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16 19:12: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板书课题:山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解决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划出优美的句子。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

  (雨起、雨中、雨后。)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在这里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精读感悟

  1、他观察到了什么?又倾听到了什么呢?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我们先随着作者去感悟山雨的音韵美。找出写山雨声音的句子,读一读,划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⑴沙啦啦,沙啦啦──

  ⑵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⑷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3、山雨动听的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而它的绿更是难以忘却的美。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

  四、小结

  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图: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设计意图: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的巩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命题的概念,并举例。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的句子,叫做命题,分析(3),(5)为什么不是命题.

  教师分析以上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命题。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命题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命题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例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命题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命题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命题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题,理解真、假命题

  1.让学生分析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命题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2.给出真、假命题定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注意:

  (1)真命题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命题:“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命题,不是真命题。

  (2)假命题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命题不正确,所以也是假命题。

  (3)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4)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题,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例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命题,(2)(3)(5)是真命题.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命题.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命题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命题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

  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命题。

  ①若a=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味、说味、画味活动,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地运用语言及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 各种味道的食品,如:奶塘、柠檬、苦瓜、辣味牛肉干、黄连、姜糖、穿心凉糖、话梅糖、酸梅糖、秀逗糖等等。

  2、 活动室布置成演播厅场景。

  3、 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棉签等作画工具。

  4、 作画时用的轻松的音乐磁带和游戏结束时用的激昂的音乐磁带各一盒。

  教学过程:

  一、幼儿进入演播厅,自由结伴分别入座红、黄、蓝队 师: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猜一猜,画一画”节目的演播现场。我是主持人小樊姐姐,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来宾:这是红队,欢迎你们!这是黄队,欢迎你们!这是蓝队,欢迎你们!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幼儿:ye!)

  二、尝尝味道,说说味道、猜猜味道

  1、 师:今天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要请你们来猜味道,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味道吗?(幼儿回答) “我这儿有一个百宝箱,里面就装着各种味道,现在我要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到百宝箱丽尝味道,等你尝好了味道就告诉大家你的感受,但是你不能直接说出你吃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味道的,而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会想到什么事情,猜对的小朋友所在的队就可以加上100分!

  2、 教师启发性示范。

  3、 幼儿进行游戏。

  4、 教师小结各队得分情况。

  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二个环节“我画,我画,我画画画“(幼儿:ye)

  三、尝尝味道,想想味道,画画味道

  1、 师“每个小朋友拿一个小纸包,打开细细品尝,然后合上眼睛慢慢体验是什么味道,再想想怎样用画来表达,用笔画出来。

  2、 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味道,教师巡回启发指导。

  3、 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大幼儿都上来介绍自己的画。

  3、 幼儿互相观摩、交流、评价谁画的味道最生动最有趣。 师“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两颗爱心,一颗代表100分,你可以把爱心送给你认为画得最有趣的最好的画。“

  4、 请嘉宾加分并点评。

  五、在音乐声中结束

  师:现在分数出来了,红队---分,黄队---分,蓝队---分,今天的冠军队是—队,让我们一起来祝贺他们。 把味道画出来真有趣,我们回家后再尝尝别的味道,然后再把它画出来,好吗?今天的节目就到这,谢谢大家的参加,再见!

  课后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味道,并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2、 尝试着画其他感觉,如声音、冷、热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名联。

  2搜集、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搜集、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

  3、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1、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他们是贯穿了整个高中数学 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学校应在保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2开设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系列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教师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三、内容标准

  高中课程的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初步等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02-1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九篇02-05

教学设计方案02-2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03-07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3-06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四篇02-1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2-05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4篇02-03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01-27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6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