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0-09-03 18:08:21 徐志摩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

  我们品味《再别康桥》,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诗歌中优雅柔美的意境。

《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名篇。诗歌最大特点是抒情,因此,本人试从诵读教学入手,通过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人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通过反复诵读,发掘诗歌形式方面的特点,力争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和诗歌,掌握学习新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悟诗歌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式“三美”,学会鉴赏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知人入诗:浪漫诗人的浪漫情怀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漫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尽情地享受康河的优美风光。诗人曾满怀深情的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故地重游的徐志摩很快就要离开康桥了,在那个美丽的黄昏,诗人独自一人在康桥漫步,欣赏着眼前的秀丽景色,记忆如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

  二、吟读:读出心意

  1.吟读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读,就是读的时候节奏较慢,运用延宕拖音和声音的轻重读出诗文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可播放舒曼的《梦幻曲》)

  朗读提示:要注意六言句与七言句的不同,要有音节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整体上要读得轻柔舒缓,特别是最后三节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要读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2.畅谈感受。

  明确: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温柔、婉约、伤感的,饱含着诗人离别康桥时的`的无限眷恋与不舍。

  三、研读:品诗论诗

  形式:四人小组讨论并交流。

  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的化不开的深情。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提示: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

  诗人离别康桥,也是告别过去的在康桥的一切,告别过去的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云彩”这个意象,是为了不惊动校园中的一切,是为了保存在自己记忆中的旧日的一切,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回忆对话。因此,和云彩告别不过是一种诗化的想象。这种记忆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不宜大声喧哗,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效果。② 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③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诗人使用了两个暗喻: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自然之景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对“梦”可以有多种理解,如家国梦、爱情梦、事业梦等等。沉醉于此情此景,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以至于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可理解为“逍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在这一节中,诗人对康河的眷恋、依恋之情逐步达到顶峰。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正是这沉默,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诗人的情感不仅是依恋,更是种苦闷。由此,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轻轻的”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的来,悄悄的去。复沓的结构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更增添了诗人淡淡的哀愁。“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的姿态。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和依恋。过往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带走哪怕仅仅一片云彩,更显示了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3.教师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

  依依不舍――欢喜――依恋――眷恋――迷恋――苦闷――恋恋不舍

  依恋之情达到顶点

  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总体上是眷恋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哀伤。

  五、赏读: 感受“三美”

  徐志摩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了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

  明确:

  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体现了一种绘画美;每节押韵,运用叠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体现了音乐美;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单行和双行错开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体现了建筑美。

  (诗歌“三美”学生能够理解,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即可。)

  六、课堂小结

  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而是充盈着无处不在的美。夕阳的余晖里,诗人作别的不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当诗人只能悄悄离去时,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让世人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带着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深情,再一次诵读诗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反思】

  第一、学习现代诗,应建立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设置了吟读――研读――赏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诗歌,体悟情感,感受形式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情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逐步加深,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三美”。

  第二、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不拘泥于前人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三、注重诗歌鉴赏方法的引导。《再别康桥》是鲁人版高一年级所选的唯一一首新诗,学生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词语的运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新诗的人文情怀,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阅读和欣赏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地解读、欣赏更多的新诗,甚至模仿写作新诗,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篇06-21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范文12-11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12-11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计12-0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12-11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6-2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方案12-11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施计划设计12-07

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