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

时间:2021-02-10 09:03:20 论文 我要投稿

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

  摘要:流浪未成年人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互动,因此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亟需心理咨询来解决。但因为语言能力缺陷、流动性大等原因,很难采用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实施长期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正念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简单易操作,能够快速实现缓解焦虑的直接目标,同时能够使流浪未成年人进行自我辅导,从而实现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

  关键词:正念技术;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咨询

  一、引言

  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与辅导,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说,那些完全脱离家庭和监护人连续超过24小时,生活在街头,且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的18周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都可称为流浪未成年人。我国当前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流浪未成年人,据许多研究者统计,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大约有一百万左右(毕伟,2008;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8),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得社会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不仅是在生活保障方面存在困难,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缺失。他们在流浪的过程中,会比处境良好的未成年人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这些艰苦的流浪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极为糟糕的童年经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早期悲惨的童年经历造成的。因此,许多流浪未成年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成长隐患。如果不及时干预和解决这些问题和隐患,他们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甚至可能形成偏激的性格,成为威胁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重要性,一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也有很多志愿者主动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还没有一种具体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知道应该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心理辅导,也有很多研究者或者志愿者愿意提供心理辅导,但是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实施有效的辅导。虽然到目前为止出现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几百种,但是真正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并不多,有的研究者采取一些看似简单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然而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发展或者发现一种真正适用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于璐、熊韦锐,2013)。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洲其他国家,根源于东方传统文化,主要用来缓解焦虑和压力的正念治疗技术越来越流行,并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正念技术的特点,探讨这种正念方法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二、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

  要探索一种适合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方法,首先要了解流浪未成年人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面向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展开。即使是街道上流浪未成年人,被发现后也会送往当地的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为他们提供食物、住宿,帮助他们返家;并且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量,看看他们是否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流浪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中流浪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他们存在着焦虑冲动、沟通困难及难以干预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的存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在面向这个特殊群体时遇到了诸多的困难。

  (一)焦虑冲动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通过对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中的.6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0%的流浪未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人焦虑,焦虑情绪也是他们表现最明显的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经常性的冲动行为,有的孩子有自我伤害的行为,例如用锋利的刀刃或者纸张划破自己的手臂。许多其他研究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李晓东、陈怡等(2007)研究就发现,流浪儿童的依赖、焦虑、退缩、冲动、夸大等行为更多,更具攻击倾向。流浪未成年人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与冲动行为,与他们经历的流浪生活环境有关。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家人的照顾,过着一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讨式的生活,有的还被犯罪团伙利用、从事一些违法的活动。总之,他们所处的环境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缺乏关爱与温暖。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他们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下,异常焦虑、冲动,极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因此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主要是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与控制冲动行为。

  (二)沟通困难

  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沟通的问题。事实上,一部分未成年人之所以被家庭抛弃而不得不走上流浪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存在着诸多生理上或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许多流浪未成年人都存在着语言能力的缺陷。如口齿不清,他人难以辨识其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完全的聋哑,根本无法与人沟通。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流浪未成年人,他的家庭并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亲对他也很关爱,但就因为他不会说话而且不会写字,没有办法告诉别人他的家庭情况,以至于在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呆了大约半年,才被父母亲找到。对于他们来说,常规的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毫无用处。另外一些流浪未成年人的语言能力在生理上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缺失,但是因为他们孤僻的性格,与他人沟通的意愿极度低下,从而表现出沟通能力的社会性缺失。即流浪未成年人虽然具有表达能力,却不会与他人沟通。例如,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个15岁的小女孩,虽然能够说话,但是一直都不愿意说话,也不愿意对别人说她的家庭和她的遭遇,直到三个月之后才对工作人员说起她的家庭。对于这样的流浪未成年人来说,采用常规的心理咨询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不是基于语言沟通的心理咨询方法。

  (三)流动性大而无法长期干预

  流浪未成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导致非常难以对他们进行传统的心理咨询,那就是流动性大而时间短暂。以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正常来说,绝大多数的流浪未成年人在救助管理站只会停留两三天,之后会被返送回家。因此也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可能只有一次接受心理咨询的机会。因此,如果将咨询的目标确定为人格的成长、认知的改变,或行为的改造等都是不太现实的。对于他们来说,较现实的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简单的,可以自己掌握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这样的话,即使只有一次心理咨询的机会,他们也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当他们离开救助管理站之后,也会随时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由上可知,流浪未成年人与正常处境之下的未成年人并不一样,他们特殊的心理问题、特殊的生活处境导致对他们不能采用传统的、长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式。根据他们的特点,适合于他们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能够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第二,无需太多的语言参与;第三,操作简单,一次即可学会,或者能够随时进行自我辅导。根据这几个特点的要求,那些传统的心理咨询或者辅导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便不再适用,应该寻找一种简单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方法。近年来在欧美地区较流行的正念治疗技术便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三、正念技术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一)正念技术的理论基础

  “正念”的技术最初来源于佛教,是从坐禅、冥想等方法发展而来,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1979年,乔·卡巴金博士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协助病人以正念的技术来缓解压力和疼痛。正念技术被正式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一股浪潮和新趋势。目前,已经产生了许多以正念技术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减压疗程(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熊韦锐,2010)。

  正念技术之所以可以用来缓解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其他传统心理咨询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正念技术操作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涉入,不需要复杂的行为步骤,只需要十多分钟便能够学会,因此,即使只有一次心理咨询的机会,也能够顺利地学会。其次,正念技术主张自我辅导。其他心理咨询方法都需要咨询师的指导或参与,但是正念技术一旦学会,便可以不再需要咨询师的参与,只需要自己每天坚持训练就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对于那些只有一次咨询机会的流浪未成年人来说,正念技术确为一种值得考虑的心理咨询方法。

