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07 15:00: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风筝》教学实录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课室学生四人一小组摆设,以便讨论问题,教师打印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板书:风筝)

  二、问题探究

  1、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师(齐读完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在家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文的。

  师:课文前面部分讲到了鲁迅先生出于“好意”,“关爱”小兄弟,不允许他放风筝,还把他做的风筝毁掉,后来他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那大家听完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思考,拥跃举手回答)

  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师:有没同学补充,回答完整一点?

  生:他是偶尔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他认识到了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的行为的错误的。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齐声)

  师:对了,中年后的鲁迅先生是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才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正确的观念的。那么,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文中讲到了他受到了惩罚,那他受到了什么惩罚?

  (学生思考,教师边板书: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师:从哪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变得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

  师:对了,鲁迅先生明理之后,开始自责,而心情也便变得更加沉重起来。(边讲边板书:沉重)这一段大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中吗?

  生:鲁迅先生看到外国一本讲述关于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鲁迅先生后来知道儿时犯了错误应该庆幸才是,为什么会觉得不幸呢?思考一下。(学生积极思考)

  生:因为他认识到儿童时对小兄弟犯的错误,是对他一种精神上的虐杀,在今天看来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幸的。

  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可能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儿童时,受到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不幸的。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非常好。对兄弟精神上的虐杀、对封建观念、封建思想的批判这对鲁迅来说都是非常不幸的。既然,鲁迅先生知道自己错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生:想办法向他的小兄弟说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认错,并想办法弥补。

  师:对了。几十年过去了,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念念不忘,想办法安抚小兄弟曾经受伤的心灵。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知错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师:不错,这两位同学答得很好。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对兄弟间的亲情非常看重。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之处。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同学就有他这种精神。(教师边讲边板书: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师:几十年过去了,他想用什么办法来补救呢?行得通吗?

  生:鲁迅先生想过用两种方法弥补:他先想送风筝给小兄弟,陪他一起放风筝,但又觉得他们都已是中年了,所以,又想跟小兄弟讲明这件事,希望得到他的原谅。

  师:对了!既然他想了两种尝试想弥补以前的过失,请求小兄弟的原谅,但小兄弟的态度又如何呢?大家想一想。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小兄弟的态度的话。

  (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明事)

  生:小兄弟的态度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前面鲁迅先生最希望听到的是什么话?

  生:(齐声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师:好!听到的与希望的完全不同,那么,按道理小兄弟既然记得了,心理应该是轻松起来才对的,可是,鲁迅先生的心情是不是变得轻松起来了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心情是怎样的?

  生:(齐声回答)沉重下去。

  师:没错,心情还是那么的沉重。(边板书:沉重)你们想想:他听到小兄弟的话,为什么会沉重?你如何理解“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

  生: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把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生:小兄弟可能是忘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生活在封建黑暗里,当时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觉得听从父母、兄长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从来没把这样的事当成是不开心的事。

  师:嗯,这几个同学回答都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有认真思考,能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学习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讨论研究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家先仔细阅读,小组讨论投影片上的思考1,呆会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好。(打开投影机,显示问题1、课文最后语句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学生阅读后热烈地讨论“思考1”)

  (请学生自愿读“思考1”)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认真地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先看第一个问。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小兄弟究竟有没有原谅自己,所以他觉得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生:因为作者不曾忘记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精神虐杀,而这种悲哀是一直让作者心情沉重着,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生:作者原来想到小兄弟会原谅自己的,但小兄弟的回答却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答)

  师:好,几个小组回答都很好。都有自己的见解,最主要的这无可把握的悲哀是由于作者对小兄弟的'反应是原来意想不到的。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

  生:因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这伤心的事。

  生:因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宁愿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作者不敢面对现实,想逃避它。

  ……

  师:没错,作者看到春天就会想起风筝,想起儿时对小兄弟的精神上的虐杀,心情就会很沉重,所以他想摆脱这种沉重的心情,忘掉这个悲哀。下面我们来看下一道讨论。(投影讨论2:文章结尾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的冷气”,这里的“严冬”、“寒威”和“冷气”指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你是如何理解这“严冬”、“寒威”和“冷气”的。

  生:“严冬”可能指的是封建制度或封建观念等。也可能指的是社会的黑暗和恐怖。“寒威”和“冷气”是指作者因此而产生的沉重、悲哀的心情。

  生:我觉得“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

  生:“严冬”还可能指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还处于黑暗中。

  ……

  师: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这:“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严冬”还可能指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等,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也是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板书: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四、拓展体验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讨论一下,看屏幕(投影:大家你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你们这个年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呢?

  (学生讨论,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认为这句话不是很正确,现在许多厂商为了获得很好的利润,做一些有害的玩具或游戏,比如说打游戏机,很多同学整天打,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影响了学习,打久了还会对眼睛有害。

  生:我也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机,整天玩而荒废了学业。

  生:我觉得有对的,也有不对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游戏、玩具有的有益于开发智力的,如数字游戏,拼图游戏等等。

  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比如上体育课时,老师给我们安排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体能等。

  ……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有水平,我们是中学生了,对一些物品应该也有自己的看法,有是非的分辨能力。对待玩具和游戏,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它们才是最主要的,好的我们支持,不好的我们就应该抵制它。

  (下课铃响)

  师:好啦,这个问题大家课下还可以继续讨论一下,作业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下课……

  五、板书设计:

  21、风筝鲁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六、教学说明

  本课教学重在内容的理解、问题的探究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问的问题比较多一点。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连贯、紧扣文章的内容,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师的“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才能追随教师,积极、主动地思考,才会沉浸在整个教学当中去。

《风筝》教学实录2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 :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 :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有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

  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风筝》教学实录3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

  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

  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提分段,但是,但是对于有些结构分明的课文,抓总领句或过渡句进行分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王老师不避讳分段,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抓总领句,很快就让孩子们就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思路。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在这一板块的对话中,王老师以“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作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察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进而领悟放风筝所蕴涵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情感。王老师不仅仅将教学指向与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析语言。从实录中不难发现,王老师深谙语感教学的策略,“翩翩”的语像感,“憧憬”的语义感,“羡慕”的语境感,被王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长期进行这样高品位的语感训练,学生必定获得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生:(继续汇报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

