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身高》教案

时间:2022-09-04 10:18:39 教案 我要投稿

《比身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身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身高》教案

《比身高》教案1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2、设置疑问:但是你们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说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却说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准确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6、引发新问题:我们的高度通过小朋友的聪明才智现在知道了谁最高,你们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长的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活动目标: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活动准备: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比身高》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小黑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0.2+0.6=1.4+1.5=

  0.33+1.25=0.9-0.7=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8.17+6.94=8.25+1.55=

  10-2.45=0.56-0.307=2.34+1.067=

  2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比身高》教案3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幼儿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有些虽然开始关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论事”地摆弄桌面材料为主,比较单一、乏味。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龄球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常玩的一个合作体育游戏,整个活动以保龄球馆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将数字10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组数。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和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互补关系。

  3、在游戏活动中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保龄球若干 记录表 皮球 投影仪 奖品 抽奖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

  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

  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

  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对称》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比身高》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这一内容,它是一个在恰当的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寻求身高和度长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求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这既是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也是一个深化。

  学习统计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因此教材将它设计为数学活动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增进对统计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数学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但在实际背景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本节活动课的重点是运用数据作出推断。难点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统计活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活动始终围绕“猜想”展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二)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运用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观念。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的两人准备软尺一把、计算器一个)

  (一)提出问题

  1.引子

  一只小猫捉老鼠,老鼠钻进了洞里,小猫用胡须量了量洞口,很快就知道了能不能钻进洞里捉到老鼠。这是为什么呢?你知道吗?

  2.情景

  一个人在旅行时看到一棵大树,发现他正好可以用双手合抱大树,此时双手中指指尖相对,于是他马上估计出这棵大树有多粗。如果这个人就是你,你能吗?

  小猫可以用胡须来估计身体的宽度,旅行者可以用双手合抱来估计大树的周长,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猜想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情境设计成互动的,便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模拟当时的情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动手做试验

  1.重现

  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能做到吗?让学生模拟。一人双手环抱,保持双手中指指尖相对,另一人从旁协助,进行测量。

  2.优化

  这样测量方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测量方式?能否将两臂左右水平伸直?引出度长的概念。

  3.质疑

  旅行者是这样得出结果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从小猫的例子中想到什么?

  4.猜想

  人的身高和度长应该是近似相等的!引出本节活动课的主题: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

  原景重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既解决了上一步的问题,又让学生得到了自己度长的数据。观察数据,再联想到小猫的例子,学生可以自发地意识到这个数据与身体的某个特征量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

  (三)测量记录

  1.思考

  要判断猜想是否正确,就需要收集每个人的身高和度长的数据,能做得到吗?在现有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

  2.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设计记录表,有的负责记录。测量小组每个成员的身高和度长并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数据作出推断。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内驱力),就要自发地收集身高和度长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将发展自身的统计观念。同时,采取分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优越性。

  (四)解释现象

  1.观察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由于个体的差异及测量的误差,学生收集的数据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也会有少数例外)

  2.质疑

  能够根据这几个近似相等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选择

  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呢?(提醒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

  4.解释

  引导学生利用所得的数据,给出符合本小组实际的解释。

  这实际上是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归因、对比,选择了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描述,既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又很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现象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对猜想的一个调整。

  (五)陈述结论

  1.交流

  请各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对数据的解释。虽然各小组的数据不同,但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都是近似相等的。这说明我们的猜想在小组范围内成立,那在全班范围内呢?

  2.汇总

  汇总各小组的数据,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

  3.结论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和度长是近似相等的。对于身高和度长这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其中的一个来估计另一个。

  这实际上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差异,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进一步体会了“运用数据作出推断”这一基本的统计思想。同时,通过陈述自己的结论,既锻炼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呢?度长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长的关系还有意义吗?难道只是为了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吗?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课标,逐步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长是两个随机量,学生开始收集的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但通过这节活动课,我们可以发现,看来没有关系的两个随机量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从哲学上来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有结构的、生动的世界。随机现象也存在类似的关系,而寻找这些关系,就需要我们运用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出其中的规律。

  具体在本节活动课中,要始终把握“一个关键点,明暗两条线”,以点带线,开展活动。活动的关键点是猜想。通过观察、联想、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串起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运用数据作出推断(体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暗线是: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比身高》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重点与难点

  活动过程及指导策略: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比身高》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1.测量身高的办法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活动延伸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7以内的数)

《比身高》教案7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坐着自己的桌椅,你觉得舒服吗?是不是觉得太高或太低。如果你坐的桌椅不合适,就会引发颈椎疾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影响学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桌椅比例确实存在不适当的情况。那么,桌椅的选择有什么奥秘吗?我对此产生了兴趣,同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

