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2 21:35: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5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好的。

  (学生朗读第15段)

  教师:好。我们其他的同学,你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听出小弗郎士的懊悔和同情了吗?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老师也觉得读得很到位。好,其他同学接着说。

  学生:我选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学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

  教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学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

  学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学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学生:我找的是第25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教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学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教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6。学生搜寻、圈画、讨论)

  教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教师板书:学习:不专心热爱)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教师板书:课本:讨厌舍不得)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教师:怎么看出来?

  学生:第15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5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教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教师板书:时间:浪费珍惜)

  学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教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教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尊敬)

  学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教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憎恨)

  教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教师:不错。那么,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小弗郎士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后,小弗郎士就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学生: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了。

  教师:很对。通过这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种种表现,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的……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是不爱国的呢?

  学生:不是。只是那时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没有被唤醒,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五、体验反思

  教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教师出示投影7。学生思考。)

  学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学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学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爱国”,你是爱国的吗?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现在认真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学生: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学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

  教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个爱国的公民。

  六、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我们感受了小弗郎士,了解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愫。第二堂课我们来感受韩麦尔先生,来理解他对法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今天布置两个作业,请大家回去做好。下课!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2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买花》、《江雪》、《古原草》、《回乡偶书》。)

  (上课铃响)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后一课》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这天早晨他上学去,时间晚了。[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开始,他想呀还是别去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算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韩麦尔先生要问分词了,可是他对分词的用法[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分词用法”]掌握得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1):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接着他看到什么呢?又怎样想的呢?──要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举手],×××你说。

  生(2):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这比分词用法要有趣多了。

  师:嗯,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指小黑板上的词:“普鲁士兵操练”]感到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后来呢,他还是管住了自己,急急忙忙地跑向学校,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老师的小院子里。他感到这天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他既很糊涂,又怕老师严厉的批评,又觉得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什么地方感到不平常呢?第一个方面──[学生举手]好,×××说。

  生(3):教室里安安静静。

  师:嗯。为什么今天安安静静[指小黑板上的词:安安静静]──反而觉得不平常呢?

  生(3):因为平时教室里很喧闹。

  师:嗯。今天呢?

  生(3):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

  师:所以呢?

  生(3):他觉得很诧异。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讲一遍。

  生(3):因为平时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阵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所以,小弗郎士觉得很诧异。

  师:嗯,觉得很诧异──不平常了。再想想: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地方也使他感到不平常了呢?把这三个动词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穿上,打着,戴着”]嗯,想想看。[学生举手]×××说。

  生(4):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黑色的──绣边黑色的小丝帽。

  师:嗯,没有讲完。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方面的不平常呢?

  生(4):老师穿上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

  师: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声音放开来。

  生(4):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还没讲完全,坐下。哪个同学来补充:为什么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使他感到不平常?──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举手]×××说。

  生(5):今天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师:“皱结”?

  生(5):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嗯。为什么样老师的这些穿戴,使他感到诧异呢?

  生(5):因为老师这套衣帽,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今天老师穿上了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所以,他感到很诧异。

  师:嗯。如果我们先把这些说出来,再说这套衣帽他平时是不穿戴的──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进行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所以他感到不平常了。──倒过来讲行不行呢?同学们再想想看,倒过来讲行不行?[学生举手]×××说。

  生(6):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漂亮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所以,小弗郎士感到不平常了。

  师:嗯,好的。所以,我们说可以照书上讲,也可以把它重新组织成为自己的话。──也可以。因为这套衣帽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而今天呢他却穿上了、打上了、戴上了,于是,小弗郎士感到不平常,很诧异。

  再看看:更使他感到吃惊的、诧异的是什么呢?把这些词也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坐着,忧愁”][学生举手]×××说。

  生(7):所以,小弗郎士感到很诧异。

  师:嗯,好的。那现在我们总的来说一说:通过他的上学;通过他对学习分词用法的情况;当他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时的想法;以及看到教室里不平常的气氛产生的诧异,来说明他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依次地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分词用法”、“普鲁士兵操练”、“诧异”和“贪玩、不懂事”][学生陆续举手]这些你们应该考虑好了的。还有吗?我请不举手的同学来讲──×××[指定学生]

