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词

时间:2022-07-08 22:14:46 诗词 我要投稿

诵读古诗词(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诵读古诗词(15篇)

诵读古诗词1

  唐诗宋词,我偏爱宋词较多。虽说宋词同唐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较强的节奏性,但,我喜爱宋词,是喜爱词中语言所抒发的情志。

  学习宋词,个人认为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尤为重要。一首词的情感基调会在这首词中的语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而你要做的,就是去“抓住”表现情感的地方。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可怜白发生!”,从“可怜”和一个感叹号就让人体会到作者那种壮志难酬的情怀。于是读词时,也会主动地在这个地方慢下来,有意识地读出那种“可怜”的滋味。辛弃疾的另一首作品《丑奴儿》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道出了作者现在的情感。“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无玄机,但一与前面“识尽愁滋味”联系起来,你至少能知道,这句不单单在讲天气,而是作者愁到无话可说,才会顾左右而言他。在初读时,这几个表现情感的地方就能让你知道作者写词时的心中所想,再联系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就能准确把握词人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的满腔热情,然而直至老年他都未能实现抱负,可见其悲愁已经到无处诉说的境地。再如陆游的《诉衷情》。第一遍读下来肯定会有一股悲凉直冲心上,想必词人的心情好不到哪里去。从“断”“暗”“先”“空”这些字眼,再联系上下文与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去前线赴战,却只能身在沧州这种壮志难酬的情怀。再深入体会词的大意,词人的感慨与写作目的也不是难题了。晏幾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独”与“双”中至少能体会出词人的那一份孤独;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面的元夕盛景衬托出了“那人”被冷落的寂寞孤独,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再看看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就可以体会出词人是怀着一份孤高淡泊的情怀、心迹与那一份美好品格了。

  由此可见,把握词的情感我认为就是读词的关键。只要知道那一份情感是何味,就读来享受,思路通畅了。

诵读古诗词2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浣溪沙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优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古诗词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目标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

  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

  1、读准字音

  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

  课件出示: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shù)

  夜阑(lán)

  潼关(tónɡ)

  2、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

  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1)标注韵脚。

  课件出示:

  ①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②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③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预设

  课件出示: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我言秋日/胜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巴山夜雨/涨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尚思为国/戍轮。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秋风吹散/马蹄。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2)指名范读,体会吟诵方法。

  (3)学生比赛吟诵,读出韵味。

  师小结: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地吟诵,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

  【设计意图】这四首七言绝句格式整齐,音韵和谐,适于学习简单的诗歌吟诵方法。本环节从韵脚切入,通过吟诵,体会韵味。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赏四幅画

  1、描绘画面

  师:通过吟诵,这四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提示:可以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注释,还可以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

  (生自由描述画面)

  2、展示交流

  师指导:可多角度描述,加入想象成分,但是基本内容必须来自诗歌。

  预设

  课件出示:

  《秋词》(其一):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夜雨寄北》: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潼关》:久远的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吹散嗒嗒的马蹄声。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我们描摹的语言总显得苍白无力,难以透彻地传达诗中的意蕴,更让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美妙。

  【设计意图】诗歌就是一幅画。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描述画面,达到理解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结合第六单元所学的联想与想象,学生可以有多种描述。核心点是训练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

  四、明四种情

  师: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

  (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

  预设

  课件出示:

  (1)《秋词》(其一):

  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境。

  ②“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③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奋发向上。

  (2)《夜雨寄北》:

  ①诗的开头两句用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绪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做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雨。通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当时孤独、凄凉的气氛。这无尽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涨秋池”的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诗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感慨扼腕。

  ③三、四两句,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卫国壮志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4)《潼关》:

  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虽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师小结: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长期阅读中仔细揣摩。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也是诗文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上面诗歌中的“巴山夜雨”“风吹雨”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当然,理解这样含蓄的情感,得联系诗人生平和他写诗时的处境分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适当学习通过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诗歌,学习初步赏析诗歌,品味诗歌。

  五、知四种人

  师: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你从中读出了四位怎样的诗人?

