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2 23:27: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1

  教学进入探究质疑环节,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生:老师,画在墙上的叶片和长在藤上的叶子区别很大,琼珊为什么就没有识破?

  生:对呀,而且她是画家,连画在墙上的叶片都看不出来,这不合乎情理。

  师:是吗?这么重要的、关键的情节构思,竟然不合“情理”?这需要我们细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求答案。

  学生阅读思考。

  生:老师,我注意到课文细致描写了苏艾和琼珊的居室环境。在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窗外“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光线是阴沉沉的,距离是在二十英尺以外,不能很清楚地辨认对面墙壁上的叶片,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师:读得很细致,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作者反复强调,贝尔曼是一位60多岁、技艺高超的老画家,这片藤叶又是他准备了几十年、用生命描绘的杰作。文中描述它“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可见,老画家画得多么细致,多么逼真……

  师:停,我打断你一下。你从哪里看出他画得“很细致”“很逼真”?能读出来吗?

  生:(读)先看叶片的`形态,连边缘的锯齿形状都清晰可见;再看叶片的颜色,靠近叶柄的是深绿的,锯齿形的边缘是枯败的黄色,色彩多么有层次,多么逼真。所以,琼珊不能识破,是情理之中的。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常春藤的生态来分析。它是很善于攀爬的植物,我们乡下叫他“爬山虎”,所以课文中说“藤枝依附在砖墙上”,画的“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依附”,一个“贴”字,也就暗示了琼珊不能识破真假的原因。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很细,抓住了关键字词。所谓“暗示”就是为下文埋下伏笔。不过,除了上述居室环境、画家技艺、藤叶生态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物描写---作者在琼珊的描写中有这方面的“暗示”吗?

  生:有很多的暗示。琼珊是严重的肺炎病人,苏艾说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试想,一个迷迷糊糊的高烧病人,怎么能识破远处墙上叶片的真假呢?

  生:更何况她是躺在病床上看那一片藤叶的。第一天早上是躺着看,文中说苏艾把脸凑到枕边安慰她;第二天早上也是“躺着对它看了很久”。躺着远视---那种视觉误差是可想而知的。(掌声响起)

  师:请大家注意,他说到课文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描写,“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她为什么“看了很久”?她在想什么呢?

  生:她非常惊奇,简直惊呆了:一夜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点,那一片藤叶竟然还是没有落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对,她在惊奇中思考“为什么”,她找到了答案吗?

  生:她找到了,她认为是“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我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师:非常准确!这里所谓“冥冥中”,大意是在“潜意识中”。琼珊在潜意识里仿佛觉得有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并且启示她“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多么神奇,多么经典啊!

  师:请问,那种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生:是一种与疾病抗争的力量---是一定要活下去的生存欲望。

  师:对!那就是生命,是坚毅、顽强的生命的力量。

  师:我们讨论的问题现在有了答案。那一片画上去的藤叶,“琼珊为什么没有识破”?不只是因为居室光线阴暗,不只是因为画家画得逼真,不只是因为疾病高烧迷糊---更是因为在琼珊的心目中,那已经不是一片普通的藤叶,它超越了真假,超越了凡俗,它俨然成为了一种象征。

  师:你们认为它象征着什么呢---请抢答!

  生:它象征着生命神奇的力量。

  生:它象征着求生的强烈欲望。

  生:它象征着生命的四季常春。

  生:它象征着人生的信念与希望。

  师:精炼,精彩!同学们真正领悟到了作品的旨趣和深意。那就让我们一齐向“最后的常春藤叶”致敬!请大家齐读(PPT显示)

  生:一片永不凋谢的藤叶,象征着生命之树常青。

  一盏永放光芒的明灯,指引着人生之舟远航。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2

  [课前准备]

  ①制作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②要求同学深入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③在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问题。(要求问题源自课文,有探讨价值,能体现思维含量,能激发同学兴趣。)形式上可以独立进行,也可多人合作商讨。收齐后通过分类整理,制成powerpoint课件。

  [过程实录]

  [课前播放音乐,《正大综艺》主题曲《爱》]

  师:同学们,我们和这个世界,最需要什么?