  生(8):这天小弗郎士上学晚了。他一路上想,今天老师要问他分词,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看见普鲁士兵在操练,倒觉得很有趣。走进教室,他很诧异,因为,平时的教室里,在开始上课的时候,都是很喧闹的,而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再看见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那套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他很奇怪,因为这套衣帽,是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老师才穿戴的。最使他吃惊的是,最后几排平时一向空着的座位上,却坐满了镇上的人,看上去他们都很忧愁,所以,他觉得这一切很不平常。

  师:嗯,好。总结呢?

  生(8):从这些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很贪玩而又不懂事的孩子。

  师:嗯,好的。噢,以后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请你讲了,还是讲得不差的。

  好,现在我们把课本打开来。我们要求同学们回去把课文读完,然后,再列小弗郎士的人物提纲。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是通过他的这些行动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来写的。现在,把课本翻到144页,大家注意听老师读下去。

  [朗读第十一小节]“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讲了这些以后,我们看看小弗郎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齐声读下去,同时想想看:为什么老师这些话,使他有下面这样的心理活动呢?预备──读。

  [师、生齐读第十二、十三小节:“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好。同学们拿笔划划看。[学生们用笔在书上划出关键词]老师讲了这几句话以后──宣布了坏消息以后,我们的小弗郎士心里头是怎么样?──划出来了没有?[学生点头示意]很好。×××。

  生(9):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

  师:万分难过──心里是难过,前面加了状语,用括号把它划下来。小弗郎士这时心里是难过,是万分难过。[板书:难过]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讲了这几句话就使他感到难过呢?刚才老师念的这一段话里,是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说。

  生(10):“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师:老师讲了哪些话使他难过?──看书回答时要把书拿在手里。

  生(10):教师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法语了。”[把“德语”误读为“法语”][学生笑声]不,──“只许教德语了。”

  师:××[指生(10)]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想看,老师现在问的问题,就是韩麦尔先生讲的哪些话,使小弗郎士难过呢?──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

  生(11):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使小弗郎士感到心里万分难过。

  师:嗯,对不对啊?我们在上面划一划。这里有两个“最后”:一个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一个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次给小弗郎士他们上课了?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什么道理呢?──是不是老师不愿意给小弗郎士他们上法语了?是不是老师明天就不愿意给他们上课了呢?[学生举手]×××说。

  生(12):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而且“新老师明天就到。”

  师:嗯,老师告诉他们了──宣布了这是“最后一课”。联系我们昨天介绍的时代背景,柏林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法国的首都是──巴黎。柏林当时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普鲁士的。

  师:普鲁士的。为什么现在柏林要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学德语呢?什么道理呢?为什么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法国的地方,而现在那里的学校不许学法语,只许学德语呢?想想看,什么道理?哎,所以小弗郎士要难过了。[学生举手]×××说。

  生(13):因为法国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

  师:喔,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就只许学德语了;所以这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了。──在自己法国的土地上,却不许学法语了,于是我们的小弗郎士开始感到难过了!

  我们再看看,他对普鲁士兵的感情变化了──在开始的时候,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是怎么想法?现在他对普鲁士兵用什么词来形容的呢?[学生举手]×××说。

  生(14):“坏家伙”──“那些坏家伙”。

  师:嗯。本来是怎样想的呢?

  生(14):本来看到普鲁士兵正在草地上操练,他觉得“有趣”──“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噢,本来,感到“有趣”。[边讲边板书:有趣]因为不懂事啊!而现在,觉得那些家伙是坏的──“坏家伙”。[在板书“有趣”后面,板书──坏家伙]你们这些普鲁士兵来占领了我们的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学自己祖国的语言!