  (必要时教师对材料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课件出示:

  材料一: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

  材料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材料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国家,可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光绪元年(1875),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潼关》这首诗是诗人十多岁途经潼关时所作,当时诗人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背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预设

  课件出示:

  材料一(解读刘禹锡):

  《始闻秋风》这首诗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诗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杨柳枝词》(其一)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深入品读,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材料二(解读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材料三(解读陆游):

  诗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歌中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和无奈: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陆游的诗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材料四(解读谭嗣同):

  《潼关》里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既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又是诗人特有的冲决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凌云志,诗人坚信自己仍顶天立地、绝不服输,不改少年时的志气。

  结束语: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下去。诗歌传承的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愿同学们能在诗歌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作者所作的其他诗歌及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拓展诗歌阅读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

  六、背诵默写诗歌

  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师指名生背诵,全班集体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实背诵。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使记忆牢固。用不同形式背诵,确保当堂成诵,并落实在笔头上,才能产生扎实有效的记忆。

诵读古诗词4

  1.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

  3.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 ,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搞好西部开发,重要的是做好退耕还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兴起绿洲,在戈壁中出现草原,再现《敕勒歌》中的“ , , 。”的景象。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6.《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 , , 。

  7.《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8.“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①。②。

  9.古诗词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①。②。

  10.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接天莲叶无穷碧,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4.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

  1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1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17.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18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9.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2.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3.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5.粉骨碎身浑不怕, 。(于谦《石灰吟》)26.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7.醉卧沙场君莫笑, 。(王翰《凉州词》)

  28.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29.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0.春色满园关不住, 。(叶绍翁《游园不值》)

  31.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3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

  33. ,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4.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5.不知细叶谁裁出, 。(贺知章《咏柳》)

  36.王师北定中原日, 。(陆游《示儿》)

  3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诵读古诗词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无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诗词。

  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还可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跃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的气质之美。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6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进,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涵养,发展其审美能力,诵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并为众多教育理论研究者所讨论。本文即立足于课程改革,探讨诵读教学的定位;从诗词的特点及其鉴赏规律来研究诵读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策略进行探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 诵读教学的定位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一指导思想应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呢?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流传不衰,为后人代代传诵。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或是聆听到作者赏景观物时所发出的赞叹,或是欣赏到作者所描绘的名物胜景,或是感受到历代作者不同的情志,以及灌注其中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学传统;而这一切,既是当我们沉浸在那诗画交融的情境之中时,如春雨润苗般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于心,又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而引起我们不同的想像和感受,正如王国维在论述关于情境关系时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因此读者在鉴赏诗词时,经常带有主观色彩。

  读者对于诗词的把握又是多元的。例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这句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与爱情有关的词句,王国维将这首词引伸为人生的一大境界,梁启超则说此词是词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自身高洁的写照。

  “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是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主体;同时主体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

  鉴于读者对诗词的主观理解,读者对诗词多元的理解,以及读物与读者的相互的关系,若想既正确把握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即为诵读教学。

  ㈠ 诵读教学体现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其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诵读是玩味的过程。按照《诗品》的见解,诗以抒情为审美特征,因此,诗歌的诵读鉴赏会产生“有滋味”的美感特征,即所谓:“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而这“玩”、“味”二字充分表明,诵读需要主体独特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诵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而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的是对于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的传授,课堂教学以分析为主,把一首首含蓄隽永的诗词的教学机械的肢解为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词句讲解、主题分析、艺术特色总结等等毫无生命力的片段。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诵读教学的规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它不再是以分析为主,而是代之以反复的情感体验;不再仅仅把艺术特色单独地作为教学的重点,更注重的是品味、涵永的过程。

  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诵读使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达到主体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声亦足引文。循环复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从以下案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诵读在诗词教学中所起到的创设情境、整体把握,为体会作者情感作铺垫的作用。

  实验班1 师:介绍作者及相关流派,朗读文章(读的没有任何语调变化)

  师:提问学生对《望江南》主要内容的理解

  生1:描写景色的词

  生2:写人物的词(学生不能准确地回答出这首词是一首思妇词)

  由于最开始学生对词的内容理解的不到位,致使教师随后安排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在拓展中,学生的理解不到位,从内容到艺术特色的衔接过程也不流畅。