  生:爱!(齐声)

  师:是啊,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我们在爱心中孕育成长!可有这么一片小小的叶子,却也闪耀着爱的光芒,并给人希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神奇的叶子……大家看哪一篇课文呀?

  生:《最后的常春藤叶》(齐声)

  [师板书课题]

  师:课前叫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到我们班来收集问题时发现,几乎每位同学都有问题提出,说明我们班确实很优秀。其实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

  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齐声)

  师:很好!我将同学们发现的问题整理综合了一下,正好有四个,大家请看。

  [课件展示问题]

  1.文章前几段好象与整篇文章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2.贝尔曼是一个失意的画家,为何能创作出杰作?

  3.叶子有何深层含义,为什么要用《最后的常春藤叶》做题目?

  4.前面很少提到贝尔曼,结尾突然出现他画叶子的结局,合理吗?

  全班同学正好是四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为了方便交流,每组可四人一小组,小组同学相互切磋。(师生商量了一下,学生觉得这个活动需要5—7分钟)7分钟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注意:1.探讨解决问题时,必须结合文本,必须从文本中找证据,所以大家在讨论时必须圈点勾画,同时要随时记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2.如果讨论中有什么疑问解决不了,可以由上台的同学向我提问。我是大家共有的财产。(生笑,要求老师到自己一组。老师巡视,不一会儿学生就进入了热烈地讨论。7分钟后,四位同学在掌声中先后走上了讲台)

  生:我们小组认为,文章前几段主要是写出了这些艺术家一个“穷”字了得,如此穷,得了肺炎后就无钱治疗,只有等死,这是小说的一个典型环境。与文章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师:很好,他说这是小说的一个典型环境。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们讨论时,还发现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单纯的琼珊,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生活贫困、事业不得志,在病魔的缠绕下,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师:你们组分析得这么仔细,能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探讨课文,做到知人论世,自己想出来的吗?

  生:不完全是。我在预习时,看了些资料,再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了以上的看法。

  师:可见,灵感来自勤奋,只有占有更多的材料,才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大家再看塑造这样的典型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干什么?

  生:塑造典型人物。(齐声)

  师: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齐声)

  师:就单从这一点来看,和全篇关联大不大呀?

  生:大!(齐声)

  师:我们知道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琼珊才会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一片脆弱的叶子!大家看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了吗?

  生:没有!(齐声)

  师: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珊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生笑)那是因为———

  生:贝尔曼画上的。(齐声)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到位,那么请第二组同学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讨论认为,贝尔曼可以画出而且只有他能画出这副杰作。

  师:看你刚才的语气很肯定,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从第30节,可看出贝尔曼他是个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这样的人在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虽“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但第33节却说“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以及第35节“谁说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们不难看出他善良,有同情心,关爱他人。他完全会去画!

  师:你的一番话很有见地!刚才还听你说“只有”,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还有个苏艾,这个人虽和琼珊友好,琼珊病了,是她照顾,

  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但这个人对琼珊老盯着

  叶子的念头并不理解,更何况从文中可看出,她的画技并不高,不可能画出那么

  逼真的叶子。

  师:大家觉得分析得好不好?

  生:好!(掌声)

  师:不知这一组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我们有补充。刚才同学只是根据课文分析了为什么能画,但我觉得贝尔曼之所以画

  出的是杰作,是因为这片叶子的意义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

  师:很好!刚才我发现第三组的同学跃跃欲试,你们有什么见解要发表吗?

  生:绿叶是一个鲜活的精灵,一份无拘的自由,一份舞动的乐章,它是希望的曙光,信心的象征。(掌声)

  师:真是锦口绣心呀!小组还有补充的吗?