  那我们看,他感情是多强烈──“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他感到难过呢?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自己读出声来,一直读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145页。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四至十六小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大家读完了。哪个同学来读读看?[学生举手]嗯,×××读。

  生(15):[朗读第十四──十六小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坐下。念得对的,但是念得很平。我们看到这里有很多感叹号,还有反问号。这时,我们的小弗郎士的感情是多么的强烈啊!首先,划划看,这里面有一个主要心理活动,划出来没有?──一起说说看。

  生(集体):“懊悔”。

  师:对了,[边讲边在板书“难过”后面,板书:──懊悔]就是这个心情。等一下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心情读出来。好,把它划下来。

  起先他感到“难过”;[指板书“难过”]现在有许多事情使他“懊悔”。[指板书“懊悔”]那么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懊悔什么?[学生举手]×××说。

  生(16):旷了课去找鸟窝。

  师:噢,旷了课去找鸟窝。还有吗?──懊悔什么呢?[学生举手]××来说。

  生(17):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师:噢,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学生举手]××。

  生(18):从前没好好学习。

  师:从前没好好学习。还有没有呢?[学生举手]×××。

  生(19):还不会作文。

  师:嗯,他懊悔自己还不会作文呢![学生举手]×××说。

  生(20):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好,这一节里边描写了他很懊悔。──他是不是悔恨自己了啊?同学们想想看,这些怎么读法?想想看,要把懊悔的感情读出来。现在,我们再读一遍看,读到“我多么懊悔!”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举手示意。]

  师:好。哪个同学再来读读看,[学生举手]我们的小弗郎士是多么懊悔啊!──怎么读法?×××读读看。

  生(21):[表情朗读]“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师:好,坐下。看看是不是把感情念出来了?──“我多么懊悔!”因为──什么呢?“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那现在我们再看看,──懊悔以后,就想起很多以前不应该做的事情。

  好,现在我们看看,对课本他懊悔什么?看看他对课本的态度是怎样的?──在书上划划看。他也是懊悔的呵。[学生举手]×××说。

  生(22):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师: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对了,“舍不得”。刚才对课本还感到怎么样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讨厌”。

  师:对了,“讨厌”。把它划下来。刚才他对书还觉得很“讨厌”。[板书:讨厌]而对普鲁士兵操练感到很有趣。那么现在呢?现在“舍不得”了──“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边讲边在板书“讨厌”后面,板书:舍不得]为什么?因为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他感情上起了变化。

  对自己的老师呢?同学们想想看:一开始,他不是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过要问分词,而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对老师感到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23):怕。

  师:对了,他怕老师。现在他对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也舍不得分手。对老师,他本来感到很怕;[板书:怕]现在,对老师也感到舍不得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就要离开了,再也不能看到老师了,所以他忘了老师给他的惩罚,忘了给他挨的戒尺。──他都忘了──都忘记了。[在板书“怕”的后面,板书:忘了……忘了……]对老师的感情,他也改变了。

  在这个时候,他再也不诧异,老师穿上这套礼服了;再也不诧异,镇上的那些人坐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了。──他对这两件事情,是怎么理解的呢?每个同学自己读,读出声音来。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六小节;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了。那么,今天老师为什么穿这套平时不穿的衣服?这里,我们的小弗郎士怎么理解的?[学生举手]×××说。

  生(24):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师:对了,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懂了,今天老师为什么穿礼服呢?“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里也用感叹号。

  再看看:为什么教室后面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呢?同学们划划看,这些人是怎样的思想──用了什么动词?划划看。[学生举手]×××。

  生(25):懊悔、表示、感谢。

  师:嗯,好的,对了。这些人也懊悔平时没有经常到学校里来。今天他们来,一个是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地为教育服务;一个是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你们编了怎样的提纲呢?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重心长的、又柔和又严肃的话以后,小弗郎士怎么样?[学生举手]×××。

  生(26):小弗郎士开始觉醒了。

  师:小弗郎士开始觉醒了。他编了一段。[学生举手]好,×××。

  生(27):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

  师: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学生举手] 噢,×××。

  生(28):小弗郎士开始悔悟了。

  师:小弗郎士开始悔悟了。好。[学生举手]×××说。

  生(29):小弗郎士开始清醒了。

  师:噢,小弗郎士开始清醒了。好。我们可以注一注。刚刚同学们都讲得很好。──集中到一点,他感到就要失去国土的痛苦。为什么今天老师是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明天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里就只许教德语了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很多镇上的人都来听课呢?因为他们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所以我们说,小弗郎士开始感到失去国土的痛苦。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他开始觉醒了;他开始悔悟了。──对了,因为他开始真正认识到失去国土该多么痛苦!

