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4 10:40: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1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6-67页

  【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方程”是小学四年级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方程”这个词,不少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听说过,但并不清楚什么样的式子才是方程。因用算术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方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由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过渡的重要使命。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曹冲利用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种方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也要就来学习用他的这个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渗透运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自学探究

  1.帮助学生对等量关系积累思维经验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常测量物体的重量。测量物品质量就要借助工具天平

  (1)大家看看天平上有什么

  (2)天平现在的状态是平衡的那说明什么呢?

  (3)怎么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呢?

  (板书:10克=樱桃的质量+2克)

  2.交流展示:

  (1)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2)仔细观察,这三个等量关系中都有一个未知的量你知道是什么吗?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中的等量关系么?请你试着在作业纸上写一写。(板书:x+2=10或10=x+2)

  4.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另外两组等量关系么?

  三、讨论解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观察这些式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不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氛围,并通过优帮差的途径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们真的很善于发现,他们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方程)

  现在我要反问大家了,什么是方程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方程。

  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知识反馈

  经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大家认识了方程,下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智慧城堡吧!

  1、看图形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未知数最爱和我们捉迷藏了,你能从图中找到它吗?先思考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2、看文字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从图中跑出来,躲到文字中去了。请你们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下15人。车上原来有x人,那么()

  (2)用正方形摆大门,每5个正方形摆1个大门,用95个正方形摆出了x个大门,那么()

  【设计意图:伴随着线段图、直观图、文字信息的一一呈现,逐渐引导学生对相等关系的表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课堂总结

  把你在这节课获得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隐含很多的等量关系,并且都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只要你有一双慧眼,你就会发现你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50=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50>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50=150,x+50<200

  4.出示:2x=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50=100x+50>100x+50=150

  x+50<2002x=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50=100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50=100是否含有未知数

  x+50=150

  x+50>100

  x+50<200

  2x=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x=16;36-7=29;60+23>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对“60+23>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知识与技能:

  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3.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92-94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老师也很喜欢跷跷板。

  (课件播放录像:一个画面同时出现: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同学、老师和班上大个子同学玩跷跷板,然后出现:老师和班上小个子同学准备玩,学生先上去之后,老师上去把学生跷上去,然后就玩不了。)

  师:我和XX同学为什么不玩了呢?

  生:因为老师的重量比XX同学的重量重,两边不平衡。

  师:如果双方坐在离跷跷板中心点相同距离的位置能很轻松地玩跷跷板,应该要有什么要求。

  生:两边的重量要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师:受跷跷板平衡的启发,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称物体质量的天平。

  二、新知探究

  1、借助天平,认识等式(不含未知数)

  师:老师有一台天平,可以称物体的重量,当两边物体的重量一样时,天平就会平衡。那我们来试一试。

  师:(借助天平边演示边问)在天平左边放两袋100克的食物。右边放一个200的砝码,天平怎么样?

  生:平衡了。

  师:你会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的现在的状况吗?

  生:100+100=200师: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食物的质量,右边表示砝码的质量。师:(指着式子)正因为食物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所以天平平衡了。像这样的式子,我们把它叫作等式(板书:等式),你还能说出一些像这样的等式吗?

  (请五个学生边说,师边板书在大椭圆内。)

  2、借助天平,学会列等量关系式(课件演示)

  1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天平,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苹果,右边放上200克的砝码,现在天平怎样了?

  生:不平衡。

  师:要使天平平衡,有什么办法?

  生:在左边再放东西。(课件继续演示)

  师:现在天平怎样了?

  生:平衡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现在天平平衡的状态吗?

  生:苹果的重量+20=200(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情境图:天平称梨子)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来说出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

  生:150=梨子的重量+50(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情境图:台称称月饼)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这是一个台称,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

  生:能!每个月饼的重量×4=380(课件出示)

  3、把关系式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初步认识方程

  师:每个月饼的重量不知道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X师:如果用X表示每个月饼的重二,这个关系式可以怎么改?

  生:X×4=380(课件出示)

  师:不用字母X,还可以用别的字母吗?

  生:……

  (课件出示:苹果、梨子关系式)

  师:刚才的这两个关系式你会改写吗?

