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8 09:01: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4)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2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42-4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卡片、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方法:

  教法: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课件演示,交流感受、互动合作等方式教学。

  学法:“玩中学”、“趣中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小灰兔(显示)和小黄狗(显示)。它们俩都说自己跑得快,这不今天就来比赛来了。小灰兔围着这个花坛跑一圈(动画演示),小黄狗则围着这片宁静的湖面跑一圈(动画演示)。结果小黄狗跑得慢,可是它却不服气,说:“不公平,因为我跑得路远”。小灰兔却说:“不对,不对,我跑得路才远呢!因为长方形还比正方形长呢!”小黄狗说:“我跑的正方形还比长方形宽呢!” 它们吵了起来。

  引导:看来,如果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跑得路多些?

  引导:它们俩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他们俩赛跑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出示)

  [教学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教材“活”起来。]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提问:什么是周长?周长指的是哪里?举例说明。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接着问:是要量出所有的四条边的长吗?为什么只量长和宽就可以呢?

  2.提问:老师采用了你们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 8米(显示),宽是4米(显示),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5.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教师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可能有这三种:

  (1)8+4+8+4=24(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依次相加求周长。

  (2)8×2=16(米),4×2=8(米),16+8=24(米)。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用2条长的和加2条宽的和 求周长。

  (3)8+4=12(米)12×2=24(米)。根据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一半,那么两个(长+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有的学生还想出了第4种,第5种方法……

  【教学意图: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全景的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快捷地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比较这几种不同的算法。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比较,找出区别,暗示性的让学生注意策略的最优化。

  【教学意图:肯定学生的各种算法,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同时注意优化算法,把“算法多样化与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7.举例应用知识:黑板4.1 课桌100.40 打印纸30.20等。

  (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已经解决了,那正方形游泳池的周长该怎么算呢?我们来看,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件演示长方形变为正方形)正是小黄狗跑的游泳池的图形。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6米,四条边都相等,那算出他的周长就很容易了。

  学生汇报。说说道理,四边都相等,可以快速的求出6×4=24米,运用 边长×4来求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意图: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由长方形转变为正方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变抽象为直观,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

  (三)小节

  通过开始的猜想,然后我们用多种方法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两人走得一样多。

  三、知识应用、深入研究。

  利用课件出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一、计算小兔子长方形奖状框的周长。巩固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计算小兔子正方形手帕的周长。巩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求菜地篱笆的长。一块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三面围篱笆,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图。

  【教学意图:这一项练习提高了练习题的层次。通过出示课件图片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应用。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领奖台正面这样一个不过则的图形该怎样求它的周长呢?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注意看,好好想,课件演示图形变化过程。当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时候,学生们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采用“看图形—找策略—看演示—想算法”的教学步骤。在数与形的对应,图于式的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知识拓展、动手实践。

  动手测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那正方形呢?这儿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现在请你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先动手量出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出它的周长。

  (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卡片、铅笔、记录纸、尺子或三角板等进行操作)

  【教学意图:这一个环节的目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学生印象最为深刻,也理解的最为透彻。】

  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能把你今天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回家后请选择你喜欢的物体,比如数学课本,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方法。

  2、通过对长度的估计、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的估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画、彩带三条;

  学生:刻度尺

  一、创设情景,引人估计。

  1.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知道吗?有办法知道吗?

  2.要想知道一样物体准确长度必须用尺或其他仪器来测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往往没有尺,有时候也不需要非常准确的数据,只要大概的尺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3.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比谁的眼力最好,谁的估计能力最强。(出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引导探究

  <一>画线段

  1.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肢体语言表示长度单位吗?请你表示出1米大约有多长?请你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2.我们已经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不用直尺,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

  (生画线段)

  3.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4.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用直尺量一量,看谁画的线段最接近4厘米。

  5.指生说自己画了多长.

  6.再看黑板上画的线段,估计一下是长了还是短了?

  请一生用尺测量,明明长了为什么都觉得短了呢?

