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3-20 10:13: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

  例学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游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

  游诸山游西山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学设计07-01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学设计06-16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及译文10-05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反思06-09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设计06-16

始得西山宴游记翻译03-06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09-16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08-25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译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