  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

  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让学生看《秦腔》?哈哈,太超前了!说实话,我翻了几页,送人了!因为看不下去》不如改为看他写的《月迹》《丑石》等散文。』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教师唱给学生听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这一教学环节,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王老师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可见一斑。教师由“民歌中的风筝”自然引出了“网络中的风筝”,并且将“真人”带进现场,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个教学环节拓展了风筝的内涵,激荡了孩子的思维,推进了情感的生发。】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对学生的言语作品来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即使学生的作品很差也要重在激励,即使再差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言语表现上的的充分信心。一个学生的言语自尊一旦受到了伤害,那将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教师对言语的摧残,就如鲁迅说的有些批评家对年轻的作者做的,是再嫩苗地上跑马。这种肆意的践踏,所造成的恶果怎么说都不过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伤害,而是对一个前程灿烂的言语生命的扼杀,是对天才的扼杀。王老师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巧妙,她先是充分肯定孩子的语言表达,并说自己也被感染了,接下来告诉孩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句话,请注意个别地方会有改动”。这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点化,大雪无痕,如羚羊挂角。这一细节,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的智慧的爱。】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愿意读吗?把生词读给你的同位听,读不准的,请同位帮助改过来。(出示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⑵ 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贴图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

  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王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教师戴上头饰,走到学生中间,热情地跟小熊、小松鼠打招呼。)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活泼和谐的气氛,老师扮作小鸟和学生交流,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则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并为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 了解课文大意:

  我就住山林里,(教师手指板画)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在板画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句)“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方案一:(学生没有回答)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方案二:(学生找到了写草莓和松果的句子)是啊,不但有纸船和风筝,我们还收到了草莓和松果呢,(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能不高兴吗?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用教具和渲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一句一句指导后,又训练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

  ⑶ 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把三、五自然段作为重点单独学习后,师生分工朗读二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连贯的感知,进一步巩固朗读训练的结果。

  ⑷ 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我这只活泼的小鸟,天天在山林里飞来飞去。每天清晨,我看见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我看见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⑴ 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 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 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 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生1:我想自己读,让大家给我评点一下。

  生2:我想听听王彦读,然后我学一学他。

  生3:我想读一读,请王老师评价一下。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6、拓展练习:

  ⑴ 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让学生补充这句不完整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⑵ 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这只小鸟说吗?

  生1:小鸟,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学习完课文后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以小鸟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学生在和小鸟交流感受的同时,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评析】

  王春晓老师在济南市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了《纸船和风筝》一课,在教学中,她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小鸟”这一角色,架起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教程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课文中本来没有的小鸟角色,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

  小鸟角色的加入首先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王老师戴上头饰亲切地与小朋友们打招呼,相互问好,使师生关系一下子变得融洽,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另外,小鸟的角色在整篇课文的学习中还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却以“小鸟”的身份出现,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了解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时,“小鸟”以“我是他们的邻居,怎么不知道他们怎样成为朋友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巧妙而不留痕迹。再如:当松鼠与小熊吵架后,心里很难过,“小鸟”站出来主动要求倾听他们的心事,在向“小鸟”诉说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和理解了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因此,“小鸟”角色的加入切实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很成功。

  二、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王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巧妙的是,王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扮演这童话王国里的'一个人物,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欢快音乐戛然而止,代之以悠伤的乐曲,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王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有丰富充分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做到了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王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找到了描写小熊快乐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乐坏了”这个词,王老师立刻抓紧这一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用换词的方式体会“乐坏了”的意思,王老师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再如,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第十自然段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老师读,给老师提出朗读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王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王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读音,“筝”字单独出现出读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这样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王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王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学习完课文,王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出示“小熊看到了许多纸船向他漂来,他……”这句不完整的话,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小熊的表现,还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总之,王春晓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风筝》教学实录5

  一、教材简说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插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启发学生利用抓、莓、吵等形声字的特点,读准字音,大致理解字义。

  3.扎和抓在一些方言区读音容易混淆,要注意分清。扎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zā。抓、吵、受都是翘舌音,幸是后鼻音,也要注意分清。

  4.、坏、扎、抓、幸、福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要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5.指导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幸字是书写的难点,要区别幸、辛二字的字形。提示幸上面是土,不是士。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抓右边不要写成瓜;祝、福的左边不要写成衤。

  在把字写美观上,可以重点指导抓字和示字旁(祝、福)。抓字的.书写,关键在于写好右边的爪字: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三笔竖要垂直。示字旁的书写要注意两点:横撇的撇不要弯;竖一定要写直。

  (二)朗读感悟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深情而富有童心童趣的画面,朗读时要带着对友谊的追求和向往之情,表现出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

  教学时抓住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互相致意、祝福)

  2.松鼠和小熊吵了一架之后,心情怎么样?(朗读有关的段落体会)

  3.读到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开头部分,速度可稍慢,语气比较缓和,读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读到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段时,速度可稍快,表现出松鼠的惊喜之情。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要读出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速度稍慢,饱含深情。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之后,音调较高,速度稍快,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和再次和好后的兴奋。

  本文三幅插图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可充分利用插图辅助朗读感悟。

  课后我会读里的词语可在熟读课文之后出示,让学生读读记忆。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搜集自己喜欢的词语,形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三)实践活动

  1.把这个故事读熟,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好朋友表达你的心意。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听老师示范朗读,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围绕以下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3)后来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支风筝吧!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4.举行朗读比赛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中等水平),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5.熟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

《风筝》教学实录6

  一、教学任务分析

  背景分析

  纸船和风筝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要好的朋友,可以说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玩伴。童话故事更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许多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学习理解本文会有所帮助。小学生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学生所共有特征。所以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景没有太大的陌生感,这样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同时故事中的曲折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感受深刻。

  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的任务。其中祝、句为熟字,要求会写。其余6个字要达到认、写两项任务。但是本课的生字笔划简单,偏旁比较典型,如:土字旁提手旁等,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者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并且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2、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范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教学片段一: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一、图二、图三)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松鼠和小熊在干什么?(生:好)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生:(看图说自己观察到内容)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三幅图的,读完课文后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

  生: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

  生:它们闹别扭了,松鼠不放小船了,小熊不放风筝了。

  生:后来它们又和好了,小船又漂了,风筝又飘了。

  生:这个故事让很感动。

  生:

  师:大家通过读课文,读懂了许多内容,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

  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师: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解决。

  生:(结合不懂的分组共同讨论。)

  评析: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教学中应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2、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3、提问题是一种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字词句方面的,不够深入,可能是跟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但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都要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表现真我性,因为挺拔的知识大树从幼苗长成,鲜艳的思维之花从种子萌芽。关键在于教师的呵护与引导。

《风筝》教学实录7

  设计思路:

  本课记述了“我”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趣事,展现了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快乐,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放风筝经历谈谈心情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评读表现心情的词句,体现课文中的感情变化;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在教学过程的每个具体环节,如学生的朗读、提问、答问、活动中,适时用情境性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导入课文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风筝在我们国家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最初它被我们叫做--------后来被叫做-----------现在我们叫它-------。说到纸鸢,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记得的同学,我们一起吟诵——。看来风筝自古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相信你们也不例外。瞧,多可爱的风筝(贴风筝)。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们打开书,翻到第三十八页,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学文

  小小的风筝时时刻刻牵动着孩子们的心,现在请你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心情怎样?

