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2-07-14 11:46:00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模板(精选15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板书: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七、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家作品

  1、阅读注释

  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设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教师点拨: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

  第七节: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六、质疑再探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七、运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

  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目的: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答: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答: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答: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答: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答: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答: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答: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答: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答: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答:“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答:“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答: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答: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答: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三、总结全诗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

  (1)善于取景;

  (2)精于抒情;

  (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还记得几个月前从初中毕业时的情景吗?大家在告别自己的母校时心情是怎样的?

  (请若干同学简单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离别母校,我们的人生中还充斥着其他各种各样的离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离别感受,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些与离别有关的诗词呢?

  (学生说出想到的诗句)

  这些都是古典诗歌中十分经典的离别诗词句。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首不太一样的现代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标题分析

  关注诗歌题目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大家从这个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离别;再次离别;别的是康桥)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的背景资料。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旅游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独自回到母校,朋友们都不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再别康桥》。)

  三、一轮诵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青荇、榆阴、长篙、漫溯、笙箫)。

  2、大家觉得这首诗的韵律读起来美不美?为什么美呢?

  明确:

  ①“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②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节的波动和韵律感;

  ③回环复沓,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

  这种由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所带来的美感,我们称之为“音乐美”。

  3、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诗里的每个字看成一块砖,把整首诗看成一栋建筑物,大家认为它美吗?(PPT展示本诗的不同排版方式让学生比较。)

  明确: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

  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

  这种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所带来的美,我们可以称之为“建筑美”。

  四、二轮诵读

  1、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这首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现在请大家一起齐声把诗歌朗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课堂一开始,大家回忆了不少古人写离别的诗词。徐志摩的这首诗和这些诗歌相比,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别的却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具有诗意,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至两个比较喜欢的意象,讨论这个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诗人选择了巧妙的意象,并用华美的辞藻表现出来,使整首诗具有色彩感与动态的美感。这种画面感的美我们称之为“绘画美”。

  4、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刚刚我们已经从细节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图

  5、请一位同学根据情感变化图,朗读诗歌。读完后大家点评其对感情的处理是否合理。

  五、三轮诵读

  1、通过刚才反复的朗读,我们整理出了这首歌具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PPT展示:

  事实上,“三美”是由闻一多提出的创作主张,也是新月派的理论基础。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本诗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接下来老师还要给大家提个问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

  预设:学生回答大致会出现三类。第一,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第二,诗人向过去的自己告别;第三,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

  3、刚刚我们对诗歌的解读都是基于诗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读也同样强调“知人论世”,即在解读文本时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的资料。

  总结: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自由的大学生活、美好的情感回忆和资本主义理想。这些既是诗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梦”,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难以割舍的。

  六、总结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王国维的诗歌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山水画,那徐志摩则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西方油画。我们能够在诗中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蓄积,正是因为诗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纯熟技巧的运用、珠圆玉润的华藻。这样的诗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请大家带上这节课对诗歌的理解,配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背景音乐,再集体朗读一遍《再别康桥》。

  提示:播放背景音乐。

  七、作业布置

  阅读《康桥,再会罢》与《我所知道的康桥》,对比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

  再别康桥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1、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

  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

  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所以诵读是本课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重点,通过诵读和把握意象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以诵读和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辅导,让学生走近康桥,走进作者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恋、不舍。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

  四、教学方式:

  1、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2、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3、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张作者的挂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乐曲《神秘园》;印发补充资料《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间部分;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以及“现代诗”字样。

  2、学生:阅读课本中现代诗的相关文章,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准备回答教师提问。

  六、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挂出作者头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二)由学生简单复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自己查询搜集)

  徐志摩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曾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他热烈追求“爱”“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他“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统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对其人毁誉不一),但是由于“极左路线”影响使他这位把“美奉献给人类”的诗人和他的诗,被长期封存。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他的数种诗集和散文集出版。

  诗人就读于剑桥时,这“世界上最秀丽的地方”曾给了他美感,给了他灵性,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康桥成了他“永久的恋情”。这首诗作于1928年的11月,写的是他再次游历欧洲重返康桥时的感受,故名曰“再别康桥”。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初读原文(自由读)整体感知

