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6 08:47:41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科学教案6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广告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喜欢广告。

  2、了解广告的各种形式,知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

  活动准备

  广告采访短片、不同的广告、广告的记录表和统计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说说广告

  提问:我们在哪里见过广告?是什么广告?

  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广告,有在电视上的、传单上的,也有在报纸上或者百货商店和超市门口的广告等。

  提问:为什么要有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

  小结:广告会给我们传递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让我们喜欢广告上的.东西,然后去购买它们。

  2、观看广告采访短片

  (1)昨天,老师做了回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的人,看看他们喜欢怎样的广告呢?

  (2)观看PPT

  (3)刚才我们采访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喜欢什么样的广告呢?(让幼儿学学其中的广告语)

  小结:原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喜欢的广告也是不一样的。

  3、统计广告

  (1)广告公司的老板拍了很多的广告,想让小朋友们帮忙统计一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喜欢哪些广告?把他们喜欢的广告记录在纸上。

  (2)幼儿统计

  (3)讨论交流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说出理由)

  小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他们都各有所需。

  4、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都把他们喜欢的广告找出来了,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广告,我们可以回去再找一找,下次来告诉你的朋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和社会领域结合,可以让幼儿做采访,设计一张表格让幼儿去采访“不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广告”,从而让幼儿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喜欢不同的广告。

  2、此活动还可和美术领域结合,让幼儿从自身出发,设计自己喜欢的广告。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并且了解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家,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2、知道不同小动物有不同的居住地,能初步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动物的家》

  2、山林,土壤、草丛、水的`大挂图

  3、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并思考:

  (1)课件中有哪些小动物?说出动物的名称

  (2)这些小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都在什么地方?

  2、再次播放交互式白板课件,呈现不同动物居住场所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是谁的家?并把相应的小动物送回家。

  3、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如:山林——狮子,老虎,熊猫等。

  土壤——蜗牛,蜈蚣等

  水——鲨鱼,鱼,虾等

  4、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回自己的家,再次加深幼儿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居住环境的印象。

  5、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小动物的家遭到破坏的情境,请幼儿讨论:

  “如果小动物们失去了家,会怎么样?”

  ——动物失去场所,会面临死亡。

  ——所以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们的家,让小动物们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6、参与操作课件中的交互式游戏,指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送给他们小红花,哪些是错误的,及时进行制止。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活动一:拧一拧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活动二:奇妙的螺丝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土豆沉浮的现象,感知盐的多少与土豆沉浮的关系。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盐水、清水每组各一盆;土豆每人2个;装有清水的盆子每人一只、勺子每人一只;每组一盆盐;记录纸、笔。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发现土豆沉浮的现象,知道土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

  活动难点:

  感知盐的多少与土豆沉浮的关系,在实验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通过对比操作,了解土豆沉浮,激发幼儿兴趣。

  1.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今天老师请你们去做一个小实验,后面的桌子上放着两盆水,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土豆,分别放进两盆水里,仔细观察土豆在水里会怎么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你们刚刚玩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土豆在水里怎么样了?

  5.小结: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土豆放在两盆水里有浮上来和沉下去的两种不同现象。

  5.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土豆浮起来的水有什么秘密呢?

  二、做一做土豆沉浮的实验(探究操作盐的.多少与浮力的关系)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土豆、清水、盐,这些材料能让土豆浮起来,你们想试试吗?

  2.交待实验规则:用勺子取盐时,取满满的一勺,然后用筷子刮平,放入水中,多搅拌几下,让盐溶解到水里,把土豆放进去,仔细观察土豆能否浮起来?如果浮起来用“↑”(往上的箭头)表示,如果沉下去用“↓”(往下的箭头)表示,并记录你用了几勺盐。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展示记录结果,交流、讨论。

  5.小结:原来要让土豆浮起来,加一点点盐是不行的,要有一定量的盐。

  三、再次实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1.刚刚我们没有让土豆浮上来的小朋友你可以在去试试看,让你的土豆也浮起来。其他小朋友可以去帮帮他们。

  2.这次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3.展示记录结果,交流。

  四、延伸

  1.那除了盐,还有什么溶化在水中,也会使土豆浮起来?

  2.请你们回家用你们刚才说到材料回去也做做实验,明天把结果告诉我们。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小五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风车、相关图片

  三、活动流程:

  实物导入--自主探索--玩风车--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结束第一环节:实物导入出示实物,引起孩子对风车的兴趣第二环节:自主探索--玩风车通过自主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找出能让风车转动的方法。

  第三环节: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第四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能一起跟随老师,共同发现让风车转动的另一方法。

  活动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page_break] 5.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单数、双数)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2.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

  3.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4.(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5.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8.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9.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修改意见及建议:

  1第一环节中的举手数数去掉,只要目测一下,小结一下让幼儿了解就可以了。

  2.教师表述的时候要更明确、规范,体现出“怕”痒。

  3.材料的质地感觉这个环节省略,教师出示材料之后直接引导幼儿探索,在探索完成之后再说说材料的质地是怎样的。

  4.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挠痒痒的时候可以配上一些象声词和肢体语言,让整个活动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由。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10-17

科学教案(精选)10-03

科学教案(经典)09-28

科学教案[经典]10-0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中班科学教案:放屁_中班科学教案07-05

科学教案托班科学教案认识红色绿色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