  生答(略)师边听边板书:做、放、找。评价:你真会读书。

  谁来简单地说说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瞧,就连天上的云儿也被孩子们的心情感染了。(画上表示心情的脸谱)

  1、做风筝

  (1)既然做风筝时是快乐的,谁愿意将这个部分快乐地读一读。

  生读,师评价:谢谢你为我们传播快乐。现在请大家像他一样快乐地、轻声地、自由读第二段。哪句话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就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

  (2)屏幕出示句子。请你们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在做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答略。其实这些美好的想法用一个词说就叫憧憬。

  (3)小小的风筝寄托着孩子们这么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就让我们通过齐声朗读,来表达这美好的愿望吧!

  2、放风筝

  作者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不仅是做风筝,还有——放风筝。

  (1)、谁放过风筝?你有这种经历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请你读第三自然段。师评价:你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2)、还有谁放过风筝,请你谈谈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吧?

  (3)、有些同学可惜没有这种经历,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身历其境,感受一下那快乐的场景吧!(放录像)

  (4)、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很多感受,就请你们快速扫读第三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5)、屏幕出示句子。我们快活地喊叫,我们会喊叫什么呢?……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瞧,连大人都夸你们了,心情怎么样?

  (6)、师评价:说得真好!能读的好吗?请你们先自己读给自己听,觉得好,就为自己奖一颗星;很好,两颗星;非常好,三颗星。再读给同位听,按同样的方法互相鼓励。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的星最多。

  (7)、现在到了你们展示读书风采的时候了,谁愿意最先展示?同学们觉得他读的好就用掌声来表示一下,也可以用语言来夸夸他!

  3、找风筝

  这只被孩子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带着孩子们的无限遐想高高地、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1)、面对这种遭遇,孩子们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请默读4-8段,把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来。

  (2)、屏幕出示句子。请你们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从这些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老师有个困惑,想请你们帮帮忙,为什么小小的风筝丢了,孩子们的心情有那么大的变化?前后左右同学把小脑袋凑在一起。讨论讨论,希望你们给老师满意的答案。

  (4)、你们体会得真好!谁有信心读得更好?请你读第四段。后面的句子谁想读?注意带点的词要读的稍重一些。

  三、拓展

  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确实感受到了孩子们对风筝深厚的感情以及失去风筝时痛苦难受的心情。如果你们也有这样一只“幸福鸟”,它突然不见了,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评价:多么感人的心声,但愿“幸福鸟”能听见。(你们的心声“幸福鸟”一定能听得见,一定会让你们如愿以偿。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与文中的孩子们同喜同忧,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对我们来说,这不正是我们的“幸福鸟”吗?如果你觉得今天有所收获的话,就奖给自己一只“幸福鸟”吧!

《风筝》教学实录8

  教材版本:

  苏教版6年级下册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预习过课文吧?考考你,这是一篇写人的还是写风筝的文章?

  生:写人的。

  师:主人公是——

  生:刘老师。

  师: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生:要写出任务的品质、特点;要用具体事例,即用故事写人。

  师:那么,用故事写人有什么奥秘吗?有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理想的风筝》,等到把故事读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就会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二、研究“故事的分配”

  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个故事?请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快速默读)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为大家讲故事。谁能用三个字归纳?(板书:讲故事)

  (生读板书)

  师:第五自然段,也写了刘老师的一个故事,默读第五自然段,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个故事。

  (生读后,师板书:写板书)

  师: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写了一个故事。请你快读默读,也各用三个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写“放风筝”。

  生:第九自然段写“追线拐”。

  师:课文写了四个故事——

  (生读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线拐。)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板书:用故事来写人。生读)

  师:放风筝、追风筝,这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课余的。讲故事、写板书,都是发生在——

  生:课上的。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师: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三、研究“故事的长短”

  师:请你数一数,“讲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师:再数一数,“写板书”,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再数一数,“放风筝”,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几行?

  生:11行。

  师:再数一数,“追风筝”,大概有几行?

  生:7行。

  师:你看,“课上”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课余”的两个故事:一长一短,先长后短。这是巧合,还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师:可能有的同学,觉得也可能是一种巧合。那么,我们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刘老师的外貌,找到了吗?指给我看。

  师:(快速巡视)对,请一起读。

  师:严格来讲,这不是写“讲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师:第四自然段,刚才统计过了,13.5行,减去第一句话的2.5行,写讲故事的,其实是11行。

  【生读板书:讲故事(11行),写板书(7行),放风筝(11行),追风筝(7行)。】

  师:我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统计了:

  “讲故事”11行 218字

  “写板书”7行 137字

  “放风筝”11行 217字

  “追风筝”7行 135字

  师:现在,你还认为是巧合吗?——同学们,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可是却又那么多的话。

  四、研究“故事的关联”

  (师指题目,生读:理想的风筝。)

  师:课文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显然,“放风筝”“追风筝”,一定要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选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请问,能不能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比如,有同学受凉了,刘老师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同学披上;换成刘老师“博学多才”,会弹琴、会画画呢?

  (生沉思)

  师:请你默读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风筝”“追风筝”里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乐观、顽强的人。

  师:如果上课的故事,换成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与“放风筝”“追风筝”,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师:猜一猜:上课的故事,应该写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才跟后面的“放风筝”“追风筝”,特别“搭”?

  生:也应该是写出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现在,请你默读“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也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生:这两个故事写出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指板书,生读)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生点头)

  师:现在,你读这句话——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生读)

  师:你认为,“我”记住的只是风筝吗?

