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树教案

时间:2023-01-10 15:33:10 教案 我要投稿

课文树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树教案

课文树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重点语句,根据胡笳曲所表现的情感,动笔写家书,体会家人的思亲之情。

  4、拓展古诗《登幽州台歌》和《春望》,感悟诗的意境,体会刘琨的心情。(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经典的力量)

  教学重点:

  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对刘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资料——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让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一、一座孤城

  1、齐读课题

  释:胡笳

  孤城:孤,孤立无援。课文中的“孤城”就是晋阳城

  2、晋阳城是怎样成为一座孤城的?(板书:一座孤城)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节

  交流(兵力悬殊、援兵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3、出示相关的句子,指导朗读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二、一声声长啸

  1、眼看守城即将被攻破,作为总指挥的刘琨怎么不急呢!(板书:急)

  2、刘琨急得寝食难安,一天晚上,他登上了城楼。

  (出示: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登上城楼,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课文的描写交流朗读)

  然而他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交流)

  3、出示比较: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月亮、沙漠、山丘、晋阳城……

  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课文的用词简单凝炼,但用意十分深刻。这些景物其实是刘琨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此情此景,大将军刘琨怎不伤感、怎不忧郁啊!再次指导读好句子。

  4、刘琨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板书:一声声长啸)和“啸”搭配的词一般有“虎啸、海啸、北风呼啸”,此情此景,刘琨要像虎啸一样喧泄,像海啸一样呐喊,像北风呼啸一样表白——那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叫声。(出示:似乎在说:“ _______”。)

  (交流)一声声长啸,就是一阵阵“忧”啊(板书:忧)

  5、此刻的刘琨,正所谓报国无门,有家无回,他怎么不郁闷,怎么不忧愁,怎么不伤感啊!结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大将军刘琨的心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三、一曲胡笳

  1、一声声长啸,把匈奴兵惊醒了,也启发了刘琨,他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朝匈奴兵营地吹奏起来。(板书:一曲胡笳)

  出示: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轻声读读这句话,曲能传情,胡笳曲里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

  (交流,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

  (音乐起)听,这就是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的胡笳曲,那声声乐曲就像是——那声声乐曲又像是——

  匈奴兵听到那些悦耳动听,哀伤凄碗的胡笳曲,就好像听到了——又像是看到——

  2、一曲胡笳寄深情,一封家书传亲情,假如你是匈奴兵的父母,你会说——假如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假如你是匈奴兵年幼的儿子,你最想说——(分别出示)我亲爱的儿子:____

  我久别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慈祥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请你选其中的一个角色,为远在他乡的匈奴兵写一封家书吧,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

  交流(再次指导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3、是啊,这胡笳曲就像是这一封封情深意长的家书啊,那是一份思乡念亲的深情啊。正如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四、千古佳话

  1、齐读第7、8节,体会千古佳话的含义(板书:千古佳话)

  2、根据板书谁能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34一曲胡笳 救孤城

  一座孤城急

  千古佳话 一声长啸忧

  一曲胡笳情

课文树教案2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课文树教案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教给日常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日常学习,共同进步。

  二、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日常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六个专题。它们依次是:走进春天;探索与发现;感受真情;儿童生活;生活哲理;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本册要求认231个字、写329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日常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日常学习方式的转变。

  5、保持"综合日常学习"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日常学习目标

  1、在语文日常学习中,体现6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31个字,会写329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日常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日常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日常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日常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方向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七、增优补差

  为优等生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对差生加强日常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基础知识的日常学习。

课文树教案4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奚落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6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骄傲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故事有2个主人公,一个叫“陶罐”,跟老师一起写(分析陶的写法),另外一个叫“铁罐”,(出示课题)

  2.读题,

  师:谁来读题?(读题)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让我们去读读课文。

  要求:

  1.努力把生字词读正确,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完以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能用这个句式试着说一说: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 ,铁罐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陶罐御厨 奚落 懦弱

  轻蔑争辩 恼怒 羞耻

  流逝宫殿 掘开 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小老师带读,正音,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提示“和睦相处”是多音字。

  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表现人物的神态?(懦弱、轻蔑、恼怒、羞耻)并适当理解。

  3.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再来读读难读的句子。

  4.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出示: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 ,铁罐 。

  指名说。

  追问,铁罐哪里去了?