  1、相关标准:从网上调查得知:健康家具一定要合乎标准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对于桌椅类的高度,国家已有标准规定。其中,桌类家具高度尺寸标准可以有700毫米、720毫米、740毫米、760毫米四个规格;椅凳类家具的座面高度可以有400毫米、420毫米、440毫米三个规格。另外还规定了桌椅配套使用标准尺寸,桌椅高度差应控制在280至320毫米范围内。

  正确的桌椅高度应该能使人在坐时保持两个基本垂直:一是当两脚平放在地面时,大腿与小腿能够基本垂直。这时桌子抽屉前沿不能对大腿平面形成压迫。二是当两臂自然下垂时,上臂与小臂基本垂直,这时桌面高度应该刚好与小臂下平面接触。这样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人的坐姿,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为此,写字桌台面下的空间高不小于580毫米,空间宽度不小于520毫米。

  2、比例对照:

  ①家庭测量比例:

  研究对象被测者身高L(cm)膝盖以下h(cm)比例h/L

  爸爸 170 44 0.26

  表哥 157 42 0.27

  我 137 36 0.26

  妈妈 163 42 0.26

  外婆 156 41 0.26

  ②学校测量比例:

  研究对象被测者身高L(cm)椅高h(cm)比例h/L被测者脚摆放情况被测者感受

  一年级 132 35.5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一年级 120 38 0.32 脚离地面8cm椅子过高

  一年级 124 37 0.30 脚离地面7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26.5 38 0.30 脚离地面5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24 38 0.31 脚离地面7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39 38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三年级 136 37 0.27 平放地面舒服

  四年级 124 37 0.30 脚离地面5cm椅子过高

  五年级 146 37 0.25 脚前伸椅子过矮

  六年级 160 37 0.23 脚前伸椅子过矮

  ③两者对照:

  为什么家庭测量所得“比例”与学校测量所得“比例”会不一样呢?我们家庭成员开展了讨论,结果发现这与被测者是否穿鞋有关。在家庭成员的测量数据上加上1cm再求比例,也会近似得到0.27。另外,我求出被测者身高与课桌的比例在0.43—0.57之间,呈离散趋势,找不到趋中的比例。通过访问,通过自己亲身去坐家里的写字桌椅、餐桌、妈妈的办公桌,发现桌子比椅子高33cm比较舒服。

  三、得出结论:

  被测者穿大约一厘米厚的鞋子,椅子高度(h)与身高(L)的比例约为0.27,身体感觉比较舒适。桌子的高度(H)高于椅子33厘米时,人体感觉舒服。即:

  h=0.27L(cm)

  H=h+33(cm)

  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我想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给自己的孩子买桌椅一定要慎重选择。用孩子身高乘0.27算出合适椅高,再找一张高出椅子约33cm的桌子,这样比较合适;我也想对我们的校领导说:给各年级同学准备课桌椅,可先测出各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乘0.27算出合适椅高,找一批高出椅子约33cm的桌子跟椅子配套。当然,准备升降式桌椅,随着孩子的身高变化调整桌椅高度是最好的。

  鸣谢:

  鸣谢老师们的写作指导、感谢爸爸妈妈的调查指导,也感谢同学们的大力配合。

《比身高》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活动过程:

  一、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二、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3.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四、请小朋友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比身高》教案9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比身高的方法,探索出比身高最快的方法。

  2、学习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3、能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设计的计划表;每名幼儿一个小符号;红、黄、蓝记录卡各一张;每名幼儿一个身高棒;一块格子板子;1—12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三幅小朋友设计的计划书,教师提问: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你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背靠背比、和格子比、和老师比、请一个小朋友看谁高谁低)

  3、红红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4、黄黄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5、蓝蓝组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比身高?

  6、哪一个办法最好呢?小朋友按你们的计划书去试一试吧。

  二、幼儿实验操作探索,教师分组做指导。幼儿比好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1、红红组谁最高?谁最矮?

  2、黄黄组谁最高?谁最矮?

  3、蓝蓝组谁最高?谁最矮?

  4、小朋友们真能干,比出了每组中最高和最矮的小朋友,个子矮的小朋友不要难过,只要你们好好吃饭,不挑食,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坚持锻炼身体,你们很快就会长高的。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种方法比身高,哪种方法最方便?为什么?

  5、刚才我们比出了红红组、黄黄组、蓝蓝组中最高的小朋友,那么,怎样比出三组中最高的小朋友呢?

  6、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应放在什么地方?

  7、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比出三组中最矮的小朋友。

  8、最矮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什么地方?

  9、我们比出了最高的和最矮的小朋友,还有6位小朋友你们想怎样比?