  生:不是,还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啊,刘老师,你的乐观、顽强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这样太直白了。

  师:对。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犹未尽,追求留有余地,让读的人自己去品味、发现。

  师:四个故事,我们朗读好一个,短一点的,“写板书”,第五自然段。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练习后,齐读。生边读,师边作必要的点拨。)

  五、研究“故事的连接”

  (师指板书,生读:用故事来写人。)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写人。

  (生读:讲故事、写板书。)

  师:这两个故事,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上”,在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读:放风筝、追风筝。)

  师:这两个故事,也是一类的,都发生在“课余”,在课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是的,从这一句,就能过渡到下面的“放风筝”“追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刘老师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生读)

  师:这样过渡,也通,也顺。然而,课文还有一个第七自然段。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师:有点看不明白了吧?在写“课余”的两个故事前,还有这么一段写景的话。——不急,咱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写“课上”的两个故事前,有这么两段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读)

  师:这里也是写景,巧合吗?——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个构思吗?

  生:写“课上”的故事前,先写一段景;写“课余”的故事前,也写一段景,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构思。

  师:用写景来连接故事,多有意思的过渡,多有意思的构思。

  (男生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发现没有?“上课”的故事前的写景,两个自然段;“课余”的故事前的写景,一个自然段。——咱们把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合在一起,看通不通。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生:通的。

  师:这里,是可以合为一段,然而,作者掰出“春天又到了”,五个字开头,一起读——

  生:春天又到了。

  师:再读结尾的——

  生: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

  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范读)“春天又到了。”“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春天又到了,单独列一段,还仅仅是写时间意义上的春天吗?

  生:不是。

  师: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不用说。我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读最后两自然段。你们的读书声里,会有答案。

  六、总结

  师:这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用故事写人的奥秘。孩子们,以后在阅读中,要学会用一只眼睛看内容,一直眼睛看写作方法,你的眼睛会更清、更透、更明!(师指板书,生读板书。)

《风筝》教学实录9

  师: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

  师: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鼓掌。

  师: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

  鼓掌。

  师: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习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

  师:好,做得真好。都放在生字的左角上。

  师: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三个字谁认识。

  出示:我会读。

  师:都会读,那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多好听的声音啊,谁来读读课题。

  生:纸船和风筝。

  师: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现在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些句子有点难读。谁觉得我会读。你来读。

  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师:小组里读一读,互相帮助。

  生读。

  师:谁来。

  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扎。

  师:还有哪句?

  生:风筝。

  师:这句有谁读给大家听听吗?好,你来试试吧!

  生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句子,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注意这个字是平舌音。松鼠。

  生读。

  师:这么多的枫叶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讨论。

  师:好,小朋友我发现他这个好办法,他来介绍给大家。

  生:土上面有一只羊,羊掉了一根毛。

  生:每天头上戴草帽。

  师:哪个字啊。

  生:莓。

  师:真妙啊。还有吗?

  生:一个人很少用口说话。

  师:什么字?

  生:吵。

  师:吵闹的'吵。

  师: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教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

  学生上来摘一个字卡。

  领读扎。

  生跟读。

  师:再读。

  生:扎,扎风筝的筝。

  师:看来这个果子成熟了。再摘一个。

  生:吵,吵闹的吵。

  指名几个同学跟读。

  师:再摘一下。

  生:坏,坏事的坏。

  师:一起举起来老师看一看。看来这个果子也成熟了,可以放在纸船里了。再来。

  生:福,幸福的福。

  师:你很能干。谁再来。

《风筝》教学实录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一)、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

  (一)、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师:我看到你们都在想办法记住字音,多会学呀!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

  词宝宝可都在这儿,

  P95的词语

  谁能读?

  2、指名读

  3、师:漂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生读

  [漂漂呀漂漂漂亮亮]

  三、逐自然段读文,随文解决生字词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CAI:漂飘的教学

  1、读2自然段时,板书:漂

  2、读4自然段时,板书:飘

  (师:都是piao,怎么不一样呢?)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生读

  3、从第5自然段开始,开火车分段读文。

  四、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纸船、风筝说话。

  (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好几遍了,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五、精读课文。

  (一)、体会快乐:

  (出示课文插图1)

  1、师:你们看把他乐的.。你想说点啥?

  2、出示3自然段,指名读。CAI

  (1)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乐成这样?

  (2)、让学生把小熊的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师:你没乐坏。

  (出示课文插图2)

  3、松鼠为什么乐成这样?

  3、出示5自然段

  学生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

  (过渡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配乐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怎么回事呢?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

  1、自由读7--11自然段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5、(课件出示图3)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6、如果你就是小熊、你就是松鼠,现在看到这纸船、风筝,你想说点什么?

  7、再读读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8、生自由读。

  3、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他们非常难过,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和好如初,风筝又起飞了,纸船又起航了。多美呀!(课件出示)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指导读11自然段。

  六、写字教学:

  1、仔细观察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重点指导幸。)CAI:把生字放入田字格中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风筝》教学实录11

  一、导入

  1、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正是放风筝的时节,可现在已是秋天,放风筝已不是最好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鲁迅先生的有关风筝的故事吧。

  二、学习生字词

  2、师:这篇课文词语很多,请同学翻开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连读两遍。(教师个别字词范读。风筝蟹风筝花蕾) 生自由读生字。

  师:纠正读音:嫌恶(wǜ)可鄙(bǐ)惊惶(huáng )什(shí)物苦心孤诣(yì)

  请把纠正后的几个词语再读两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桌面上写几遍。(还得考虑让词语教学与后面的阅读联系起来。比如通过“苦心孤诣”这个词语的教学直接切入文本。)

  生写生字词。

  三、议朗读,定基调

  3、师:我把课文朗读一下,请同学提一提建议。用我们声音传达先生那无声的情感,用什么基调读好些?

  生1:第1、2轻点,是讲天气、讲风筝,第3、4段读愤怒一点,后几段要读出忏悔感。

  师:有无补充?(老师应该要追问因为讲天气、讲风筝就要读得轻些吗?让学生的思维更明确清晰。还可以问为什么要轻些?)

  生2:1、2段欢快一点,春天来了,热闹,放风筝,高兴啊!

  生3:要读出诧异!冬天怎么放风筝?

  生4:后面不欢快,有点悲哀。

  师:同学叫我读欢快点,我试试看。(用欢快的声音读1、2段,最后一句用悲哀的语调)这样读可以吗?

  师:我的朗读你们满意吗?全文这样读下来对不对?和文章最后是不是吻合?