  生:寒风吹彻,生命之叶永不落!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琼珊终于认识到“生命将和藤叶一起终结”是那么可笑,她又充满了对生命的希望!(掌声)

  师:说的太精彩了!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为什么我们的编者会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

  生:“常春”二字有着深刻的含义。这片叶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爱心的付出,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它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其他题目都不能体现这么深的含义。

  师:我提议为他们小组鼓掌。(急烈的掌声)同学们讨论理解都很深入,不仅紧密结合文本,抓住了要害,而且有不少创造性的发现。从大家的分析看,我想问大家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情节在哪一部分?

  生:文章的末尾。(大声)

  师:恩。哪位同学来读下?(随便指一位同学)

  生:没有。(生笑)

  生:(沉默片刻后补充)作者并没有实写这一情节,只是通过医生、苏艾的口说出的。

  师:刚才真替你捏把汗,脑筋转得快啊。可大家看如此重要的情节不仅放在结局而且没有写出,这样突然冒出,合理吗?

  生:并不是突然冒出!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前文写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副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寄托琼珊的希望的叶子正好为他提供了机会。

  师:大家觉得信服吗?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记得刚开始第一组一位同学好象说到在这一“艺术区”一个“穷”字了得,他们有着共同的境遇,并且有着深厚的友谊,书中30节“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愿意为你效劳”等就是明证,这可以说是贝尔曼画杰作的情感基础。

  生:我想打断下,苏艾和琼珊感情更好呀,苏艾也可以画呀?

  师:很好,大家看苏艾有没有可能画这叶子?

  生:不可能(较为大声)

  师:为什么?

  生:前面我们这一组同学已经分析过贝尔曼可以画出而且只有他能画出这副杰作。(第二

  组同学反应强烈)

  师:第二组同学维权意识很强啊。(生笑)刚才第四组同学分析很细致,如果把它们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评论文章。但这篇评论文章美中不足的就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在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

  师: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要求:符合人物性格, 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有适当的情境描写。

  (学生开始动手快速写起来)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写到这为止,但是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班的才女已经写了很多,下面请她给大家读读好不好?

  生:好!(掌声)

  生:(读)暴风雨何等残酷,摇得树枝“吱吱”作响,砸得玻璃好象要破碎一般。而这个老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点着灯笼爬上梯子。雨水砸得他睁不开眼,顺着他不平的脸,转弯而下;那双曾握笔狂舞的双手,瑟瑟发抖。他不是在画一片叶子,而是在画友情,画人生,画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画他对艺术充满了热诚,画他对暴风雨的无所畏惧!一夜的风吹雨打,一夜的攀高落下,一夜的执笔调色,他……他离开了。(学生沉浸在她的描述之中,寂静,最后一片掌声)

  师:不仅写得好,而且读得也是这么好。刚才我已经被你的文字和声音深深地打动。我记得罗丹有句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经过探讨解读,我们已经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寂静了1分钟,思考)

  师:昨天晚上我在备课时无意间看了些图片,看后我感慨万千,今天我也把它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深情地叙述)

  [课件展示]

  1.山里娃,谁为你遮风挡雨……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3.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有人哭,就代表着他的渴望……

  师:(小结)也许我们看惯了花开花落,看惯了叶生叶落,也看惯了生死轮回,却很难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怎样走好自己的一生,怎样做人,这节课也许给了我们很多启迪!现在已经下课了,有可能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想说,或者还有问题需要讨论,但是由于时间限制,我想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或疑问写在我们的周记本上,我们做进一步地交流,好不好?

  生:好!(大声)

  师:好的!下课!

  [简评]

  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读,是本课最大的教学特色。

  这节课不是由老师设计好教学内容,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感知、理解,而是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形成教学目标,再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个辅佐者、引导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中学生自主研读和分组研讨,发动小组内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提示学习方法,让学生先行充分交流问题。课的小结部分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在对文章内容总结的基础上,稍加提升,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稍嫌遗憾的是还要强化文本,一定要将作品赏析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揣摩、积累语言,精彩语段与句子要反复读悟,一些重要字词要拎出来,课内应有适度的、随机的、切合文本特色的语言训练。另外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内容展开不够,还可以稍加开拓一些。

  整节课综合起来看,教学的操作是严谨的,体现了新课程三大新理念: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发展自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3