  10、6位小朋友中最高的小朋友的符号该放在哪里?(依次比出下面几位)

  11、我们用的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12、看一看,你在第几名?

  三、游戏

  师:小朋友记住你排在第几名,我们由高到低排成一条队。

  活动反思

  在进行“我们的身体”这个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长大、长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说自己小时侯的衣服现在穿不上了,有的说现在能够到以前够不到的东西了。

  于是,我有意识地投放了量身高的测量纸,结果孩子们很感兴趣,关于自己长大、长高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集体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同时,我把比较高矮及排序的数活动整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和同伴量一量、比一比,积累一些比高矮的方法以及按高矮排序的方法,进一步体验长大的快乐。

  我还通过做游戏、欣赏散文等多种方式,萌发幼儿想长得更高的愿望,努力实现整合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

《比身高》教案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比身高》教案1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发育的早,在12-13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19-23岁开始停止增长,而男孩身高发育的晚,在15-16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20-24岁停止增长,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比身高》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 )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 )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 级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比身高》教案13

  目标:

  1、探索测量身高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

  2、鼓励幼儿与同伴比身高,进一步学习细致观察。

  过程:

  1、和好朋友比身高

  学会两个人比身高,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身高

  两个两个轮换着比身高,身体站植被对背

  3、一组朋友比身高

  议论:我们一组谁最高?谁最矮?

  4、重新组合六位幼儿比身高

  讨论:刚才最高的为什么现在排在第四呢?是不是变矮了?

  刚才最矮的为什么现在排在中间了呢?

  5、自由比身高

  6、了解身高的高、矮时要通过比较才能比出来的

  7、延伸活动:设置身高尺,让幼儿随时观察身高

《比身高》教案14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活动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活动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来自屈.老师教案.!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比身高》教案15

  大班科学:

  《身高比一比》

  活动目标:

  (一)尝试用多种方法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并进行比较。

  (二)大胆地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已的比较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测量自己和同伴的身高。

  难点:用绳子测量、比较身高。

  活动准备:

  (一)和保健医生联系,取得配合。

  (二)测量用的绳子和其他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测量比较的材料。

  (三)记录纸和笔。

  (四)幼儿用书第1册第25-27页。

  活动过程:

  (一)比比谁高(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测量有一定的经验,而身体的成长让他们对自己到底有多高、班里的同伴谁高谁矮都有了探索的兴趣。先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身高,从而引发他们对本活动的兴趣。)

  1.测量身高方法多。

  (1)今天我们来比比大家的身高,请你找个朋友想办法比一比,看看谁高谁矮。(鼓励幼儿结伴后用各种方法比较身高。)

  (2)交流分享经验。

  说说你和好朋友是怎样测量身高的。(引导幼儿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如:背靠背站立后目测比较;躺下来后请其他同伴在地上画记号,再进行比较;使用教室里的身高尺图进行测量比较。

  (二)绳子量身高(设计意图:使用绳子作为统一的活测量工具来测量和比较身高,让孩子们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1.量一量。

  (1)这里有绳子,请每人拿一根,和你的朋友互相用绳子来量量身高吧!(幼儿使用绳子量身高:一名幼儿笔直站立,其他幼儿帮助把绳子从头顶垂落下来,到地面后在绳子的相应部位做上记号或者直接把多余的部分剪掉。)

  2.比一比。

  请一个组的小朋友把量出你们身高的绳子放在一起,比一比谁高谁矮。(引导幼儿把记录身高的绳子一头对齐,排列在地板或者固定到墙面上,进行比较。)

  3.高矮来排队。

  把你们的绳子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成一排,然后你们也来排队!(每一组幼儿把绳子按顺序排列,再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让其他小组检查是否正确。)

  4.谁最高?

  我们全班,谁的个子最高?(每个组选出自己组里最高的幼儿,再次进行比较。)

  (三)到底谁最高(设计意图:用标准的仪器进行测量,一方面是让幼儿获得关于自己身高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带幼儿到保健室,请保健医生使用测身高的仪器给每名幼儿进行测量,让幼儿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身高数据。

  2.再来比一比。

  医生为我们每个人测出了精确的身高数据,这次我们再来比比,全班小朋友到底谁最高?(共同比较数据,并在幼儿用书上记录下自己的身高和好朋友的身高,找出全班最高的幼儿。)

【《比身高》教案】相关文章:

《比身高》教案09-01

比身高教案04-12

大班科学《比身高》教案06-22

《测量我们的身高》大班教案10-24

量身高作文07-11

我与妈妈比身高07-26

奶奶的身高作文01-21

母亲的身高_作文02-08

身高的烦恼作文11-17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身高比一比》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