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的踪迹》的教案

时间:2021-07-03 14:47:20 教案 我要投稿

《淀粉的踪迹》的教案

  一、教学资源分析

《淀粉的踪迹》的教案

  1、教材体系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第四课的内容。米饭和淀粉单元与本册教材的植物、动物、人体、水单元都有联系,是作为综合性的内容出现在最后一个单元。《淀粉的踪迹》一课是以淀粉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对淀粉的探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2、教材内容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寻找淀粉的踪迹”和“淀粉消失了”。

  (1)、“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滴上碘酒后的反应。在实验中孩子们会发现:不仅可以用碘淀反应检验滑石粉里有没有淀粉,还能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寻找淀粉的踪迹”的第二个实验是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会有淀粉。让孩子们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淀粉消失了”这一活动,让学生在淀粉糊加入唾液,摇晃之后再滴入碘酒,杯中的液体不再变蓝了,让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

  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并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利用碘淀反应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会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

  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活动材料单:

  每个小组: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玻璃杯、白纸5张、牙签2支。

  学生自备: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食品等。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短暂且不严格,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碘淀反应使淀粉变蓝,具有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并学会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学习预测并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习者在即将学习的内容前已经具备的水平。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事物。同时在上一课“米饭的观察”中,学生尝试过在碘淀反应实验前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米饭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教学设计

  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1、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材将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这个单元提出让学生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

  2、体现探究活动的整体结构效益。本课试图通过良好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发挥结构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课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四个观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前三个活动是依次深入展开的,第四个活动是思维的转折,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

  3、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儿童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魔术导入,引出本课研究的课题。

  1、出示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玩具或纸模型,让它们在白纸上“走动”几次(事先在小动物的脚上沾上淀粉糊),问:你认为白纸上应留下什么?(脚印)但我们怎么才能看清这些脚印呢?

  2、教师在小动物走过的地方用碘酒涂一下,观察有什么变化?

  3、谁来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引出淀粉(●说明:小魔术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卷入到更深的探究活动中来。)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和比较淀粉和滑石粉(1)、在观察以前,小组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已经学过的方法?

  讨论后小组交流(2)、大家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需要什么工具或需要老师帮忙的,请与老师联系。

  小组观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

  (●说明:区分淀粉和滑石粉是学习物质特性和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等科学方法的载体。淀粉和滑石粉是非常相似的物质,混在一起很难区分,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的一个好的落脚点,岂可放过?在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了看、摸、借助工具等方法和手段,通过动手操作,丰富了学生对淀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认识从经验水平上升到了前科学概念水平。)

  2、观察和比较不同配比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物滴上碘酒后的反应。

  (1)、如果在滑石粉中混合了一些淀粉,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呢?引出用碘淀反应检验。

  (2)、小组内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3)、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让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说从刚才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

  (4)、猜测:当淀粉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出现蓝色吗?我们刚才的实验发现可以用来干什么?

  (●说明:这个实验中由于碘酒的浓度、淀粉含量的多少使淀粉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不同,因此要让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发现。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含淀粉成份的高低不同碘淀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又是一个新的收获。)

  3、用碘酒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

  (2)、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用滴碘酒的方法验证。

  学生实验操作。

  (●说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学习收获,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前,学生至少有两个已有经验:一是淀粉遇碘酒变蓝色,二是淀粉的含量不同遇碘变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在这些经验背景之下,让学生探究一个真实的问题: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呢?把学生带到了探究的活动情境之中,布置任务,趋动教学。同时在这个典型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4、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1)、做一杯淀粉糊,并把它分装在两个玻璃杯里。

  教师做简单示范,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而且桌面上比较干净。

  (2)、实验观察:

  a、提出实验观察要求出示:在第一个杯子里滴入碘酒,观察杯子里的液体是否会变蓝颜色;在第二个杯子里加进一些唾液,用搅拌棒搅拌几下,再滴入碘酒,观察杯子里的液体是否会变蓝颜色?

  b、学生操作,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如果觉得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可以再做一次。

  c、讨论:两个杯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充分展开,学生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教师巡视,对一些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引导他们参考书上P.75的思考题。

  思考题:液体的颜色变蓝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液体的颜色不变蓝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杯液体的颜色变蓝了,我们已经知道原因. 一杯液体的颜色不变蓝了,原因又是什么呢?

  d、学生整理思路,向全班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从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处充分展开。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活动,做淀粉消失了的实验中,两个装有淀粉糊的杯子中(其中一个加入唾液)分别加碘酒,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加唾液的杯子里有淀粉糊不变色,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参照书本的思考题,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假设,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拓展环节:

  今天同学们研究后的收获都很大,但时间有限,对于淀粉,你们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自己课外去研究新的问题。因为淀粉与食物、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老师建议大家自办一份食物与人的小报,充分展示你们的才华。(作者: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石路中心小学)

【《淀粉的踪迹》的教案】相关文章:

淀粉的踪迹说课稿02-20

小学科学《淀粉的踪迹》优秀教案01-04

《淀粉的踪迹》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1-26

水淀粉用什么淀粉08-09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案11-11

淀粉特性总结11-22

淀粉是什么08-24

科学活动:《好玩的淀粉》教案设计03-11

大班科学好玩的淀粉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