  7.刚才有的同学画得很接近4厘米,有的同学画的不是很接近,不要紧,我们再来画一次.这次你想用什么方法画?

  8.画完后,再测量.说说你第一次画了多少?第二次画了多少?有进步吗?还有哪些同学有进步,请举手.

  9.接下来我们要向新的难度挑战了。请看题: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各自画,画完了量.

  10.说说这次你画了多长?是怎样画的?

  <二>装饰画

  1.刚才同学们都用非常好的方法画出了非常接近8厘米的线段,真能干!老师这里还有些彩带,也要请你们分别来估一估它们的长度。

  2.这些彩带曾老师是打算用来给一张画镶边的(出示装饰画)。我们来看这张画,我想给这张画镶上一圈边,你们能帮我估计一下吗,用上面的哪根彩带会比较合适呢?(把一张画贴到黑板上。)

  3.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画,两人一组,估计一下它的周长大约是多长?

  小组讨论。汇报

  4.下面让我们来围一围,看看情况怎么样。

  (动手围)

  5.哪些同学猜对了?

  <三>估计身高

  1.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下面进入“眼力大比拚”的第三个环节:估计身高。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

  2.请一名学生上来站到老师身边。你有多高?同学们,某某的身高是130厘米。看了他的身高,你能猜猜老师有多高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刚才有几个同学猜的已经很接近了,告诉大家,老师的身高是150厘米。谁猜的最准?

  4.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老朋友(请王老师上场)。同学们,和王老师打个招呼吧!王老师比曾老师高多了,你们能猜猜王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能说说你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吗?

  5.说得真好,可以用同学和王老师比,也可以用曾老师和王老师去比,都可以。刚才同学们猜了这么多的答案,到底谁猜得最准呢,我们请王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6.谢谢王老师!

  7.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身高。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做一做1

  (1)人人动手将估计结果写在亮题版上

  (2)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小组合作)

  (3)说说估计的方法(A、一段一段估计再算出周长再比较;B、分别将两图的线段分段对比,估计两条线段是一样长还是哪条长些,短些,从而估计出周长最长的图形。)

  2、做一做2

  (1)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计方法。

  (2)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3、做一做3

  (1)每个同学自己估计,当你侧平举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每组的同学手拉手围一圈,估计一下,这圈的周长是多少。

  (3)两个小组合作,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余下的同学还可以拉成周长为几米的圈呢。

  四小结下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估计能力一定大大提高了。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准确数:221+239=460>441估算:221+239>441 221+239>441 220 240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 200 226 196+226<441 200 230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联系旧知引入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道上海有90%的小学生都会解决的问题,你们会不会?

  2、出示:一只船上载有6头牛,13只羊,问船夫的年龄有多大?

  说说你的想法

  二、引入

  1、复习铺垫

  (1)出示375+2等于多少?2与谁相加,2与7相加可以吗?2为什么非得与5相加呢?

  (2)整数加减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2、改题引入

  (1)给这两个数加上小数点就成了一道小数加法,结果是多少?

  有不同想法3.953.77

  (2)引;到底谁是对的呢?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三、算理诠释

  (一)探究算理

  1、生自己想办法3.75+0.2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写在白纸上

  2、小组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

  预设:(1)加上元角分的

  (2)加上米、分米、厘米的

  (3)计数单位的

  (4)画图

  4、小结:把4种都放在幻灯片上:这4种方法都很好,角与角加、分米与分米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看上去不一样,其实都说明同一个道理: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相同才可直接相加减。(板书:相同计数单位)

  (二)沟通算法

  1、竖式怎么列:请你写在白纸上

  2、出示学生的两种不同的想法:

  3.753.75

  +0.2+0.02

  3.953.95

  追问:怎么有两种不同的列式?都对吗?第二种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这么列?

  得出:在小数末尾可加0

  3、看这三题:你会算吗?

  5.55+0.02=5.55+0.2=5.55+2=

  (1)等于多少?

  (2)追问:为什么都是5和2,答案却不一样呢?