  1、读完后,让学生说说读完全诗的“整体感知”。

  “空灵”“飘逸”“潇洒”,无以名状的“舒适”和“轻松”“浅浅的惆怅”等。

  2、本诗以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实践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的确值得细品:有哪些表现?(结合本诗,学生回答: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正适合朗读)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

  (四)配乐朗诵,加深理解(学生鉴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1、放《神秘园》乐曲,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展示多媒体:康桥风光片,请学生带着听乐感受再次小声读诗,注意重点字词读者与全诗意境;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1)全班齐读第一节,提问:大家觉得哪个词语要重点强调?这又衬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有三个字须重读(轻轻的),节奏整体上呈轻松微跳跃之感——理解诗眼。

  (2)请一女生朗读第二节,要求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自己提问。

  【提示】“金”“新娘”“艳”“心头”要重读,“荡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发展高潮段,请一名男生先读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辉下想泛舟寻梦,放声高歌,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这体样的体会吗?

  【提示】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诗人接下来的抒情格调陡转,请全体女生读这一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言突转后再一气呵成——理解读音跌岩。

  (5)结尾部分全体男生齐读,学生三言两语谈其特点。

  【提示】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诗的回环美。

  (6)分小组读以上四节,把握诗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体味徐志摩诗的艺术之美。

  (7)中间两节与第二节结构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给学生多角度朗读鉴赏;

  【点拨】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读法会怎么样?如何理解诗歌三美,怎样通过朗读体现?

  (8)师生合作,在整体鉴赏过程中,完成全诗结构提纲的板书。

  (五)学生讨论的鉴赏小结,教师点拨。

  【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六)再次播放音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七)分层布置作业:

  1、利用补发资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散文与古诗歌在写法和读法上的不同(层次较高的同学做)。

  2、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诗《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全体)。

  3、仿写精彩诗句,多读好诗,有条件可试着配乐(其他学生完成)。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别康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重点:

  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

  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师补充:

  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他的婚姻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三个女性与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们说道,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人间的四月天》,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关信息和诗歌作品,或者通过购买纸质书籍放在案头时时欣赏,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诗人。

  解析题目:为什么作者说是“再别”?

  徐志摩三次旅行欧洲,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也就是诗歌中的康桥,他在剑桥大学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流派的影响,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文学家,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这里他的诗情得到触发,进入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成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1922年离英前夕,写有长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途经英国,没有留下告别康桥的诗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归国的海上,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初次朗读,注重朗读技巧

  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听听他的朗读并作出评价。

  朗读技巧:重音,快慢,声调高低,欢快或低沉

  金柳(重读)新娘、艳影(欢快愉悦)荡漾(徘徊萦绕延长读)招摇(延长)柔波(轻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适当读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梦幻空灵的感觉)

  第一、七节读轻缓调,第五节适当高昂,第六节低沉

  这首诗第二、三、四每节中,两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续部分,一三行是主语部分,是一些具有宁静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谓语部分,是对宁静柔美性质的事物的进一步、具体的描绘,因此一三行重读,二四行轻读,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扬一抑的咏叹效果。

  现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吧!

  再次朗读,划分诗歌层次

  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由哪几节构成,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本诗四行一节,一共由七节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三次朗读,研读揣摩康桥风光景致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徐志摩为我们呈现的康桥风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无情变有情,富有女性的温柔、羞涩、美丽

  波光里的艳影(拟人)---------心头荡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头萦绕、摇荡不去,美!

  软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摇甘心(拟人)------水草浓绿生机,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阴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为什么这么写?

  移情解释:作者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并发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着作者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的回忆,作者认为这榆阴下的潭水承载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回忆,这潭水就在作者的强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辞》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作者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引发离别的伤感之情,眼前的杨花在诗人离愁的强烈伤感情绪下,移位成离人的眼泪。

  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了暗喻、拟人、移情、想象、联想等手法,描绘出笔下的这些景物,富有生机活力,充满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妩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对旧日梦想的怀念。

  分析讨论诗歌的关键点

  1.作者在第一节连用三次“轻轻的”,有没有累赘重复之嫌?

  三次“轻轻的”是作者对自己离别时动作姿态的描写。作者面对康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做出了这样优雅潇洒的姿态,实在是一种离别的乐观的情绪表达。

  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是诗人形象呢?

