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6 10:38:37 洪熔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教学设计(通用1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教学设计(通用19篇)

  诗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初知诗意。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

  1、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古诗《鹿柴》

  教学要求:

  1、理解《鹿柴》的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朗读、背诵《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鹿柴》(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反复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请几个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4、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没有写林子里静寂、幽暗,只写了人语响、返景、复照,怎么会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呢?

  ⑶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诗歌。

  3、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江上渔者》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同情,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习了几首写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诗歌,记得哪些,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写渔民生活的诗歌。(板书:江上渔者)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理解词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再自由读古诗,读准节奏。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⑴学生自学。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汇报。

  ⑷师归纳。

  4、生讲诗意。

  5、师指导生再说诗意。

  6、指导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小结。

  《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同学们学了诗歌应该尊重

  劳动人民的劳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要求: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及诗歌表现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鹿柴》、《江上渔者》谁能把它背诵出来?

  2、请几个学生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范读全诗。

  2、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习生字的写法。

  4、再读全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讨论交流。

  5、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讨论交流。

  6、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

  ⑶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7、指导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8、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作业设计:(自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根据诗歌意思填空。

  《鹿柴》这首诗描写了 这个地方 时候

  的景色。前两句诗以 反衬 ,后两句诗以 反衬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幕( ) 苍( ) 犬( ) 逢( ) 蓉( )

  暮( ) 仓( ) 大( ) 缝( ) 容( )

  3、默写古诗三首。

  4、读读背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教学设计 2

  【单元导读】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在长安这个达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欧洲、中亚各国人、四裔的胡族人、葱岭东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罗人等纷纷云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气度包容着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

  虽然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已经无法再走在宽得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上,虽然我们也无法再目睹一下那美轮美奂是北京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太液池、丝竹弦乐声闻于天的华清宫也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并非只有从“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大雁塔上才能领略到些许盛唐时气象,留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盛世的光辉,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赫赫武功,更让我们值得回味的是,唐代那灿若群星的才子们,留下的那字字珠玑的灿烂诗篇更是让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陶醉痴迷。

  唐诗宋词,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唐代更是才子辈出的时期。多少才子词人,特立特行,矫矫不群,惊世骇俗。

  岁月已过去了千余年,但是人世间的感情却依稀相仿。“如此星辰如此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让我们暂时从繁忙如梭的车流中走出来,从喧嚣浮华的尘世间离开一会,遥望一下大唐时的灿灿群星,品味一下这些才子才女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虽然远隔千载,但是他们依然可以拔动你的心弦。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

  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3.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10学时

  【教学规划】

  第一学时起始课

  (1)向学生说明《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目标;

  (2)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多积累、学习鉴赏的方法、多动笔写等;

  (3)梳理初唐诗歌简史,了解盛唐诗歌的气象、分类,为诗歌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

  第二学时诗歌朗诵会挑选自己喜欢的本单元诗歌,通过诵读品位诗歌

  第三、四学时李白诗歌专题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

  第五、六学时杜甫诗歌专题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

  第七学时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分析意象和意境

  1、掌握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的内涵,并能运用意象和意境来准确理解诗歌。

  2、掌握各类意境特点术语的表述,并能运用这些术语来鉴赏诗歌。

  第八学时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总结“月”的意象

  2、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

  第九学时山水田园诗鉴赏

  第十学时边塞诗鉴赏

  注:整体授课过程中还要穿插阅读课、作文课、练习课。第十学时结束后还有复习课

  【活动设计】

  本单元主要设计了诗歌朗诵会,且放在起始课之后,希望培养学生诵读吟咏的习惯,大致了解第一单元所学诗歌,初步感知初盛唐诗歌优美的意境,陶冶情操。

  诗歌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习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 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 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 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 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 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 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 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 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潜

  ⑵ 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 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 街灯──联想 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 想象 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 自由 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 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 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 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诗歌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习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诗歌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的声音,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嗓音模拟多种声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种功能,提示幼儿进行诗歌创编。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嗓音模拟秋天里的声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件提示进行《秋天的声音》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电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声音的录音与秋天相关的照片、图片。

  3.朔料袋、豆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

  播放《好朋友问候歌》,互相问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声音

  1.师: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秋天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听(竖起小耳朵)猜猜,他们是谁呢?

  哦!(原来是秋天的风爷爷吹来的声音,是秋天雨姑娘的声音,是秋天的小鸟唱歌的声音)

  2.播放与声音相关的图片

  3.小结:秋天里阵阵秋风为人们赶走夏日里的闷热,送来了凉爽,阵阵秋雨为成熟的庄稼进行最后的浇灌,农民伯伯丰收啦,小鸟也发出喜悦的叫声,小朋友们在落叶中高兴的玩耍,这些大自然里发出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试着模仿发出这些声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诗人

  1.出示《秋天的声音》图示,合奏“秋天的奏鸣曲”。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能掌握它们的声音啦,老师找到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2.教师出示图例,幼儿根据图片创编诗歌。

  例:听听,秋天的声音,叽叽喳喳是小鸟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哗啦啦哗啦是秋雨的声音。

  3.师:小朋友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呢?

  4.幼儿创编诗歌,尝试用嗓音模拟发出秋天里的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一些声音,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的声音,可是用我们的嗓音模仿不出来,怎么办呢?