  普通班1 师:范读《望江南》(读的声音不洪亮,读的过程中被学生的议论打断,议论的内容是词义与个别学生的名字相同)。

  师:请一组同学分别诵读本词,介绍作者及其流派。师生共同探讨词上、下阕的内容。

  生:略(能够较准确的回答出词的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基本理解这首词的主旨,这节课完成了基本的鉴赏任务。但是,从课堂气氛来看,学习一首思妇词,学生的状态不应该是很兴奋雀跃的,学生经常因为对词的理解不正确而窃笑。

  普通班 2 师:放录音《望江南》、《渔家傲》反复听三次(张家生版,声音抑扬顿挫)录音读到第二遍时,学生自觉跟读,模仿腔调,此起彼伏。

  生:集体诵读全词(学生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从实验班1与普通班1的对比中,原本实验班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比普通班强,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在普通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在实验班则一开始的内容理解中就出现了问题,因而在接下来的鉴赏与扩展中教学效果都不理想。两个班都是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前五分钟都有作家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不同的是普通班请了7位同学诵读这首词。差别只在这一环节中,但是普通班1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实验班1,这说明,只从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方面,就设想学生能理解词的主旨是不全面的,毕竟单从作者的生平背景或是流派特点来介绍是具有概括性的,必须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诗词思考、体会的过程。因此在普通班1中,请7位同学诵读的这一过程对于这堂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逐渐体会词的主旨及作者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普通班1与普通班2 的对比中,普通班1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诵读7次,普通班2学生包括自发的跟读以及教师的安排诵读共8次。从课堂效果上看,普通班2比普通班1 明显要好,有些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能自主的思考、并且向老师提问,而这个问题正是老师下一个要讲的内容。可见学生完全融入到了课堂中,并积极思考问题,思路正确。比较两课教学过程的不同,差别就在于一开始范读环节中,普通班1是以读准字音为目的的范读,而普通班2则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由朗诵者的抑扬顿挫的声调、雄浑的声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词的魅力,因而学生在听第二遍的过程中自发的模仿,在后半堂课的分析中,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作者情感,课堂效果显著。 因此让学生听录音的范读是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情志的关键,随着高低起伏的语调,作者的踌躇之志或是壮志情怀都在精彩的诵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以上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诵读对于诗词教学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把握诗词,还是创设情境,都和以往的课堂不同,不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由教师安排,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思考,而是在学生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理解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主观情感与作者情感融合的过程,体现着学习的主体性及过程的体验性。

  ㈡ 诵读教学体现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既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这里指出了语文课程理念的两部分:培养理解运用的能力和丰富积累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们思想情志、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

  古诗词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依托,是语文课程中各阶段都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诗词本身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与辉煌,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托。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鉴赏主体会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炎黄子孙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在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我们。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我们感受着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之志;再到《渔家傲秋思》中作者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无不体现着民族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8中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说明了语文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提出的又是对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达到文通字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诵读不仅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更是了解古人、认识社会的途径。此外在诵读的过程中,古人的.高节之志不断内化,学生在诵读中融入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以此达到对于爱国情志、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并能从中学会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哀乐。

  综上所述,在诵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发扬和流传,体现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诵读,学生掌握了欣赏、品味诗词的方法,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诵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诵读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体现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溯本求源:从诗词的特点及鉴赏规律看诵读教学的依据

  华夏文明灿烂悠远,诗、词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奇葩,是为后人取之无尽的宝藏。因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词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是对华夏文明及文化经典的继承与发扬。

  从诗词自身的特点来看,从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诗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文心雕龙乐府》称“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到《宋书谢灵运传》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都反映了古典诗歌与音乐的联系。