  乐观,飘逸,洒脱,优雅的绅士形象。

  2.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作者在离别康桥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虫也都陷于沉默,康桥的周遭环境是那么安静肃穆,而作者在康桥景色的描绘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时陷入对过去学习、创作、爱情等生活的美好回忆,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是静悄悄的进行着的,是属于个人的独家回忆的,是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洒脱、优雅的性格的写照。

  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对康桥进行了一番游览,感受到了康桥的美景和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还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洒脱、优雅的性格特征和诗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师希望你们课下,认真回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或者反观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触发点,写成一篇小诗。

  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再别康桥》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他一生中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的归途中,作者来到英国重游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作者曾在这里学习,这段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由于事先没有和英国朋友联系好,作者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回忆,在回国途中突显灵感,写了这首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欣赏配乐诗朗诵或老师亲自示范朗读。

  2、在朗读过程中讲解生字词

  明字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辨字形:寂寥 惆怅 荡漾 斑斓 笙箫

  四、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一首别离诗,作者为抒发情感,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

  2、我们找到了这些意象,下面我们来体会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1)诗的第二节中意象是金柳,作者是怎么样比喻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做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金闪闪的颜色,随风摇摆,婀娜多姿,美艳的好像“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愿意做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人们感觉到它的生命力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波起伏的轻盈之态。青荇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3)第四五节写了“清潭”,同学们来思考一下作者是怎么要展开描写的?

  这两节诗围绕“清潭”展开行文,这里的潭指的是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先实后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在第五节中将作者迷恋康桥的美景推向高潮。作者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

  (4)诗歌的首尾都描绘到“云彩”这一意象,请同学们思考这样描写重复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开头处显得飘逸高洁,依依不舍。结尾是感到落寞、无奈离别。“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很巧妙的写出了蛇人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表露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离开康桥时的失落感。

  五、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康桥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别离情绪。

  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了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本诗很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本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音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本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是整齐划一,给人美感。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诗歌的形式,就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一次告别的经历。

  《再别康桥》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初步印象。

  1、(1)语速:舒缓(2)语气:低沉(3)情感:不舍

  2、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1928年秋重回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由于他当时要赶着去见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归国途中才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金柳”是这一节表现的对象,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感情有关系?

  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3.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赛诗会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

  课件展示: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走近志摩

  课件展示:徐志摩(1896—1931) 别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人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主要作品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给了中国新诗诗坛许多千古绝唱。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三、走近康桥

  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

  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

  2、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它曾两次重返康桥。本诗便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所以说是再别康桥,即再一次与康桥分别。

  四、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1、因着感激和热爱,而又是再一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诗人的感情必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读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用心读,先自由地放声朗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是否投入感情。)

  2、先自由举手,再点名读,可读整首,也可选段读。

  (学生点评穿插其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

  4、大师朗读:聆听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模仿跟读。

  5、请一名有朗读功底的同学,和着音乐,纵情朗读。(配乐:《再别康桥》)

  6、音乐美:

  有人说,这首《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典范,你认为呢?

  (学法指导:语言文字内在的“音乐美”主要借助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等形式表现出来。)

  和学生谈论后展示课件总结

  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这种节奏感。

  五、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举个例子——老师给出了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为其他几幅图画命名。

  参考: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

  2、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图都是由一个事物构成,例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那么,在诗歌中这些融入诗人情感的载体,称为意象,板书:意象=物+情,学习诗歌必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3、好,我们再次回到这几幅图。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讨论)。

  参考句式:我喜欢 图,诗中这样写道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 的感情。

  举例:我喜欢河畔金柳艳影图,“柳”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本就有惜别的含义,诗中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情感的景物化作有情感的生命活动,温润可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从中我读出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从中感悟出情感美。

  教学设想: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4、绘画美总结: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我们说徐志摩的诗歌极具绘画美。

  六、探讨诗歌的建筑美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在他的这首诗歌中,不仅贯彻了“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主张,还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你能从全诗的结构上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建筑美: (1)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首节和末节,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七、结语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诗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用多情的种子孕育着心中的花朵,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都一准用芬芳传达“爱”、“自由”和“美”。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再别康桥》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

  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11-05

《再别康桥》教案11-05

《再别康桥》 教案09-04

再别康桥 教案09-04

《再别康桥》的教案11-30

《再别康桥》教案06-22

《再别康桥》经典教案09-12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08-29

再别康桥的教案10-24

再别康桥 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