  我们再学习下去,齐声读到“头也不敢抬起来。”──把书都拿在手里。“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预备──读。

  [师、生齐读:“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头也不敢抬起来。”]好。

  好。我们看,我们的小弗郎士要背书了──我们肯定他背不出的。前面什么地方讲他肯定背不出来的?[学生举手]×××说。

  生(30):老师说过要问他们分词,可是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对了,老师要问他们分词,他呢?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怎么能背书呢?但是,他为什么今天背不出来,感到心里挺难受呢?什么道理?他也许过去背不出来是并不难受的。今天,他却难受了。什么道理?[学生举手]×××。

  生(31):因为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噢,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所以挺难受的。而且明天就不能再学了。是哦?所以他懊悔了,所以他感到难受了,所以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现在,我们把韩麦尔先生的三段话分开来读读看。──读的时候注意表情。哪个同学来读第一段?[学生举手]好,×××读第一段。

  生(32):[表情朗读]“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好,他刚才尽量把两种语调都念出来了。当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这说明他是努力的。

  这一段,我们的韩麦尔先生主要讲了什么?──哪个同学再念下面一段?下面一段。[学生举手]×××读第二段。

  生(33):[表情朗读]“你们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嗯,好。这些反问语气都念得好的。我们看看这一段里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接下去,我来读。[范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这三段话,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读出声音来。看看,每一段分析了什么?──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各自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师:好──好──好,大部分好了。现在我们看看第一段,能不能把它概括地用一句话,来说明他对什么进行分析啊?[学生举手]×××。

  生(34):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

  师:好。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对阿尔萨斯的学生进行分析。对不对?

  第二段呢,对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呢?[学生举手]×××说说看。

  生(35):对家长跟老师自己进行了分析。

  师:对了。分析了家长跟老师自己。

  第三段话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6):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师:嗯,说明了牢记祖国语言的意义──牢记自己语言的重要。好,老师讲了这样三段话以后,小弗郎士又起了变化。现在接下去我们齐声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直到这一节结束。

  [师、生齐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好,今天读得很好。

  这堂语法课,小弗郎士感到怎么样?──本来,分词用法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今天感到怎么样?今天呢?[学生举手]×××说。

  生(37):今天感到挺容易。

  师:挺容易。他懂不懂呢?

  生(37):全都懂。

  师:全都懂。划一下。是“全都懂”。[板书:全都懂]而且“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板书:挺容易]划下来。

  那么,我们划了以后,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小弗郎士今天聪明起来了?本来太笨了?为什么今天全都懂了,而且感到挺容易呐?──什么道理?呃,想想看。[学生举手]×××,你说。

  生(38):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

  师: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还有?

  生(38):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

  师:因为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还有吗?嗯,同学们再想想看,老师讲解以前,特别引导他们懂得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9):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细心听讲;老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耐心讲解。

  师:嗯,刚刚两个同学说了,现在你把它总结起来了。[学生举手]×××说。

  生(40):因为他懂得了法国语言的优美和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

  师:因为他懂得法国语言的优美,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对不对?因为他懂得了这些,所以,今天听讲起来呢,他是全都懂得,而且觉得挺容易的'。[指板书:“全都懂”、“挺容易”]

  那么老师是怎么样来引导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教育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这三段话,详细地再来学习这三段话。看看这三段话对小弗郎士起了怎么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认为,一个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他只要牢牢记住他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没有忘掉自己是一个法国人,就像是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能够从监狱一样的奴隶生活中解救出来。──这一些都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小弗郎士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在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又有什么热爱祖国的表现呢?哪个同学读一下。[学生举手]好,×××读。

  生(41):[朗读第二十小节]“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嗯,好的,声音还响亮的。×××[指生(41)]能积极举手,争取朗读。

  现在我们看看,在刚才读的这一节里,哪一句也反映他热爱祖国啦?那些你们划了没有?[学生陆续举手]好,×××说说看。

  生(42):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嗯,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话是爱祖国的表现呢?──为什么呢?