  6.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指尖用敲击地板发出声音。

  7.出示老师准备的道具,幼儿尝试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请你们试一试他们能发出什么声音,然后用“听听,秋天的声音,XXXXXX”表达出来。

  8.师:“我们都是秋天里的小诗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鸣曲。”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寻找秋天的声音,并且尝试发出它们的'声音。

  附诗歌:

  《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小鸟在枝头的对话;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秋风在温暖的叮咛。

  活动总结

  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难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光靠老师讲,幼儿很难弄清楚,让幼儿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进行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实现了教、幼之间的互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还在于兴趣的激发,幼儿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我还采用声音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创编提供灵感。引导幼儿从看图创编到发挥想象进行创编。层层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诗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

  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1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诗歌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诗歌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课后作业

  1.(10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诗歌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发展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初步的创遍诗歌

  3、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增加亲子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小蜜蜂等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妇女节,妈妈的节日……)

  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妈妈?你们都是怎么爱妈妈的?(幼儿讨论)

  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那许多小动物也有它们最最喜欢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爱什么呢?"

  2、出示课件

  1)小鱼最爱什么?

  2)小鸟最爱什么?

  3)小星星最爱什么?

  4)小朋友最爱什么?

  (幼儿依次讨论,丰富幼儿词汇)

  3、教师完整示范诗歌

  4、教师边展示课件,边朗诵诗歌,幼儿跟读

  5、创遍诗歌: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头饰说出各个小动物最喜欢的事物,并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创编。

  活动结束:

  1.总结,教育幼儿爱自己的'妈妈,听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

  2.听音乐《我的好妈妈》走出活动室去做游戏。

  诗歌教学设计 10

  一、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课件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诗歌教学设计 11

  教师寄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课前热身

  1.边塞诗歌知多少?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 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

  (1)《凉州词》的作者是 ________ ,_________ 朝诗人。

  (2)《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_______朝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尤其“七绝”成就最高,人称_____________ 。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________,诗人,画家。____ 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因之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__________ 。苏轼称赞他的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确抓住了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_________朝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多表现军旅生活及奇丽风光,格调高昂,想象丰富,颇具奇情壮彩。因其曾任嘉州刺史,故称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小组内朗读四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2)学生试读,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2.自由读,感悟,概括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精读: 品味欣赏诗中佳句;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什么意思,仅仅指实际的自然现象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品读: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 小组品读: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从军行(其四) 》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 ___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_______。

  (3)一个 ___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4)一个“长”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3. 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瀚海: 掣: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_______________。

  (3)由咏雪到送别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________。

  (5)以春景喻冬景,“妙手回春“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依依不舍之情,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中有不少咏雪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_________________。

  五、诵读,积累。

  六、总结,反思,本节课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得,所感。

  七、板书设计:

  试读 自由读熟读 研读 品读 诵读

  诗歌教学设计 12

  【活动设计】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白云是天空的画家,一会儿把天空变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画,一会儿把天空变成小动物的乐园,羊儿吃着草,马儿奔跑;云层奇妙的变化让人浮想翩翩。阴天或即将下雨的时候,云的变化更加有气士和壮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喜欢带领着幼儿到户外的草地上或坐着或躺着,仰望天空凝视着瞬间万变、变幻莫测的白云,幼儿边看边说,你看这朵云像只羊,这朵云像朵花,这朵云像只小鸡,这朵云像匹马…,这时幼儿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在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幼儿站在走廊里,看云随着大风上下翻滚,由远而来的磅礴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这首诗歌把云的神奇变化,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非常适合我班幼儿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并乐于大胆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尝试并学习仿编诗歌。

  3、能从诗歌中体会白云的奇妙变化,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诗歌的格式,掌握诗歌中的词汇,丰富幼儿的语言。

  【活动难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和凝视变幻莫测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间发生的变化。

  物资准备;分级阅读教师和幼儿的用书。

  环境准备;幼儿参与运用棉花、废旧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内上空的顶部布置有各种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引出诗歌《白云》。

  二、学习诗歌:

  1、小朋友说一说云在天空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它一会像棉絮,一会像鱼鳞,云还会变成什么?

  2、请幼儿自由翻阅诗歌,相互探讨。

  3、提问:图上的云你觉得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师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5、提问:诗歌中都说了云像什么?你觉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欢这首诗歌?

  6、分段朗诵诗歌,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翻阅教师的大图书。

  7、播放录音带,师幼一起看大图书,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体验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1、小朋友除了我们学的诗歌中白云的变化以外,白云还能变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诗歌的语言说出来,启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2、将幼儿仿编的诗句组合成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自选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和家长说一说玩一玩。收拾图书,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将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挂在教室内,和投放到图书区,便于幼儿自我创编诗歌和进行讲述活动。

  家庭延伸:请家长带领幼儿去仰望天空,让幼儿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学习诗歌的语言。

  创新意图

  我在教案中没有首先给出诗歌,而是让幼儿去想象云的奇妙变化,然后在来学习诗歌,我想幼儿学习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和词汇量,为创编和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诗歌教学设计 13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相关图片。

  2、古诗录音带一盒。

  活动过程:

  1、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导语: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小猴子没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赏古诗《明日》,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导语: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指导语: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朗诵配乐古诗。

  活动反思: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作品形式。怎样让幼儿通过活动记住一首古诗,并了解含义呢?古诗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便于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现。

  诗歌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诗歌教学设计 15

  教学要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诗歌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

  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诗歌教学设计 17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诗歌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观沧海

  曹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四、导入

  诗歌文体知识: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七、熟读成诵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二、朗读诗歌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且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诵读。

  播放录音

  三、研读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多媒体显示)播放音乐

  五、朗读诗歌

  1.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2.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两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展示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六、诗歌赏析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是为此作铺垫。

  七、熟读成诵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诗歌教学设计 19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歌教学设计11-03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诗歌教学设计15篇11-04

诗歌教学设计(15篇)01-09

诗歌教学设计(集锦15篇)01-09

诗歌教学实录11-08

诗歌秋天的雨教案设计08-29

诗歌教学活动方案01-09

中班诗歌教学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