  设计要点:讲讲故事,叶救了谁,叶是什么,揭开谜底。宗教情怀

  师:生命中有太多的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这就是米兰。一片普通的叶子,居然能左右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和死,不知你信还是不信?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片叶子,展示了一个意味深远的故事,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让我们用心的触摸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要求朗读标题两遍,一遍比一遍响亮,这是一节示范课,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打消学生的拘束感,活动活动)

  师:小说家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我们围绕这一片叶子,讲一讲人与叶的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这里的意图是迅速简略的了解情节,剑指要害)

  生:小说中有琼珊、苏艾,贝尔曼三个人、

  生:还有琼娜和医生

  生:琼珊和琼娜是同一个人。

  师:主要还是三个人,这三个人的相似点是

  生:都是穷困的画家,两个年纪轻,一个年纪大。

  师: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学生概括内容,老师相机点拨)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故事压缩压缩,琼珊数叶等死,苏艾因叶助人,贝尔曼画叶救人,老师概括的十二字真言精不精辟?

  生:精辟

  师:高不高明?

  生:高明。

  师:看来这是一张很神奇的叶子,常春藤叶救了谁?

  生:琼珊

  师:琼珊是一个等死的人,虽然像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想的,更何况等死是一件很痛苦很煎熬、很崩溃的的事。

  师:得了肺炎一定会死吗?

  生:不一定。

  师:这可能包含着一个心理暗示的问题。琼珊把自己幻觉中的死亡和一张藤叶的自然的死亡连在一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出句子,然后朗读)(在文中22、24、28、41段具体如下:

  (2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24、“你用不着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28、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41、“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师:这应该是人幻觉中的死亡,可能人的死亡有两类,一类肉体的消亡,另一类是

  生:精神的死亡。

  师:很多同学在课前有个疑问,为什么叶子,掉了,琼珊就会死亡,叶在人在,叶亡人亡,(学生沉默)(这是个难点,也是突破点,老师该如何引导,需要耐心)

  师:这种事情外国小说有,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中类似的也出现过。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位美人

  生:黛玉葬花。

  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出示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师:黛玉葬花你能理解,那是多情善感,如果王熙凤葬花,那是

  生:矫情,

  师:假如老师背了锄头在葬花,那是

  生:滥情

  师:同样是人,差距怎么这么大?这张叶子也一样,老师不禁感叹,常春藤叶啊,谜一样的你!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救了谁?(学生很惊讶)

  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还救了谁?(学生思考)

  生:救了老画家,贝尔曼

  师:继续说,

  生:老画家花了一辈子画,终于画出了杰作,完成了他的心愿,藤叶救了贝尔曼。

  师:同学们同意不?

  生:同意

  师:那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谜一样的贝尔曼?

  师:朗读第一处出现贝尔曼的段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生朗读30自然段)

  师:说说对这位老画家的第一印象

  生:说脑袋像萨迪尔,是个怪物,很恐怖。

  生:很失意的人,画出的画没人要,很穷困的人

  生:像个乞丐,很肮脏

  师:你说艺术家像乞丐。可贝尔曼自认为是

  生: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师:一般来说看家恶狗,那可是很厉害。贝尔曼在文中说了两处话,具体不能用说而是

  生:嚷

  师:让我们用贝尔曼的语气来嚷一嚷(学生自由的嚷,然后集体嚷。)(对文本的解读是理解的关键)

  师:贝尔曼说谁傻?

  生:琼珊

  师:为什这样说

  生:关心他,爱他。

  师:对,像父亲爱女儿一样爱他。第二段话出现两次天哪,在哪种情况下说天哪

  生:痛苦伤心的时候,为琼珊伤心痛苦。

  师:是啊,是啊指的.是什么?

