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

时间:2023-03-22 18:08:35 张九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

  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

  ⑵不复:不再。

  ⑶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⑸减:减弱,消减。

  ⑹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一:

  【1】“不复理残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2分)

  【2】诗的三、四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织机残破,说明丈夫离家已久,君去机残,描绘了一种落寞冷清的氛围。(2分,意对即给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思妇的思念比作那团团圆月,这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从而使思妇的这份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也使本诗显得清新可爱。(2分,修辞1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二: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无聊赖、无心劳作、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意对即可)

  (2)比喻。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一天天的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残月。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真挚动人,美感鲜明。(意对即可)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拓展阅读:唐朝最有风度的宰相:张九龄

  唐朝作为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唐朝引领着东亚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潮流风尚。既然追求时尚,注重风度自然就成为必要的生活内容之一。譬如唐明皇李隆基就很注重风度,当他有幸见到大诗仙李白时,第一眼发现了这是个矮个子,第二眼就觉得这个矮个子风度不俗,举止之间气宇轩昂,好像是作为玉皇大帝的特派员来视察自己工作的。为此,这位皇帝大人还暗中自卑了一次。而他任命的宰相张九龄更是风度翩翩,旷古绝今。虽然二人共事很多年,但每次见到张九龄,李隆基都像喝了普洱茶或是泡了温泉浴一样神清气爽,好不舒坦。即使后来张九龄因为跟他天天抬杠,被降职成了地方官,他还是时时不忘人家的风度。每当有大臣推荐人才,他总是先来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在他的心目中,张九龄俨然是风度的代名词。

  那么张九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应该说他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细节决定成败,他成事是因为过于注重细节,失败也是因为过于注重细节。

  张九龄这个名字不简单,是由父母原创、禅宗的祖师爷六祖慧能润色而成。他的父亲张宏愈是个渔夫,常年以打鱼为生。某天打鱼时,最后一网捞到个大家伙,怎么用力也拖不上来。他想这下发财了,就跟鱼死磕,磕了半天也没磕出胜负。这时天已经黑了,张宏愈觉得是自己饿了,所以没有力气拽上来。他就把渔网绳系在河边的一棵树上,回家吃饭去了。吃饱喝足,他叫上妻子一起来跟鱼拔河。这时鱼已经饿了好半天了,没啥力气了,没等张宏愈动手,妻子只是轻轻一提,就把大鱼弄了上来。二人仔细一看,原来是条几十斤重的九鲮鱼。张渔夫乐坏了,自打干渔夫这行,还没抓过这么大的鱼呢,冷不防听到妻子说了一句让他跳河的话:把它放了吧。大概当时她产生了某种幻觉,觉得鱼的眼睛好像在流泪,一时心软,动了恻隐之心。张宏愈估计是个气管炎,遵照夫人的旨意乖乖把到手的肥鱼放了。

  没过多久,张夫人怀了孕,天天喝鱼汤大补。儿子生下来时,她看着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觉得眼熟,回忆了半天想起了那天的九鲮鱼。一定是那条鱼投胎报恩来了,她对自己说。两口子一合计,干脆名字就叫九鲮得了。后来六祖慧能遇到了张九鲮,觉得小娃娃挺灵气的,但是名字不太好。九鲮是水生动物,再怎么蹦跶也上不了岸,不如改叫九龄,取谐音久龄之意,将来做大官。张宏愈觉得慧能大师说得有理,就让儿子改名张九龄。几年后,他又生下三个儿子,名字如法炮制,分别叫张九皋、张九章、张九宾。不过从后来的人生轨迹看,张九龄的飞黄腾达似乎印证了他的名字。

