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9 20:35: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 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 点: 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50+40+60+20+30)÷5=(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 红星小学队

  姓名 体重(千克) 身高(厘米)

  王立平47 153

  李斌 35 138

  王晓光45 153

  张强 54 163

  李云州53 165

  马岩松51 158

  刘劲松56 166

  胡东风56 168

  赵亮 53 158

  银河小学队

  姓名 体重(千克)身高(厘米)

  王希钟48 152

  张春光58 172

  李来群40 140

  张哲 42 140

  马鹏飞50 154

  王建安56 160

  朱文亮52 167

  宋丹晨50 161

  李帅 45 167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

  红星小学队:

  银河小学队:

  课上尝试小研究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

  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课上尝试研究4个内容。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大屏幕上四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平均数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五.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3题。(88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六.巩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将统计表的合计一栏填写完整。总人数是将六个小组的人数加在一起,植树棵树是将六个小组的植树棵树加在一起。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1)平均每个组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组数。

  (2)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用植树总棵树除以人数,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个数按不同的标准平均分,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中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六.反思收获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课后反思 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篇二: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它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 ,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篇三:四年级数学 求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4-03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8-27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6-18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25

《求平均数》优秀教学反思06-25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6篇04-07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03-22

《求平均数》小学数学优秀的说课稿02-13

《统计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