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6 10:37: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郁郁葱葱的大树,嫩绿嫩绿的草地,鲜艳茂盛的花丛,如诗情如画意。大家看到这幅图想到的是哪个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杜甫的《绝句》(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贺知章的《咏柳》(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死不受美国的救济粮。)

  三、生词过关

  四、感知课文:

  1、 听范读,理清思路,感受语言。(读后说说文章的结构。(盼春1,绘春2-7,赞春8-10) )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修辞手法——反复,比喻,拟人。感情喜悦迫切,语调柔和亲切。第1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3、 师生同赏绘春图

  齐读2-7,说一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春天的画面?(春草图、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

  齐读第2段: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一)春草图:自由第3段,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词句描绘了春草的哪些特点?你能为这幅图取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吗?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二)春花图: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三)春风图: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四)春雨图: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从文中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从侧面写出雨的滋润。)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五)迎春图):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4、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5、第三段:颂春。朗读8、9、10节。

  (1)在描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

  三、活动时间安排

  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

  四、活动步骤

  1、 欣赏长城的图片。

  2、 欣赏长城的录象。

  3、 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

  1、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

  2、《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

  3、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5、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

  6、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7、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的什么价值?

  五、写作评价

  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

  六、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

  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诗三百》《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蒹葭》《关雎》《硕鼠》《相鼠》

  内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兴兴比兴

  语言:四言为主结构:重章叠句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构想】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打算用“美”吸引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感受语句的音韵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如果学生能感知到这些美,就一定会陶醉其中,被其浸染,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去揽胜。

  要实现这些构想,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优美。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小结或者与下个步骤的衔接、过渡处,我都设计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引导语,力求在准确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课堂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氛围;在品味字词的锤炼、品析写景的方法时,我也尽可能的运用四字词语和排比、对偶等修辞句式使我的语言更接近文章语言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美”感的获得主要还得通过“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读”。因此,读成为了我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方法。

  文章短小,如果走马观花,仅从大处着眼,则难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还需从小处人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品析上,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应充分鼓励,学生肤浅浮泛的理解应给予引导,学生空洞偏离的分析应予以纠正。

  美文自然应美读、美教,让学生获得美感,带着这样的收获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一些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个别特殊句式的掌握。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

  2.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

  3.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由两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导语,开门见山,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本文所写内容的地理位置、作者及写作年代,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课文的相关资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

  (这是对课文的初读,只在准确层面上提出要求。)

  二、读课文

  1.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注意节奏、语调。

  2.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二读,要求由准确上升到流畅和优美。教师的解重在强调本文语言的特点是具有音乐美感,而示范则是让学生明白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布置学生朗读时,教师就提出了对节奏和语调的具体要求。)

  3.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

  (这一环节是对二读朗读要求落实情况的检查,因此最好选择四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展示他们的特长。如果中等水平的学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这个环节就需要再多给点时间反复读,方法可以是教师的指导读,也可以是学生的互助读。总之,要大多数学生达到标高,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懂。同桌互相翻译,有疑难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

  (这一次读的目的是理解内容,比较适合通过默读进行。浅易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同伴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留待全班探讨。)

  5.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月”、“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了一句,精简了字词,保持了原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或”、“有时”都表明情况极为特殊,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行船者是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从而具体表明了夏水之疾。)

  6.教师补充学生的疏漏。

  (学生在全班提出的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只是给予提示。上面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句式的,具有规律性,教师可举一,让学生反三;另一个则涉及历史背景,可由教师讲解。这两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都很重要,学生如果没能提出来,则需要教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文中的问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习词语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一直都很聪明,今天朱老师特意带来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愿意吗?请听老师把谜面说完再举手回答,好吗?

  谜语1:三瓣嘴,胡子翘,一动一动总在笑。(课件:兔子图片)认识生字兔子。

  谜语2: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课件:松鼠图片)认识词语松鼠。

  谜语3: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课件:猴子图片)认识词语猴子。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棒,公鸡、孔雀、鸭子也赶过来凑热闹了,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学习词语:公鸡、孔雀、鸭子。

  动物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比赛,想请大家做评委,可它们比什么呢?猜猜看。(课件:比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短、把、扁、最)

  2、学习生字

  ⑴指名读卡片上生字

  ⑵请读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带读

  ⑶齐读生字

  3、识记字形,学习部首:“矢”字部、“曰”字头

  4、说“短”、“扁”的反义词

  5、认读生字(课件:不带拼音的生字)

  三、学习课文

  1、师:动物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前三问句)

  2、指名读、教师范读、评价、齐读

  3、指名说答案,(课件:猴、兔、松鼠图片)

  4、分男女生以问答形式对读。

  师:这组动物比得可真起劲!看另一组在比什么呢?

  5、(课件出示三问句,齐读)

  6、指名说答案,指导把话说完整(课件相机出示)

  7、分大组以问答形式对读。

  四、课中休息

  五、指导背诵课文

  1、开书自由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配乐背诵课文。

  六、拓展

  1、看图编儿歌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和用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燕子语文的教案07-05

语文拼音教案01-14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9

语文影子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