  生(42):因为他──

  师:好,你坐下去,知道这句是的──那么为什么是的?还有其他话吗?看看。[学生举手]×××说。

  生(43):“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师:嗯,“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他把祖国的文字看成是很美丽的。这个也注意了。还有同学有补充吗?[学生举手]×××。

  生(44):“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师:为什么这些字像国旗呢?

  生(44):因为它们是祖国的语言。

  师:声音要响一点。坐下。老师写的“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在这里为什么像小国旗?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什么?[学生举手]嗳,有的同学想起来了。×××说。

  生(45):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

  师:对了,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所以他感到这些字就像国旗。──他感到字是美丽的,[板书:美丽]而且这些字呢,简直像国旗了。[边讲边板书:像国旗]这些都有说明他多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每一个人是那么专心,连金甲虫飞进来谁也不分心。对不对?

  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思想就容易开小差,就在教室外面有什么东西也会分心了。而这天我们的小弗郎士和他的同学,却那样专心致志上课,一点也不分心。

  刚刚×××[指生(42)]回答的这句话也很好。我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反映了他什么思想感情呢?──爱祖国。他爱祖国一定是──

  生(集体):恨侵略军。

  师:恨这些侵略军。为什么说这句话是恨侵略军呢?哎,同学们想一想。听老师念一遍看:[范读]“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不会强迫 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恨敌人、爱祖国,对的呀!为什么从鸽子的咕咕声上面激起了自己的感情呢?──明天不能念法语了,这是不是法国的孩子愿意这样的呢?不是的。那么是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6):因为他们不能上法语课,是被强迫的。

  师:是被强迫的。对。为此,他们恨敌人。“强迫”──划下来。[板书:强迫]强迫用德国话。[板书:用德国话]好,同学们我们看,在这堂课里边,你看我们的小弗郎士,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连郝叟老头念的古怪的声音,使小弗郎士和别人又想笑,但是又感到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7):又感到难过。

  师:为什么样感到难过呢?

  生(47):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

  师:想想看,还要仔细领会。[学生举手]××,你来帮助他说。

  生(48):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的人,不能再学法语了。

  [学生举手]

  师:嗯,好,还有补充。×××。

  生(49):因为郝叟老头要学法语拼音也不可能了。[声音很轻]

  师:今天×××[指生(49)]讲话太轻了,老师也听不大清楚了。回答的声音要响亮。

  噢,他说:郝叟老头法语拼音还不会,而连学拼音也不可能了。但是郝叟老头今天的感情怎样?划划看。──“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他也感到明天再不能学了。

  我们对这一部分也给它写个提纲──这时我们的小弗郎士激起了什么感情?哪个同学说说看,激起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

  生(50):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下课铃响]

  师:对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注上。[板书:爱祖国 恨敌人]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好,今天我们这堂课里,把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学完了。明天,要求大家能口头回答,小弗郎士这个人物怎样从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到逐渐醒悟,到最后激发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同学们今天回去书面作业:把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行动整理出来。──整理韩麦尔先生一个人物。懂了没有?

  [生(集体):懂了。]好。一个是口头作业;一个是书面作业。

  下课。

  板书设计:

  (一)小黑板上的板书:

  上学:很晚

  不懂事 分词用法: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普鲁士兵操练:有趣

  诧异:安安静静 穿上,打着,戴着坐着 忧愁

  (二)板书:

  难过──懊悔

  有趣──坏家伙

  讨厌──舍不得

  怕──忘了……忘了……

  全都懂 挺容易

  美丽 像国旗

  强迫 用德国话

  爱祖国 恨敌人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实录12-18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11

最后一课作文08-14

最后的一课作文09-15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日》教学实录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