  词则更是被称作“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具有形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和乐而歌:“盖唐代以诗入乐,诗句齐整,而乐谱参差,以词就谱,必加衬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乐工之请求,或由于词人之自愿,依乐谱之音律,作为长短句之新词,以便歌唱。” 由此可知词与音乐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因此,鉴赏诗词,我们不能只把它当成一门语言的艺术,今天的诗词鉴赏和教学,虽不必再和歌而唱,但依然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其音乐性特征,通过诵读体会其音乐美,从形象、音乐、情感等多方面,全面领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则说:“声律音韵是‘声文’。 那么,“诗词曲为何要讲求押韵、平仄与节奏? 完全是,而且仅仅是,为了获得欣赏上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效果。”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声调、押韵、节奏中。诵读即从诗词的这些方面入手,体会其音乐美的特点,进而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诗词的音乐美可以通过诵读在声调、押韵、节奏中感知,而对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会则需要通过鉴赏主体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过:“诵读是口、耳、脑、眼、心并用的过程。” 通过诵读形成语感,以达到“识文-明象-得意-悟情” 的最终目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其形象由此而感知。进而可以体会到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意境所传达的情感。《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所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陈良运解释说:“这样说来,凡是最精彩的意蕴含而不露就是‘隐’。‘隐’是对情意言,‘秀’是对文辞言” 。由此可知,诗词的文外之旨,精彩而意深。即在文外,就不是我们仅仅通过了解诗词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或是绮丽的语言所能感知的,它需要在品味、诵读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去感知它。如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由11组意象组成,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过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而了解其羁旅漂泊之感。

  从诗词自身的特点来看,通过诵读法鉴赏诗词,可以全面的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形象美、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古诗词7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

  女: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请欣赏三(8)班诗朗诵的四季诗。

  男: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

  女:满天飞舞的风筝,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领)《村居》清 高鼎

  (合)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女:夏天是那牛背上牧童的`歌声,是那声声叫着夏天的鸣蝉。

  (领)《所见》清 袁枚

  (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男: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天高云淡。

  女:满山红叶,那满山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海更加迷人。

  (领)《山行》唐 杜牧

  (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男: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

  女: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

  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领)《江雪》唐 柳宗元

  (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男: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四季动人的风景。

  女: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

  (合)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诵读古诗词8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诵读古诗词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词10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诵读古诗词11

  为了完成小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与任务,我精心设计了《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一课。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是成功的,它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朗诵能力与水平,而且由于有音频视频上的名家示范朗读,对学生课堂上朗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借鉴与提高产生了莫大的作用。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项:

  1、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

  2、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与弘扬。

  3、探索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落实途径与方法。

  将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放在首位,这是由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这节课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的。同时,因为是小课题研究课,所以实验、探究并创新阅读课朗读指导方法,就自然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之一。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共分为四个步骤:一是为了使学生对古诗词文学知识有所认识与了解,特设置了领悟诗的内涵环节。这是上好整节课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谓“诗无达诂”,只有理解了古诗词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了它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手法,才能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主旨与情感,也才能吃透诗歌,与诗人气脉相通,读出意境,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二是佳篇名作诵读,先听录音欣赏视频,再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所谓诗情画意,每首诗词就是一幅绝好的画卷,而优美的音乐更是为诵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再加上知名播音员声情并茂、饱满深沉的示范朗读,使所有学生在朗读方法与技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指导与启发。三是佳篇名作吟唱,先欣赏视频中的诵读与演唱,再由学生进行诵读,也可演唱。古诗词不仅能诵读,而且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对学生来讲又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我这节课的创新之一,虽然吟唱与朗读完全不同,但两者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事实证明,学生的情绪在这个环节达到了整节课的最高潮,而古诗词朗诵的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与飞跃。四是作业,这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得到的朗读知识,继续提升朗读能力与水平,并为下节课的复习提问环节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客观来说,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这首先得益于教学设计的精心与用心,因为进行阅读课朗读指导的研究而专门设计一节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课,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至少这样做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其次在于本节课朗读指导教师的范围有了质的变革,不仅是过去的执教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音视频”老师。而且其朗读的质量常人难以匹敌,对学生来讲更是异常震撼、刻骨铭心———原来诗歌可以这样诵读,太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诵读古诗词12

  一、活动准备

  1.投影仪、记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学生选定诵读篇目、备齐纸笔。

  3.学生自带一本诗词读物或一幅抄写诗词的书法作品。

  二、分组准备,推荐选手

  学生自愿组成3-5人活动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参赛(小组成员要轮流当选手,不能连任),另选两首课外诗词写在投影片上(各小组选题重复的不能超过3首)。