  生:相信自己能画出杰作,对艺术的忠诚和执着。

  师:如果贝尔曼真的是一条狗,那是一条善良的有同情心的忠诚的狗。他的理想是

  生:画一杰作。

  师:文中哪几处提到杰作?请同学们找出。

  (学生找出四处)

  师:这四处的杰作怎样理解(学生考虑)

  生:前几处杰作不是杰作,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这里杰作有讽刺调侃的味道,

  生:是说这个老头能力有限,好高骛远,

  生:最后一处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那是真正的杰作,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是当之无愧的杰作。

  师:那是歌颂和赞扬的。

  师:有理。那文中第一次出现杰作的这张叶子是在哪里?(学生找出,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大声朗读,这是生命的颂歌,这是不屈的傲然,这不是一般的象征,是美丽的象征,是诗意的象征,是战胜死亡的浪漫,作为教者,理所当然为这片神奇的叶子而震撼。这是文字的胜利,这是信念的胜利,更是真善美的胜利。这就是着片叶子的真正的神奇)。

  师:在结尾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画这张叶子不容易。在凄风冷雨中充血的眼睛老头在雨中爬到高处,二十一英尺,很难,可能还喝了些酒,更是难上加难。为一个毫无关系的女画家画画,只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中还有温暖的春天的存在,在冷血的社会中人性的光辉的闪烁,

  这是一片永远永远不会凋零的叶子,他不仅仅是片叶子,还有其他一些东西的存在。

  师:我们在来留意老人给我们留下的完成杰作的工具

  生:梯子,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还缺少一样东西。

  生:灯笼

  师:燃烧的灯笼。这里燃烧的灯笼你是怎样理解?

  生:在黑暗中,需要灯笼才能画画。

  师:那如果人生活在黑暗中呢?

  生:那灯光给人以光明和力量,给人以希望。

  师:这里不仅仅是灯笼,还代表

  生:一副火热的心肠。

  师:这一张永不凋零的叶子才是真正的杰作,贝尔曼用生命中所有的日子集中在这一个夜晚。那个苍老的背影在渐渐的模糊,但不会老去,老师想到另一个巨大的背影,朱自清笔下那个为儿子过铁道,爬月台的肥胖的的父亲的背影,这些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经典。

  师:叶子救了谁?

  生:拯救了贝尔曼,拯救了贝尔曼的灵魂,

  师:叶子,谜一样的你,我们马上要揭开谜底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医生看出的一个药方,针对琼珊的肺炎。

  生: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男人

  师:男人代表

  生:爱情

  师:我们在文学中看到太多太多的爱情力量,问世间情为何物

  生:直教人生死相许

  师:爱情对这个女孩有用吗?没用。

  师:在她的心中的愿望是

  生:到那不勒斯去写生。文中他提到两次。这是爱情与理想的PK,爱情失败了。

  师:贝尔曼的理想画出杰作,老师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何是常春藤叶?换做樟树叶,梧桐叶可以吗?(学生思考)

  师:这到底是怎样一片叶子,谜底即将揭开。

  生:是理想,是信念

  师:有点接近,在确切些。

  生::是艺术的理想,为艺术宁可放弃生命的理想。

  师:很好很好。在国外,常春藤叶的有特殊的含义,(出示投影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常春藤代表着艺术的常青。琼珊视叶如命,其实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爱艺术胜过爱生命,一旦艺术生命消失了,那作为个体的生命就死亡了。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自己的艺术的生命,琼珊数叶数的不是叶子,而是自己的艺术,贝尔曼画叶就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杰作。

  师:这就是艺术的救赎,肉体的消失,灵魂得到了解救。这里是宗教情结。我不下地域,谁下地域。

  丰子恺曾说:“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艺术家之最高境界,实与宗教相近。为其有宗教精神在焉。”它的慈悲、博爱、真、善、爱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坚守艺术理想,撒播关爱情怀的大写的人,完成了人世间真正的杰作。老师改编《相信未来》来结束,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的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用人性的光辉画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有时间,出示梵高的作品《星空》《向日葵》)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芦叶船》教学实录03-06

最后的常春藤作文05-05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03-12

最后的一片叶作文11-05

最后一片叶作文04-29

最后一片叶作文08-15

最后一片藤叶作文(精选24篇)12-06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