  (二)正念技术的作用机理

  如何来进行正念技术的训练呢?或者说,正念技术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概括起来说,正念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两点。第一是注意当下。也就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活动,例如集中注意自己呼吸的节律,集中注意自己走路的步伐,或集中注意任何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细节。其目的是让人们学会暂时放下过去的遭遇与将来的期盼,感受当下的感觉,体验当下的生活状态以达到放松缓解焦虑的目的。第二是不作评判。也就是对头脑中所出现的任何观念都不作判断,不作价值评判。因为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不合理的认知和价值评判导致的,所以要学会放下价值评判的有色眼镜,直面事物本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念训练,人们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熊韦锐,2010)。正念技术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之所以有效,也正是在于此。

  四、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

  (一)团体参与突破自我防御

  对于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突破他们的自我防御。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长期处于异常艰辛的生活环境,他们极端多疑、不信任他人。无论工作人员或者咨询人员如何对他们表达关心与爱护,他们都无动于衷,不会主动坦陈他们的家庭情况或者遭遇,有的甚至有意撒谎,欺骗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因此,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最好选择一种非语言的咨询方式,正念训练是有价值的尝试。

  用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通常采用团体参与的咨询方式。这并不等同于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区分了咨询人员和被咨询人员,是由一个或几个咨询员同时辅导许多被咨询人员的一种方式。而团体参与则不区分咨询人员和被咨询人员,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参与到正念训练中来。无论是流浪未成年人,还是心理咨询人员,还是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是训练的参与者。这种团体参与的方式,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了一种平等的辅导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流浪未成年人不会感受到任何的歧视,因为所有的人员都参与了同样的训练。所以即使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无法认真地参与到正念训练之中,但是过一段时间后(通常是10分钟),当他们看到周围所有的人员(包括老师、工作人员)都在认真地训练时,他们便也会认真地投入到训练中,与其他参与群体在行为上融合起来。如此一来,他们的自我防御便不攻自破,从而为完成有效的心理辅导创造了条件。

  (二)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情绪

  如前文所述,流浪未成年人最为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他们的焦虑情绪,通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甚至对救助管理站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产生敌意,有的甚至有自杀、自残等冲动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缓解其焦虑情绪以及冲动行为。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正念训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焦虑的心理治疗方法。

  如何进行正念训练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调整呼吸。引导案主慢慢地静下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呼吸,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第二步是注意当下。引导当事人慢慢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来。如果当前只是在静坐,那么就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来;如果当前是在行走,那么就将注意力集中到走路上来。其目的在于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当下,体验或者觉察当前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者活动状态,时间大概需要15分钟到30分钟。第三步是不作评判。在进行正念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有的时候在头脑中会不知不觉地出现一些想法或者观念,或者是回忆之前的某些事件,或者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评判。不作评判就是对头脑当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或者观念都不作价值评判,不用去管是对还是错,只是简单地觉察是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观念,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再转回到当前的活动中来即可。其目的在于让流浪未成年人学会一种顺其自然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不要那么极端或者偏激。事实证明,经过长时间的正念训练,对于缓解流浪未成年人的焦虑情绪和冲动行为,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自我指导实现人格完善

  无论是对流浪未成年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但人个的成长与完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必然面临流动性大,接受辅导时间短、次数少等问题,大多数流浪未成年人可能只有一两次心理咨询的机会就要离开救助管理站。如果在离开之后他们能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进一步咨询当然更好,但是绝大多数的流浪未成年人并不具有进一步心理咨询的条件。在现有条件和情境之下,最为合理的做法就是在这一次的心理咨询中教给他们一些自我辅导、自我咨询、自我疗愈的方法。正念技术因为其简单有效、容易操作而具备了这一条件。

  用正念技术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是要让他们体验这种安静下来、活在当下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流浪未成年人可以学会在遇到一些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时,怎样通过调整呼吸而达到放松,怎样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忘记烦恼,怎样对任何观念不作评判而调整心态。这些方法都是很简单就能操作的。在流浪未成年人完成一次正念训练之后,给他们每个人发一份材料,内容是关于如何进行正念训练,以及坚持正念训练所能带来的好处,并告诉他们在回家之后一定要时常坚持训练。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正念训练的人在人格、情绪、行为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成长与进步。

  由上观之,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大多数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非常需要心理咨询与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语言能力的缺陷以及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显得非常困难,也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采取一种没有语言参与的方法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正念技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它不需要语言的参与,能够很好地突破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防御;另一方面,因为它简单易操作,流浪未成年人在离开救助管理站之后也能够实施自我辅导而最终实现人格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毕伟,2008,《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2]李晓东、陈怡、高秋凤,2007,《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3]熊韦锐,2010,《“正念”疗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根由及其理论缺失》,《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第 10 期。

  [4]熊韦锐、于璐,2010,《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 5 期。

  [5]于璐、熊韦锐,2013,《从“回家”到“回归”: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换与整合》,《中国青年研究》第 2 期。

  [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8,《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流浪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征与正念技术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物联网技术特征及运用论文07-0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论文05-04

跆拳道后踢技术动作特征与运用技巧论文05-14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节能技术运用论文06-14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04-02

植物在灰空间的运用特征研究论文04-16

智能电网技术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05-19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07-08

洛丽塔风格服饰的发展及特征研究的论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