  张九龄小时候很聪明,写得一手很漂亮的文章,十里八村的都知道他。弱冠之年,他进京赶考,一举中第,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是基层文职官员,整天跟笔杆子打交道。这份工作很对张九龄的胃口,他最不怕的就是笔杆子,作为岭南诗派的创始人,他用词华丽,意境飘逸,连当时的'诗坛兼政坛前辈张说都佩服不已。不过,他真正的事业起点是在"道侔伊吕"制科。当时,太子李隆基正盘算着自己登基后的领导班子问题,想找一批能跟自己合谋的人,于是他面向社会广泛公开举行公务员考试。张九龄是众多的面试人之一。他的答卷紧贴时事,分析入位,并就许多问题的处理细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阅卷老师李隆基看完之后龙颜大悦,给他打了个"A",并把他从耍笔杆的校书郎提拔为耍嘴皮的右拾遗,做起了专给皇帝提可行性建议的谏官。张九龄不负厚望,充分发挥自己注重细节的特点,经常就现行的体制、政策等问题展开细节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这一点很受唐明皇的认可。譬如当时的政界有条潜规则,京城的官员比地方上的官员更受重视,提拔速度更快,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许多优秀的人才因为不在皇帝眼皮底下,而被埋没终身。张九龄就此问题向唐明皇提出建议,力主纠正这股风气,平衡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升迁机会。

  经过几年的磨炼,张九龄在京城有了点名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接着他就开始走狗屎运,碰到了他的命中大贵人-张说。张说时任中书令,也是宰相之一。此人有三牛:第一牛是家族基因牛,他们老张家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专业户,他的儿子张延赏、孙子张弘靖都是宰相,唐朝能超过此纪录的只有唐明皇的另一位宰相萧蒿;第二牛是才气牛,他的文笔虽然是二流的,但是作品的风格和其中潜含的政治家独有的风骨却是一流的,以此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界领军人物;第三牛是房子牛,他的宰相儿子曾经修了一座说不出星级的豪华大宅,一家几代人住在里面上百年都不用重新装修。张说当时已是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明皇四朝的老前辈,无论是政界还是文化界,都是一杆大旗。

  前面之所以说张九龄走了运,是因为他和张牛人是本家。起初张说看上了他的诗作,想聊一聊,聊过之后大发感叹:太有才了,下一任文坛盟主就是你。紧接着张说就开始琢磨,我这么有才,小张也这么有才,我俩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没准是一个人吧?结果俩人一查族谱,还真的是一家。乐坏了的张说从此逢人就说张九龄的大德大能,其中听众之一就有唐明皇。那个时候的张说对唐明皇的影响是巨大的,后者早年也是文学小青年,对当时流行的华丽文学路线十分不满,并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修正这种趋势。张说的作品正好对他的胃口,两人一拍即合,你搭台,我唱戏,张说从此飞黄腾达。有老张的推荐,唐明皇对小张自然也刮目相看,于是张九龄的官运就坐上了电梯,一升再升。最牛的是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到开元十一年,他已经是正五品的中书舍人。大家可别以为正五品是个小官,在唐朝一般宰相也就三品,一品、二品的官不是送给死人,就是赏给功劳大的需要皇上三鞠躬的活人,普通人想都别想。

  在唐朝皇帝里,唐明皇也算是个有情调的小资,眼见张九龄每天穿得整整齐齐,走路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心里那叫一个舒服。张九龄还有一个细节做得非常有创意,当时朝臣上朝议事,手里都要拿块象牙做的笏板,如果记性不好,可以把想说的话提前写在上面。满朝文武不用笏板时都是往腰里一别,这种方式如同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不讲究。唯独张九龄在这个细节上做得很特别,他让人做了一个很精致的袋子,专门用来放笏板。每次上朝,他就把袋子放在仆人的手里。你没想到吧,如果张九龄也插在自己腰里,那就成收破烂的了,自然没有风度可言。仅此一点,唐明皇就赞叹了好久,整天看着张九龄比自己老婆还顺眼。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练习题】相关文章: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全文赏析06-23

唐代诗人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4

自君之出矣古诗词鉴赏01-24

唐诗《赋得残菊》11-22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09-15

晏殊《赋得秋雨》介绍05-12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全文07-21

为君十赋鹧鸪天诗词10-18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10-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