,秀丽迷人的西湖、桂林……

  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引着我的不再仅仅是那地图上的山山水水,而更是那些为这块版图流血流汗的人民。

  在一个小村子里,我认识了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了,但她又把心爱的小儿子送到了部队。在此期间,她的丈夫不幸去世,可她却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没有告诉她的儿子。她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献给国家的,只有两个儿子,他们能为保卫国家出点力,我再苦也高兴。然而,我们的战士也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一位守卫海防的战士告诉我说,虽然我脚踏的是祖国地图上无名的小岛,可是在我心里却装着祖国那张宽大的地图,能作为它的哨兵,保卫它的安全,我感到幸福和骄傲!这是多么博大而宽广的胸怀啊!装下了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十亿多人民!

  这就是我们这张地图上的母亲,这就是我们这张地图上的战士,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千千万万的母亲和战士,我们的地图才能得以完整!我们的人民才能得以幸福!

  正是在战士的保卫下,我们许多人在祖国地图上贫穷和落后的地方献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她放弃了回城的机会,独自一人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教书。她说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使她留了下来。

  一次,她患病十多天不起,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竟然拄着拐棍,迈着一双缠过的小脚,到几十里外的宝顶山取“神水”,给她治病。当时,她没有嘲笑,却泪流满面,她感到:这里的人们需要她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和他们的后代,让他们彻底摆脱迷信和愚昧,成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建设人材,好让祖国地图上的每一点都变得富丽富饶。这是多么好的愿望啊!这难道是她一个人的愿望吗?不!这是13亿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目标!

  祖国地图上的山水,地图上的人民,就是这样强烈地吸引着我,使它成了我心中至爱的珍宝,燃烧的火炬。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咏 柳

  知识目标

  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五字。会读“咏、妆、绦”三个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初知诗意。

  3、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观察和学习诗歌、练习用两三句话描写春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这五生字。

  2、有感晴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大意。

  教学方法

  课前观察,图文结合,反复朗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咏柳”的插图或幻灯片

  1、图上画的是什么?(长满绿叶的柳树。)

  2、从图上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3、教师介绍《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把春景描写得那么美好,是凭借自然景物——柳树,歌颂了春天。美好的新春,充满了勃勃生机,激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4、把你看到的春天柳树的样子说—说。(激情引趣)

  5、板书课躇。“咏柳”是赞美柳树的意思。

  二、读诗歌

  1、出示生宁卡片,指名读。

  2、借助拼音自读诗歌,要求读通顺。

  3、检查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齐读、互相推荐读。

  4、教师范读。

  三、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或幻灯片,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诗说的意思是什么?

  2、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提出不懂的词语。

  3、互相讨论解释不懂的词语:“碧”,绿的意思。“妆”,打扮的意思。“垂”,东西的一头挂下来。

  四、边读诗文边体会诗中说的是什么

  五、识记字形、写字

  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形近字:“载”和“裁”,进行区别;“剪”和“碧”可通过熟字组合加以识记。“碧”,先写上半部的两个部件,要紧凑,下边的石字居中。“垂”可以通过教笔顺识记。“垂”字写法: 。“丝”字要注意字形结构,两个“ ”并排写,千万不要加点,下面一长横把两个“ ”托住。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

  1、理解第一、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 通过看图,看柳树的整体和它的枝条。了解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的绿色柳条就像绿色丝带一样。

  其中帮助学生弄懂:“碧玉”是绿色的玉石;“一树”是满树;“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1) 指导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这句话。

  2、了解第三、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先理解“细叶”、“裁”的意思。

  (2)再理解全句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呀!

  3、朗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春日柳树的美景。

  4、背诵全诗。

  三、完成练习第3题,进行谈话、写话练习

  1、观察春天的柳树。(可在上本课之前领学生去附近有柳树的地方进行观察或看挂图)

  2、说一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的。

  (1) 说柳树的颜色。

  (2) 说柳枝和柳叶的样子。

  3、写春天的柳树。

  (1)先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柳树。

  (2)写柳树的颜色、柳枝、柳叶的样子怎么美。

  4、学生写话后教师进行评议。优秀的可在全体同学面前朗读或展出。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理解词语扫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初步了解非洲、南极的不同气候特点。能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水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认识部首“反文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初识非洲、南极,积累相关词语。

  (一)出示图片:认识南(nán)极(jí)非(fēi)洲(zhōu)。

  1、让我们先从图上来认识两个地方:

  (1)指名拼读1人:南极。

  谁来拼读一下?

  (2)指名拼读2人。

  第二个地方谁会拼读?

  你注意到了“洲”字是翘舌音,谁能像他一样读好?

  (3)齐读南极、非洲。

  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去掉拼音直接读。

  左边这幅图是——南极,右边这幅图是——非洲。

  (二)了解南极。

  1、听老师用一句话介绍南极,仔细听认真记,待会儿请你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说两遍。

  南极冰天雪地。

  2、谁来说说看?

  3、南极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4、所以,我们称它为——寒冷的南极

  (三)简介非洲。

  1、师述:和南极相反,非洲是个很热的地方,因为非洲离太阳最近,在非洲的很多地方,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再来仔细听认真记。

  非洲炎热干旱。

  谁来会看?