  生:开头也应沉重点,作者在回忆对不起弟弟的往事。

  师:课文是在悲哀中回忆,一直悲哀,无可排遣。所以开头欢快是不对的。用声音的处理渲染出悲哀的气氛。(用沉重的语气再读课文。)

  四、读文本,解风筝

  4、师:在风筝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这修饰语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句话说得太臭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你看兰国祥老师说得多好。“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跳读课文,理解风筝。)

  师:加好的请举手。比如说第一段的风筝可以这样加“悲哀的风筝”或者是“记忆中悲哀的风筝”。

  ⑴生1:第三段没出息孩子玩的风筝。

  师:鲁迅是不喜欢,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意。但他弟弟最喜欢,兄弟间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⑵生2:忏悔的风筝。

  师:除了“忏悔”还可用什么词,书上用了的。

  生3:补过——补过的风筝

  师:还有没有?很多风筝啊!

  ⑶生4:愤怒的风筝——大方凳上的风筝。

  师:“愤怒”能不能换个词?

  生5:我觉的是“胜利的风筝”——对哥哥来说。

  师:对弟弟来说呢?

  生5:受伤的风筝,很绝望。

  师:绝望的风筝。还有比较好的词语吗?

  生6:被哥哥踏扁的风筝。

  ⑷生7:瓦片风筝是憔悴可怜的风筝。

  师:故乡春二月的风筝是回忆的风筝,鲁迅怎么会想起这个呢?

  生1:在北京看到后想起了故乡的风筝。

  师:故乡异地有一个情感,——在北京某地呆得舒服吗?如果舒服,会称北京为第二故乡。书上用“浮动”,我们说风筝飞起来一般用什么词?

  生:漂浮飞起来翱翔飞翔

  师:为什么用“浮动”?

  生:异地的是孤独的。

  师:悲哀的风筝,是浮动的风筝。

  异地浮动的风筝让鲁迅想起了故乡的怎样的风筝?

  生:温和、欢快。

  师:异地浮动的风筝——故乡欢快的风筝——再想起被踏扁的绝望的风筝——补过的风筝——还有一只风筝最后堕着!这只补过的风筝送出去了吗?

  生1:在鲁迅先生的心里!

  生2:两人都老了,这风筝永远在鲁迅的心里堕着,送不出去了。

  师:这是一种悲哀啊!(这样的作结也真臭。)(可追问送不出去的原因只是因为都老了吗?这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提升时机,可惜我又错过了,真对不起学生啊。)

  五、思文本,谈人物

  对文章中哥哥和弟弟的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生1:弟弟不记仇。

  生2:哥哥知错就改。

  师:知错,改了吗?没有改的机会。他想改但是没有改的机会啊!只能说知错想改了。

  生3:自私的哥哥。

  生4:高傲的哥哥。

  生5:有宽容心的弟弟。

  生6:向往风筝的弟弟。

  师:大家一起把弟弟喜欢风筝的句子齐读。

  生:齐读。

  师:我觉得文中能读欢快点的也就是这几句了,为什么?

  生:因为弟弟喜欢风筝。

  师:读出欢快的语气表现弟弟对风筝喜爱,也更能反衬出哥哥的粗暴,以及后来的忏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对哥哥、弟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评价,弟弟是宽容的,他为什么能宽容哥哥?(你怎么看弟弟的宽容?这样问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多。)

  生1:亲情。

  生2:兄弟。

  师:也是手足情。

  生:不想宽容也不行,可是自己小,没办法。(

  师:想过反抗吗?划出书上的词语。

  生:惊惶失色绝望

  师:无反抗想法,认为哥哥说的是对的。绝望了,无能力,也无想法。

  我们在这知错想改中读出了一份亲情,一个亲情的故事。鲁迅先生是想改的,但没有改过的机会了,于是留给鲁迅先生的是无尽的悲哀!今天我们读出了亲情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还会有更多的思考的。因为大家的文章总能让人常读常新。

《风筝》教学实录12

  一、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读过一个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你们还想听吗?

  生:想!(全体学生齐呼)

  师:好!老师就再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教师伴着动听的音乐,动情地范读课文。)

  生:(听完故事不由得鼓掌)

  师:通过大家的掌声,我发现你们已经被这个小故事打动了。那你们一定知道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什么?谁能主动地说一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小松鼠和小熊刚开始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后来它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纸船和风筝又使他们和好。

  师:对,讲的就是这样两件事。文中的两个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这两个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的身边。快瞧这个是谁呀?(出示小熊的图片)

  生:小熊。

  师:快点跟它打声招呼!

  生:嘿!你好!

  师:快看!这又是谁呀?

  生:小松鼠。

  师:也跟它打声招呼吧!

  生:hello,你好!

  师:看来大家很喜欢它们,今天就给你们一次机会扮演他们怎么样?

  生:噎!(十分兴奋)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哪个小动物就来扮演它。

  生:(选择角色)

  师:我来看一看,你们进入角色了吗?(采访一名男同学)你是谁呀?

  生:我是小熊。

  师:(又走到一名女同学身旁)你是谁呀?

  生:我是小松鼠。

  师:看来大家都进入角色了。(出示图画)这分别是小熊和小松鼠的家,哪只小熊和小松鼠能把自己的家安在合适的位置上?

  生:(到黑板前贴图)

  师:(对小熊说)你为什么把家安在这儿?

  生:因为我的家在山脚。

  师:真聪明!安对了!(发现另一位同学将小房子安在山腰忙问)快看这只小松鼠安的对吗?

  生:不对!小松鼠的家在山顶,他把家安在山腰了!应该在山的最上面!

  生:(在同学门的提示下小松鼠安对了。)

  师:我们把这两个小动物也贴在家门口。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师:纸船和风筝怎样是它们成为好朋友的呢?读一读,课文3-7小节,一会就请你

  们谈一谈。

  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先请这只小松鼠谈一谈,你是怎样与小熊交上好朋友的?

  生:我一个人住在山顶上没什么意思,听说山下有一只小熊,我就折了一只纸船,上面写了祝你快乐!并且把我最爱吃的松果一起送给它。我想小松鼠看了一定

  会很高兴,并能愿意跟我交朋友。

  师:(出示图片)快瞧,这就是小松鼠折的那只纸船,它是怎样到小熊的家门口

  的呢?拿出你们的小手,演示演示!

  生:(按自己的体会演示,有的小手弯度很大,速度很快;有的小手弯度很小,速

  度很慢。)

  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你为什么这样演示?