  老师分发记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给小组和选手编号,通报各组选题。

  三、抽签背诵,评选能手

  第一轮:将已经学过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题目及作者写在纸条上,由选手抽出三首诗,当众背诵,每首诗满分为10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正确、流利。观众席上各小组用记分牌打分、亮分,各组打的分数之和即为选手得分,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出。

  第二轮:选手依次背诵自选的课外诗词,主持人投影出示诗词全文,各小组对照投影给选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选手若能加背一首课外诗词,另奖2分,但必须正确、流畅,否则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诗词不能超过三首。两轮竞赛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为此次活动的背诵能手,全班鼓掌祝贺,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将写进班集体的'光荣榜。

  四、抄录诗词,自由诵读

  竞赛告一段落,各小组交换课外读物、摘抄课外诗词,然后自由诵读。老师巡视、答疑。主持人收集书法作品,课后组织评委评选,择优张贴到“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五、挑战能手,争当“擂主”

  下课前5分钟,挑战者(包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可选用古诗联句、报字说句、报题背诗、据问背诗等形式让背诵能手检验自己的实力,并选读或加背1一2首课外诗词。

  如能胜出,即为“擂主”(下次活动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荣榜”;如果出师不利,就在背诵能手中推荐一名同学做“擂主”。不过,“擂主”评选一般比较灵活,比如有一位挑战者虽然在按要求背诗答题中表现欠佳,但最后因声情并茂地自选朗诵了一首诗,赢得满堂喝彩而顺利当选。

  六、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向同学们提要求、发号召。

诵读古诗词13

  一、 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学生课外积累,营造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良好氛围,展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新形象,几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迎接20xx新年的.到来的到来;立足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工作安排,五年级计划在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举行“迎新年”杯古诗文诵读比赛

  二、主 题

  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础上,进行自选篇目的背诵。

  三、比赛形式

  团体表演

  四、时 间

  表演时间不得低于4分钟。

  比赛时间:20xx年12月xx日(周四1:00 ~ 3:00)

  五、地点:实验室

  六、参赛对象

  五年级全体学生

  七、组织形式

  采取自荐和推荐结合的形式报名参加。

  1、宣传

  2、报名——有兴趣参加的同学到各班班长处报名。

  3、参赛同学于12月xx日下午12:50集中实验室室抽签决定出场序号。

  八、奖励办法

  1、团体奖:一等奖一组,二等奖二组,三等奖三组。

  2、个人奖: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

  九、组委会成员

  1、组长:唐尊哲

  成员:余联军 刘文军 王晓彬

  2、评委成员: 唐尊哲 余联军 刘文军 王晓彬

  3、计分员:宋志敏 王海涛。

  4、会场布置:王晓彬

  4)比赛流程:

  (1)比赛由一部分组成:这考察了选手们的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评分标准:(满分50分)

  表演内容:(40分)

  3)必背篇目完成数量(15分)

  4)附加篇目完成数量(15分)

  5)能表达出诗词中所含情感。。(xx分)

  语言艺术:(xx分)

  6)发音标准,流利。(xx分)

  (3)评分规则:评委明确给出每部分评分(评分为整数),由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加总,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比赛成绩,按成绩排名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诵读古诗词14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想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妙哉——诗词诵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则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美哉——诗词画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乐哉——诗词牌

  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些自己制作的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诗(词)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诗词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题目、作者则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人回答,最后以得牌最多者为胜。还可以引入联赛机制,以免学生日久生厌。诗词牌让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乐乎?

  悠哉——诗词队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善哉——诗词赛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老师们,就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循着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留连忘返吧。

诵读古诗词1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三部分:

  1、古诗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

  3、带“龙”的成语9个;含有“想”意思的成语6个;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语5个;描写态度和蔼的.成语5个;成语接龙一组。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经典诵读课及一、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

  (2) 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 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五、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xx年版

  二、选读书目。(根据各自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诵读古诗词】相关文章:

诵读古诗词11-29

诵读古诗词15篇11-29

古诗词诵读爱国篇40首03-30

端午节经典诵读古诗词(精选34首)06-06

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实施方案(精选13篇)12-09

幼儿园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精选5篇)03-30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古诗词诵读《桂枝香》课时作业12-09

还乡古诗词 古诗词将军岭11-22

经典古诗词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