  2、所以,我们称非洲为——火热(rè)的非洲

  (1)拼读生字“热”

  (2)“热”字下面有个“四点底”,就好像火在不停地烤!注意四点底的一点朝左,三点朝右。

  3、总结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个地方有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jìbīng

  寄冰

  (1)谁来拼读课题?

  (2)后鼻音读得很准,开火车拼读。一起来拼读。

  (3)“寄”是生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吗?寄:结构记字法(宝盖头+奇)。

  师:这个“奇”字不陌生,它是奇怪的——奇;也是奇妙的——奇。宝盖头下加个“奇”就是——(寄;寄冰的寄)板书:寄冰

  “寄”是指通过邮局把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2课(补齐课题12)——齐读课题。(寄的是冰,很特别吧!)

  三、初读课文。

  1、现在,让我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板书: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往哪里寄冰?

  2、交流问题:

  出示狮子洪洪、企鹅非非

  出示:南极非洲

  3、企鹅非非住在南极,南极——冰天雪地,(板书:冰天雪地)非常——寒冷。

  狮子洪洪住在非洲,非洲——炎热干旱,(板书:炎热干旱)。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一)学习第1、2节。

  1、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板书:为什么?)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一、二两节就能知道了。

  出示:狮子洪洪/住在/火热的非洲,从来没有/见过冰,他想:“冰是什么样子呢?”

  洪洪/给南极的企鹅非非/寄了一封信,希望非非/给他/寄一块冰来。

  (1)自己读读,不加字不漏字、按停顿符号正确朗读。

  (2)这儿有个生字:“块”:谁会拼读,三拼音,齐读。

  (3)读读词语:块作为量词,我们可以说——一(块)冰

  (4)师:冰可以一块一块地数。课文中提到的这3种物品该怎么数?让我们来拼拼读读记记。

  出示:一(封(fēng))信一(个)箱(xiāng)子一(袋(dài))水(开火车直接读)

  (5)小结: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数法。

  2、老师请两个人分别来读这两小节?

  学生朗读,评价:你能按标点停顿,把句子读通了!

  你把洪洪非常希望看到冰是什么样的感觉读出来了!拼读“希望”。

  一起读读。

  3、现在谁知道洪洪为什么要非非给他寄冰?

  4、狮子洪洪生活在炎热的非洲,从没见过冰,企鹅非非就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怪不得洪洪要非非给他寄冰”呢!这个问题我们读懂了!

  (二)学习第3、4节。

  1、那么,满怀希望的洪洪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板书:结果?)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3、4节。

  (1)这两段话很长,里面还有几个生字,要读懂得先来做个游戏:拼音节读生字

  收(shōu)到退(tuì)了回去扫(sǎo)兴

  (2)这个生字是:收它的偏旁是(反文旁)

  谁来书空?收

  看看书上笔画框里的字,告诉老师它是怎么写的?

  (3)生字会读了,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两节。

  (4)请读(读得真不错,老师也给你一个大拇指!)

  2、交流问题:你们读懂了吗?洪洪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出示卡片: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1)是啊!你们读懂了:

  教师指着媒体引读:

  师:过了几天,洪洪收到了南极的一个箱子,以为是从没见过的冰,这个时候他一定十分(高兴)(读),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板书:满满的一塑料袋水

  觉得很“扫兴”(读)。“扫兴”的意思就是原先高兴的情绪好像被谁用扫帚一扫而光。所以高兴、扫兴是一对反义词。

  (2)于是,他又写信给非非,信上这样说:

  我让你寄冰来,你为什么寄一袋水来?真让人扫兴!

  自己读读———标点变色(这里有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你能读出语气来吗?)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3)我听出来了,洪洪觉得很失望。

  (4)洪洪挺生气的。(他还把箱子退回)

  板书:退回

  3、而企鹅非非收到洪洪的信后,被弄糊涂了

  出示:明明是块冰,洪洪怎么说是水呢?

  (1)读读词语:糊涂

  (2)什么叫“糊涂”?换词语———不明白、奇怪

  (3)练习朗读:把非非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而且是一块厚厚的冰)板书:一块厚厚的冰(自己读读—请读———齐读。)

  4、男生当洪洪,女生当非非。

  它俩为什么一个生气,一个糊涂?

  问题出在哪?让聪明的小朋友来告诉他们吧!

  借助板书小结:(你们说的对,企鹅非非从南极寄了一块冰给洪洪,而非洲的气候十分炎热,冰遇热变成水,所以洪洪打开箱子,看见的是满满的一塑料袋水,于是他又把水退了回去;南极的气候十分寒冷,这袋水遇冷变成冰,所以非非打开箱子里看到的还是冰。)

  5、课文中没写到非非是怎样寄冰的,你能从寄冰的结果猜到企鹅非非是怎样寄的?(没有保温措施)

  五、说话练习,总结课文。

  1、在你们的帮助下,洪洪和企鹅都明白了道理,消除了误会,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到底该怎样寄冰呢?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洪洪收到冰呢?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科学小常识,我们要细心观察,爱积累的孩子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猫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