  生:因为我从课文中“漂呀漂”一词能看出来,小船在小溪上漂流时应是很轻很

  慢的。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手演示的速度很快,下面我们拿出小手再来体会体会。

  生:(全体学生演示得都很轻很慢。)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谁能把你们体会的感觉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真的看见一只小纸船在小溪上漂呀漂!

  师:小熊有人都祝你快乐了,你的快乐是什么呀?

  生:我的快乐是能交上好朋友,每天有人陪我玩。

  生:我的快乐是每天看到动画片。

  生:我的快乐是每天都能得到朋友的祝福!

  师:小松鼠希望你每天都获得这样快乐,小熊你的心情如何呀?

  生:我很高兴!

  师:哪只小熊比他更高兴

  生:我!

  师:看来你高兴的程度比他还要深。文中有一个词就形容你现在的心情,是哪一个?

  生:“乐坏了”!

  师:对,你们就来读一读第4小节,看一看哪只小熊真的乐坏了。

  生:(学生自由练读)

  生:(一人站起来表情朗读)

  师:你读的确实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像一只比较开心的小熊,而不是一只乐坏了的小熊。谁愿意再试一试

  生:(朗读得很形象)

  师:这只小熊真的乐坏了!接下来我该请小熊再来谈一谈,怎样和小松鼠交上好朋友?

  生:看到小松鼠的纸条和松果之后,我想总应该有个礼尚往来呀!(众笑)本来我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小松鼠,但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于是我就扎了一只风筝,上面写上祝你幸福,并且把我最爱吃的水果草莓送给了他。

  师:这就是小熊扎的那只风筝,它又是怎样飘到山上去的呢?想不想看一看?

  生:太想了!

  师:(播放软件)谁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5小节)

  师:朗读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出示卡片“飘呀飘”和“漂呀漂”)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带有“”的漂,另一个是带有“”的飘。

  师:你是从字形上进行区别,谁还能从其他方面进行区别?

  生:带有“”的漂,是指什么东西在水上漂;带有“”的飘,是指什么东西在风中飘呀飘。

  师:你们又从字义上进行了区别,会运用这两个词吗?谁先来说一说“漂呀漂”怎

  么用?

  生:树叶在水上漂呀漂。

  生:冰块在水上漂呀漂。

  生:小竹排在水上漂呀漂。

  师:这个“飘呀飘”怎么使用呢?

  生:塑料口袋在风中飘呀飘。

  师:你用得对,不过我们从小就应该具有环保意识,不应该让白色垃圾在风中飘。

  生:气球在风中飘呀飘。

  生:白云在空中飘呀飘。

  生:蒲公英的种子在空中飘呀飘。

  师:你们看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带有“”的字与水有关,带有“”的字与风有关。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你们可以找一找,读一读,用一用。

  师:小松鼠快看,有一只风筝向你飞来,怎么办?

  生:(做一把抓住风筝的样子。)

  师:小松鼠也乐坏了,谁来读一读,看看哪只小松鼠坏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

  师:就这样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为好朋友,多开心呀!(神情变得严肃)可是有一

  天,它们俩竟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

  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吵架之后两个小动物的心情怎么样呢?就请大家读一读

  课文的9-12小节。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要到一只小熊家进行采访。这只小熊请你实话实说,你与小松鼠吵架之后心情怎么样?

  生:我现在的心情特别的难受,真有些后悔,要是不吵架该有多好,就能跟它继续

  玩了!

  师:我听说你在家还扎了风筝,这是怎么回事?

  生:其实,我真的想给它放风筝与它和好,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怕它不理我。

  师:你扎的风筝,到底放没放?

  生:没有。

  师:我再到一只小松鼠家去采访。这只小松鼠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也很难过,每天都给小熊折一只纸船,但不好意思放,怕小熊不理我。

  师: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它们俩谁也没有放纸船和风筝。两天过去了,它们还是

  这样。一连好几天过去,这只小松鼠你想放风筝吗?

  生:想!

  师:如果让你再等几天放,行不行?

  生:不行了!我已经受不了了,想马上与它和好!

  师:那好,你就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小松鼠想和好的那段话。

  生:(读课文的第11小节)

  师:这只小熊你愿意与它和好吗?

  生:我愿意,因为听了他的朗读我真的感觉受不了了,我已经被感动了!

  师:快看!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出示风筝图片)

  生:出现了小熊放的风筝。

  师:咦?我怎么发现有一只小松鼠哭了呢?

  生:我看见小熊放的风筝,我太激动了,他终于原谅我了,我们又可以成为好朋

  友了!

  生:我主动与小熊和好,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太高兴了,所以就哭了。

  生:我有个问题:文中的小熊为什么到了傍晚才给小松鼠放风筝?

  师:你们就是文中的小熊快来谈一谈吧!

  生:因为傍晚时风比较大,风筝能飞到山上。

  师:这是一只富有生活经验的小熊。

  生:傍晚时夕阳会很美,这时放风筝一定会更漂亮。

  师:你是一只善于发现美的小熊。

  生:收到小松鼠的小纸船后,我又想了整整一下午觉得自己的毛病很多,今后一定和它友好相处。

  师:你是一只善于反思的小熊。

  师:多么感人的小故事呀!大家体会得很好!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小动

  物说一说。

  生:小熊我想对你说你应该像小松鼠那样主动与朋友和好,学会宽容别人。

  生:小熊你应该学会与别人沟通,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生:小松鼠我觉得你很了不起,你能主动与小熊交朋友,而且与朋友吵架之后,你

  主动与对方和好,我今后要向你学习。

  生:我想对这两个小动物说,没有朋友,世界就不可爱,愿你们和好之后能珍惜这份友谊。

  三、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师:我相信小松鼠和小熊听了你们的话之后,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迪。此时此刻,你们自己有什么打算吗?

  生:我想交好朋友。

  生:我前几天与同桌吵架了,我要向他道歉。

  生:我想做个贺卡,表达我对朋友的一份祝福。

  生:我想折一只飞机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他的学习成绩能像纸飞机那样越飞越高。

  生:我要折一只纸船,希望它漂到世界各国,这样就能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都成为好朋友了。

  生:(学生按自己的心愿开始活动。)

  师:老师真心地希望你们手中的卡片能变成纸船和风筝,传递着你们的友谊和谅解。愿你们在生活中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愿这个动人的小故事,永远珍藏在你的心

  底。谢谢同学们今天与我渡过这美好的时光,再见!