  补充小资料袋: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5.整体感知

  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的,故事一开头就写出了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这段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骄傲、奚落)

  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往下读读看——

  6.认真默读2~9自然段,

  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三、学习课文2——9自然段

  1.抓住人物“神态语气”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部分对话。

  出示第一部分对话:1-6自然段

  ○第一次练读(直接读对话)

  ①同桌分别挑选一个角色,自由练习该怎么读。

  指名分角色读,评价。

  ②注意神态的词语就能把句子读好。那铁罐和陶罐在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找出第一次对话时描写神态的词语。

  你看看陶罐说的这句话,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他很谦虚?(称呼上)

  再看看铁罐对他的称呼呢?(真是太骄傲了,没礼貌)

  ③再请一组对话。

  问1:铁罐,你为什么这么傲慢啊?

  问2:陶罐,听了铁罐的傲慢的语气,你没有生气,反而很谦虚,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讲出铁罐的坚硬和陶罐的易碎的特点。)

  ④你还找到了铁罐说话时的哪些神态和语气?

  (更加轻蔑)轻蔑是怎样的,你能来做个动作吗?谁来用更加轻蔑的神气读读铁罐说的这句话?(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

  (恼怒)恼怒就是说他(很生气了,越来越骄傲)铁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呢?(因为陶罐在争辩)

  ⑤陶罐要争辩些什么?出示句子(他不是懦弱……)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陶罐还想继续说下去)会说些什么呢?(自己读读,想想——指名说)但是铁罐容许他争辩吗?(不)哪里看出来的?(铁罐打断他说的话)所以这里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的快一点,硬一点。

  ⑥再指名2人来读这两句对话

  ○第2次推荐读(直接读对话)

  (1)再同桌分角色练读,要读出铁罐和陶罐不同的神态和语气,你还可以加上一些眼神和动作。

  (2)推荐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来推荐一位同学读铁罐,一位同学读陶罐。到台上来读,表演读,其他同学同样要听仔细,一会来点评。

  (3)评价(估计读的好)如果读的不好,老师范读

  ○第3次展示读(直接读对话)

  师:下面1、2大组做铁罐,3、4大组女生做陶罐,分角色来读这部分对话。

  2.想象神态朗读

  出示余下的对话:7-9自然段。

  (1)师:这部分对话又该怎么读呢?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吗?

  出示:“陶罐( )地说”(心平气和、温和、平静、好言好语等)

  “铁罐( )地说”(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

  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2)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3)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问1:铁罐,为什么你越来越生气了?

  问2:陶罐,你为什么总是心平气和呢?难道你真的很懦弱吗?最后为什么又不再理会铁罐了呢?

  3.全部对话练读

  4.整体感悟

  师:刚才大家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读懂并体会了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

  铁罐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傲慢,一次比一次狂妄,而陶罐却始终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在和它讲道理。

  5.师:为什么铁罐一次比一次傲慢?

  骄傲的铁罐自以为很坚硬,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比,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板书:坚硬

  是的,陶罐的确不坚硬,容易碎,板书:易碎。

  但是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他惧怕了吗?

  指导书写:谦虚。

  四、存疑结束

  师:同学们,骄傲的铁罐一直拿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陶罐的短处,那故事最后的结局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更深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预设:

  27 陶罐和铁罐

  (无价之宝)陶罐——谦虚,友爱,善良

  (无踪无影)铁罐——骄傲,自大,傲慢无理

课文树教案5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课文树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树教案01-10

课文《那树》教案06-12

课文《那树》的教案11-25

课文《去年的树》教案11-15

课文《给予树》教案08-31

《给予树》课文教案08-25

课文《那树》精品教案06-12

《给予树》课文教案06-12

课文《给予树》教案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