  生:……

  (课件出示:Y+20=200、150=Z+50)师:你会自己说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请三个学生边说,师边板书在小椭圆内。)师指着黑板上的等式问:像这些式子都是等式。(画出大椭圆)中间的这三个等式与旁边的这五个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也给它们起个名字,那就是方程。(板书:方程,并画出小椭圆)

  4、辨认方程

  师:刚才你们紧紧抓住天平两边平衡的原理学会了列等量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还认识了方程,真了不起!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发现、理解、体验的过程。现在X老师如果给你们一些式子,你们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来一场比赛,我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像这样分开,左边同学是A组挑不是方程的,那右边的B组呢?

  生:挑是方程的。

  2师:每队各选一个代表吧!A组选谁?B组呢?(生推荐代表后,代表上台)

  师:同学们,这可是一场比赛,他们是你们的代表,如果你们发现问题了,可以马上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行吗?

  生:行。

  师:有问题马上说。

  生:好的。

  师问分别台上的两名同学:你是挑什么的。

  生1:我挑是方程的。

  师:如果是方程,你就把它贴在这里。

  师问另一生:你呢?

  生2:我挑不是方程的。

  师:如果我出示的式子不是方程,你就把它贴在这里,可以吗?

  生:可以。

  师出示第一张纸条,生一时没反应过来。

  师:谁要赶紧抢。

  师接着逐一出示纸条,让两名学生代表选。预设:

  一:若两名生同时抢一张纸条,则让他们说说怎么想的,也可以让台下的两组学生辩论,当台上学生出现错误思维时,一定要让台下学生辩论,直到他们达成共识。

  二:若在选的过程中暂时没有出现不统一的意见,师问学生代表:你们两个对刚才对方做出的选择有意见吗?若这两名学生没意见,师再问台下的同学:你们对他们的选择有意见吗?

  讨论完达成共识后,师请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

  师:了不起,其实刚才这组式子,很多种情况是我们刚开始研究时没有遇到过的,X老师把它们出示出来,希望大家通过这样的讨论更加清晰对方程的认识。在讨论中你们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能说出理由来,老师由衷地佩服你们,那我们的比赛结果呢?

  生:…

  师:我建议我们的比赛两个队都是冠军,好吗?给自己鼓鼓掌。

  5、概括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师指黑板上的两组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是方程,这些呢?

  生:不是方程。

  师:那现在你们能不能概括地说一说方程具有哪些特征呢?

  生:方程含有未知数、方程是等式。(师随机板书:未知数、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把方程的意义板书完整)

  师: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的就是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指黑板上的椭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想一想,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生:是方程一定是等式、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包含了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89,看图列出方程。

  (生独立完成)

  师:做完的同学请你们与前后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2、判断被墨水弄脏的两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师:老师课前也写了两个式子,可是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你们能猜猜它们是不是方程吗?

  3、在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方程

  师: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1)书P88倒开水

  (2)书P89公共汽车

  4、用方程描述生活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日常生活问题来描述方程。

  (课件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方程。

  (1)Y+19=54

  (2)X-14=36

  (3)Z-13+15=37

  生:……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了,真了不起!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2x+3=11;

  ②y=16;

  ③x+y=2;

  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x=5-2 5x=7+4x 5x-4x=7

  思考:

  (1)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2)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难点:

  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读教材156页引例)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学生观看画面:两名同学到商店买饮料的情景.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二、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①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三、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四、出示随堂练习题.

  ①独立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解方程:2(x+3)-5(1-x)=3(x-1)

  ②解方程:6(x+8)一6=0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代表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五、小结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解方程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2.通过解方程时去分母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难点:

  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

  教学设计:

  一、用小黑板出示一组解方程的练习题.

  解方程:

  (1)8=7-2y;

  (2)4x-3(20-x)=3;

  1、自主完成解题.

  2、同桌互批.

  3、哪组同学全对人数多.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二、出示例题7,鼓励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给予评价.

  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掉分母.去分母时要引导学生规范步骤,准确运算.

  三、组织学生做教材159页“想一想”,鼓励并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

  四、出示例题6,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出示快速抢答题:有几处错误,请把它们—一找出来并改正.

  ①先自己总结.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教师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及方法.

  五、出示随堂练习题(根据学生情况做部分题或全部题).

  ①自主完成解方程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③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选代表到黑板板演).

  ①学生抢答.

  ②同组补充不完整的地方.