《风筝》教学实录13

  第一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这是课前语文活动)

  一、忆风筝,说心情

  1、师:同学放过风筝吗?让大家分享你放风筝的心情吧。

  生:我放风筝时老是担心风筝会坠落下来。

  师:同学们,包圣燊刚才有个词用的很好,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听出来了。坠落。

  师:是呀。我们一般人都只会用“掉下来”。坠落既能形象表现风筝落下,又能准确表现心理变化。

  生:风筝放久了,我会感觉很累的。有时候风筝挂在树上,很麻烦的。

  生:放风筝的时候,看到风筝飞高起来了,心里很高兴,要是飞低了,心里就很担心。

  师:看来李勇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和鲁迅先生聊聊关于风筝的话题,看看鲁迅想通过风筝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加词语,说理解

  2、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读、画、思,师巡视。

  (7分钟后,同桌之间交流。)

  ⑴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先来一个:第三段中有个“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在这个风筝之前加“嫌恶”,因为我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⑵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在北京冬季”。

  师:其他同学在这个风筝之前有不同的加法吗?

  生:孤单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

  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哦,才这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风筝有点孤单。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

  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⑶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

  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

  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

  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⑷生:第二段的三个风筝。我认为瓦片风筝是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没有风轮,又飞得很低。

  师:这些都是和什么相比的?

  生:蟹风筝,蜈蚣风筝。

  师: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只是在写瓦片风筝吗?

  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的最后两句话。“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天空中荡漾了。”“我”在故乡吗?

  生齐:不在。

  师:在哪里?

  生齐:北京。

  师:“我”看到了什么?

  生: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师:“我”不在故乡,又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寂寞的、伶仃的

  ⑸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瓦片风筝,其实也写出了“我”的心情。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风筝。

  生:喜欢的风筝?

  师:是谁喜欢的?

  生:小兄弟。

  师: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兄弟很喜欢?

  生:呆,出神。

  生:惊呼,跳跃。

  ⑹师:这些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能画出一个可爱的非常爱风筝的小男孩形象。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风筝。

  生:彻底绝望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绝望的风筝?

  生:因为这个风筝是小兄弟苦心孤诣偷着做的,却被“我”掷在地上,踏扁了,使小兄弟彻底绝望了。

  师:是的。从小兄弟来说这的确是彻底绝望的风筝。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从“我”来说,这又是个怎么样的风筝呢?

  生:悲哀的风筝

  生:无可挽回的风筝

  师:为什么说它是悲哀的、无可挽回的风筝呢?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它踏扁了。

  生:因为它经受了精神虐杀

  师:你说谁经受了精神虐杀?

  生:(思考了一下)小兄弟。

  师:从这我们可以说它是悲哀的风筝,可是“我”可以想办法补救呀。

  生:补救也没有用。

  师:“我”想的第一个补救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没有用。但是“我”又想了第二个方法呀。

  生:第二个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小兄弟没有宽恕“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那么你认为小兄弟是真的忘了吗?

  举手情况看,都认为不是真忘了。

  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是真忘了?

  生:因为在前面说小兄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他苦心孤诣偷偷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踏扁了。小兄弟当时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子里。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忘了。

  师:那小兄弟为什么要假装忘记呢?

  生: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

  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我”有没有因为小兄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高兴呢?

  生:没有。

  师:而是怎么样呢?

  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最自己要求很高。

  师:你的意思是个善于解剖这的人,是吗?(这样的引导很牵强)

  生:是的。

  三、读结尾,谈感受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段,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感觉到了作者没办法?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也能感受到没办法。

  师:今天大家都在课堂上思考了很多东西,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能给人许多的思考,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表达无奈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感到没办法,我们只有读更多的鲁迅文章,了解更多鲁迅所处的时代,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二。有人说:没有人的文章能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给人那么多的思考。是的,在不同时候鲁迅同样的文章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最后我希望我们能读更多鲁迅的文章,让鲁迅的.精神传承。

  第二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

  四、串风筝,理关系

  4、师:昨天我们已经对《风筝》这篇课文有所了解,而且也有了一些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思考。首先我们一起来串一下文中的风筝,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个风筝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引出后面的风筝。

  师:2-4个风筝呢?它们都是故乡的风筝,让我感到了孤独感,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第5个风筝是“我”不喜欢的风筝,6-8是小兄弟喜欢的风筝,5与6-8风筝形成矛盾,为第9个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作了伏笔,第10个风筝补充说明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这几个风筝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

  五、评人物,说理解

  师: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

  生:“我”、小兄弟(板书)

  5、师:你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看法?

  生:知错就改。(板书)

  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板书)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生:因为他觉得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玩艺,就不让小兄弟放,还踏了小兄弟的蝴蝶风筝。

  师: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我”?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前的“我”

  生:有责任心的人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兄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可怜的人(板书)

  生:宽容的人(板书)

  ……

  师:刚才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说了很多。现在我想知道你们觉得“我”和小兄弟各自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表决,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有责任心,认为小兄弟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我”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小兄弟(板书)

  生:踏风筝的事情(板书)

  生:自己(板书)

  师:还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沉默。

  生:国家(板书,这是应该是学生猜的)

  师:那么小兄弟的宽容又来自于哪里呢?

  生:兄弟感情

  生:亲情(板书)

  师:还来自哪里?

  学生沉默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兄弟眼里,“我”不让他放风筝,并踏了它的风筝是不是正确的?

  生:正确。(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让他放是为了他好,不让他做没有出息的玩艺。

  师:那么在“我”眼里,小兄弟应不应该有怨恨?

  生:应该(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我”不让他放。

  师:那么现在你感觉小兄弟的宽容还来自于哪里?

  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师:也就是无知。不但无知,而且还愚昧麻木,其实小兄弟是个受害者,可是受害者的心里却没有怨恨。你说“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不感到悲哀呢?自己的弟弟都不觉醒,那么其他国民呢?也同样的麻木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无能为力,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这样讲的学生也许眼睛会越瞪越大了。)

  6、师:文章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的是怎么样的环境呢?

  生:严冬。

  生:能感受到寒威和冷气。

  师:这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师: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这我们看到还有什么的寒威和冷气?