  (3)选择一道列竖式

  4、小结: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三)试一试

  12.3+42.732.5+4

  10-3.1411.69-7.39

  1.你认为哪道题比较难?为什么?怎么解决?

  2、每人选一题加法与一题减法算一算

  3、交流:得出得数末尾有0的要去0简化。

  四、解决问题

  1、举例说明: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用?

  2、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3个节目,你们想看哪个?

  购物买书运动

  师:我们经常去购物,我们先来看看购物的

  [课件演示]出示一张购物小票,缺了什么?

  生:应收的金额还没有,交易找零还没有

  师:你能补全上面缺少的数据吗?

  生:我要看读书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课件演示]打开读书栏目

  出示问题

  师: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汇报交流:

  师:接下来要看哪个?

  生:运动[课件演示]

  师:xxxx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看吗?你们觉得姚明高吗?

  生:高

  师:谁知道姚明多高?

  生:2.26米

  请你算一算姚明比你高多少米?

  指名上台用手比划一下,姚明比你高多少?

  四、总结:

  1、师:学习了什么?回顾是怎么学的?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

  1.调查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教材中通过画出整个校园的直观图来表现学生所收集的本学校的所有信息,为下面重新设计新校园打下了基础。比较信息是比较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设计新校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动,教材展示了小组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材的讨论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学生自己或教师的日常需要,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教材中具体举了四个例子,如操场应该扩大、操场旁边应有一个厕所,应该给老师准备一个车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台等。当然,教材中提到的仅是一些范例,实际讨论不必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与设计。这个讨论交流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新校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新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添设项目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对此进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台是否能够放得下的问题外,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如足球场上或操场上的铺草皮、羽毛球场、为低年级开设游戏区等问题。

  4.“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本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设计新校园后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学课型:活动课(设计、讨论)

  教具准备:

  某校校园平面图、本校校园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方位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方位?(8个)哪个同学愿意起来具体说一下?其他同学用手指一下好吗?

  2、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图上我们通常按什么规律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⑴老师这里有一幅某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谁想说说这个校园的各个方位建筑物或教学设施?(指名答)

  ⑵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⑶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以某校校园平面图为例,让学生谈想法、提建议,激发学生设计学校的图纸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教学设施(板书: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说?(多指几名同学说)

  (设计意图: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一下?(指名说)

  3、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学生独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大屏幕出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集体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全体的意见予以总结。)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6、小组合作,设计新校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下面就请各小组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新校园,要求每个小组分好记录、监督、绘图的人员。(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缺点。(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同学们真棒!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板书:分析)用你们小组的智慧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学校,真可称之为小设计师了,老师一定会把你们的想法传达给校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会被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它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四、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一幅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平面图。

  板书设计:设计学校

  小学校园平面设计图

  调查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

  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

  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

  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 )

  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

  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

  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了什么是周长,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进率,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的黑板、电视机、数学书表面到抽象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封闭图形,通过摸一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等活动,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然后通过比较面积大小,拓展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丰富面积概念的表象,深入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材还安排学生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但我认为把面积和面积单位合在一起则使本课内容过于繁琐,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我将面积单位纳入下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活动,丰富面积的表象,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线到面,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感知与理解面积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过程

  说课回眸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以平面图形作为面积概念掌握的主要材料

  情境导入时,用正方形卡纸激起学习兴趣,以长方形、正方形作为面积大小比较的素材,小正方形、长方形、圆片、方格纸为工具,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这些感性材料理解面积。

  (2)重视体验与直观演示相结合

  通过观察正方形,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物体表面,借助学具铺一铺、数一数,比较面积大小,并结合多媒体演示,加上画图工具的辅助,实现多层次的互动。

  (3)引导学生动手摸、动口说、动脑想,实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三年级最新数学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新数学课堂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模板02-23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7-01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7-15

数学课题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7-05

数学课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7-06

数学课件《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2-19

《相遇问题》数学课教学设计06-05

简单的数学课内教学设计理念12-30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