  ③交流总结方程变形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①独立完成解方程.

  ②小组互评,评出做得好的同学.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1、实物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9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和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再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文峰大世界推出学生用品大展销,这里是选取其中的几件。

  商品上标价分别为(字母表示的为商品价格不知道的):

  上衣 65元 巧克力 y元

  钢笔 40元 皮鞋 60元

  书 x元 文具盒 20元

  如果拿100块钱去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

  把你的购买情况与用钱结果用式子表示出来。纯茨隳苄炊嗌伲?BR>选取生列出的算式: 65+40=100 65+x<100 y+60 x+y等等

  二、观察讨论:把上面的式子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1.小组讨论,介绍如何分。

  2.教师指出:像这些用等号连起来的算式我们都叫它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

  4.提问:这里哪些算式是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用集合圈圈出方程。

  知道了什么是方程,你能写出一些方程来吗?试试看,在随练本上写出一个方程。

  5.汇报:说说你写的方程是怎样的?

  提问:如65+x是方程吗?为什么?

  由此看出: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师:65+x=100、65+58=123都是等式,一个是方程,一个不是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图来表示吗?

  三、方程史话

  说起方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九章算术》是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是十部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方程的解法,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九章算术》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取得在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它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解方程

  1.师:大家知道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练习求未知数,指名板演。(两题)

  师讲解:这是我们学过的求未知数x,当x=?时这个方程两边才相等,所以我们把x=?就叫做是这个方程的解。提问:另一道方程的解是多少?

  刚才我们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我们在解方程时写个“解”字。师补充写解。

  其实我们以前求未知数x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方程。

  2.选出方程的解,并画上横线。

  X+8=30 (x=38 x=22)

  X=5是方程( )的解。15x=3 6x=30

  12-x=8 (x=4 x=20)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3.检验

  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代进去的方法算一算,如果它的等式结果和右边相等,说明是正确的,这种就是方程的检验方法。

  请大家把书翻到80页,看一下方程的检验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格式,自己任意挑选一题进行检验。

  五、巩固练习

  做个游戏,好吗?

  1.分组出五题判断题,写出式子,可以是方程,也可以不是方程的,考考其他组,看看哪个组编的题最好。

  2.求出最好这组中的两道方程中的解,并检验。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57-59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式,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2、通过创设情境,经历从具体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渗透代数化思想,并通过验算,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

  用等式的的性质解方程,理解算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方程

  1、研究例1:

  猜球游戏:出示一个乒乓球盒,猜里面有几个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球数?

  导语:要想精确知道多少个球?再给大家一些信息(课件出示:天平左边盒子和二个球,右边有七个球)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2=6

  二、探究算理

  设问:你们知道x等于多少吗?那这个答案4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a、7-4=2;b、4+2=7,所以x=4,c、左右二边都拿掉二个乒乓球,右边还剩下4个,所以x=4

  研究第三种想法:设问:左右同时拿个二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

  学生上台用天平演示

  请学生们把刚才的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板书:x+2-2=6-2

  追问:你怎么想到是拿到二个乒乓球,而不是拿到一个或者三个呢?

  尝试验算:板书:左边=4+2=6=右边,所以我们就说x=4是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尝试说说方程的解;刚才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可以自学书本)

  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与天平相对应)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好多方法来解方程,重点研究了第三种解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用到了什么知识?课件再次演示后,得出方程的两边同时去掉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相等。

  尝试:解方程:x-1=3,

  想一想:如果要用天平的乒乓球,如何来表示出这个方程?

  指名摆一摆,学生尝试解决,并用操作来验证

  2、研究例2:3x=18

  学生尝试后出示:3x÷3=12÷3

  用小棒操作后交流后想法:方程的左右二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

  展示,课件演示后小结:方程的左右二边可以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左右二边仍旧相等,追问得到还可以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总结:解方程时,我们都是想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采用……

  三、巩固练习:

  1、p59页1

  2、后面括号中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 x=108)

  (2)12-x=4 (x=16, x=8)

  3、解方程

  p59页第2题的前面四题,要求口头验算

【四年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简易方程数学教学设计04-04

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设计03-17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设计12-30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5-20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07-16

数学认识方程教学设计范文04-19

数学课件《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2-19

数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07-03

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01-15

方程教学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