  生:社会。

  7、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我”对小兄弟和事情的负责,以及兄弟的宽容来自兄弟情深,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中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有浓浓的亲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对国家有责任,像小兄弟一样的受害者又那么的无知愚昧麻木,“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感到了沉重,感到了悲哀,从作者的心底里流露出了渺茫。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理解这两个主题,明天我们还要来解读第三个主题。

  生纷纷问:老师,明天还要讲什么主题,现在就告诉我吧。

  8、师:那就告诉你们关于“封建教育”的,你们自己再好好读读文章,去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上“对封建教育抹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的主题。

  第四课时,有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最合理的一个主题进行说理由,并对其他主题理解提出问题。

《风筝》教学实录14

  一、导课

  1、草长莺飞二月天,杨柳发芽,山桃吐蕾,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带给我们的是快乐、是兴奋、是心的飞翔。那它带给先生的会是什么呢?

  二、学词语,读心情

  2、生自由朗读词语。

  生1:读词语。

  师:有没有读错的,请同学们一起来纠正。

  生2.3.4:纠正以下:堕瑟缩苦心孤诣可鄙嫌恶

  师:纠正以下词语:什物(板书拼音) 肃杀惊惶

  师:请同学们读二遍,读慢一点,读清楚,读准确。

  3、从这些词语中你似乎能感觉到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有些反悔。

  生2:忧国忧民。

  生3:嫌恶,可鄙。

  生4:我从其他资料中知道他有种幻灭感

  师:好,同学们对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心情有所感觉。是啊,先生是带着特别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并找出表示先生写这篇文章心情的两个词语。

  生:齐读。

  师:“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请跟老师读一遍。

  4、师:哪两个词能概括先生写文章时的心情?

  生:(齐)惊异和悲哀

  师:先生在天空中看到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在先生的记忆中曾经有过一个怎样的风筝故事呢?

  将这件事用一二句话概括出来。请写在书上。

  三、忆往事,感心情

  师:好,我来请同学说。

  生1.2.3:作者毁了弟弟的风筝,想要补偿,……

  5、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三、四两段,看一看“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生4:“我”是“不但不爱,而且嫌恶。”“小兄弟”则是“最爱风筝了”

  师:你从哪些词句读出小兄弟是最喜欢风筝的呢?

  生4:“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天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师:……

  生4:惊呼

  生5: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他那么爱风筝,为什么风筝落下来,他会高兴?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6:他不是高兴,而是悲伤。

  师:他是爱风筝。(这是一学生的突然发问)

  师:请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天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6、师:确实,风筝是小兄弟童年的最爱,买不起,哥哥又不让放,只能自己去做了。他花了好多时间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粗暴的踏扁了。做了虐杀精神的事后,我的神情是怎么样的?

  生1:傲然

  师:傲然这个词语怎么理解?我们想一想做了什么样的事后会“傲然”?请同学们将“傲然”的神情做给同桌看看。

  7、师:我发现同学们摆出的都是骄傲的样子。我显出一副“傲然”的神情,因为我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这时候)小兄弟有没有觉得哥哥错了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生2:“‘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小时候,小兄弟有没有觉得哥哥错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师再明确提问)

  生3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生4:“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的。”说明他们当时发生过争执。

  师:当是有没有发生过争执?当时情景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5:“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师:说明了什么?

  生6:怕哥哥夺走他的风筝。

  师:为什么会……

  生7:愤怒

  师:愤怒的是谁?对了是“我”。

  生8:绝望

  生9:他的幻想破灭了,被粉碎了。

  师:对,小兄弟的童年梦想就这样被哥哥粉碎了。

  8、二十年后,我对当年的完全胜利有怎样的看法?

  生1:“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生2:“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生3:讨小兄弟的宽恕。

  9、师:他知道自己错了,因做了虐杀的事而感到心情无比沉重。这种虐杀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风筝就是小兄弟的天使,是他的最爱,但被我摧毁了。

  我的心感到很沉重。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他心情的沉重?

  生1:“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很重”,两个“堕着”。这里为什么要不说“他只是很重地堕着。”?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2:反复强调自己十分后悔的心情。

  师:说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十分后悔的心情。

  师示范朗读。生朗读得很好。

  师:有没有体会到先生心情的沉重呢?

  生会意。

  10、师:(当时)有没有人告诉他,做错了呢?

  生1:一本外国的书。

  师:是他自己看书后发现自己错了。(当时)有没有人指出来呢?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本……天使。”是他自己发现自己错了。

  11、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1:知错就改。

  生2:严于自省。

  师:自我反省的精神。

  生3:我有问题要问。为什么说看了一本知道了……就说是“不幸”?

  生4: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错,受到了精神的折磨,所以说“不幸”。

  师:精神折磨是对先生而言的……

  12、当年的被虐杀者,人到中年了,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先生的感受如何呢?

  生1:他忘了。

  生2:……

  生3:“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

  师:“有过这样的事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他现在是惊异的笑着说。同学们回忆一下他当年被虐杀时的神情。“是惊惶、瑟缩、绝望。当时是他的最爱被摧毁,现在就像听别人的故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先生的感受怎样?

  生1:“我的心是只得沉重着。”

  师:“只得”是什么意思?能否去掉?

  生2:不能。“只得”是“不得不”的意思。

  师:能不能把“沉重”换成另一个词?先生的心只得……

  生3:堕着

  生4:悲哀着

  13、先生的心为什么悲哀呢?

  师:弟弟说忘了,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悲哀呢?

  生1:因为无法弥补了。

  生2:没有真正的原谅他,没有得到宽恕。

  师:还为什么而悲哀?(此一问题很仓促,没有时间了。)……

  师:正因为这样,先生看到北京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

  四、知心情,敬精神

  14、PPT鲁迅不朽

  15、PPT名家评鲁迅:

  16、师: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从平凡小事中,不断反思自己,反思人生,进而反思社会,成为伟大的思想者。

  作业:

  1、将文中你认为重要的,或不懂的词语,一个抄写五遍。

  2、课外阅读《一件小事》、《野草》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风筝》教学实录15

  20xx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先生课前首先来一个简单的说明: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先生所教的这班学生七年级刚“毕业”,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再读,自有“再读”的教法。所以,陈老师既不讲这篇文章选自《野草》,也不讲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而是抓住几个最基本的词语和三件事情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先生非常简单地导入了课文……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风筝》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燕子》教学实录02-28

船长教学实录03-01

乌鸦喝水教学实录03-01

《应该听谁的》教学实录03-01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03-15

《特殊的葬礼》教学实录03-10

《番茄太阳》教学实录03-11

《望月》教学实录范文02-27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