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

时间:2021-06-29 17:35: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

  篇一:“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高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模板

  建构主义学者乔纳森区分了学生和学习者的概念,认为“学生是说服自己从教学中获取特殊知识和技能的人;学习者则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的意义的人”。[1]即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者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贺武华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两大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2]笔者认为在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渗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的做法,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都要发生改变,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观照下,教师不能仅仅被动地认为自己“是教师”,应该思考如何主动“做教师”,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去“做学生”。基于此,就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置于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背景之下,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何谓、何为与为何

  (一)何谓“教学设计”

  《辞海》中对“设计”一词有三种解释,第一指设下计谋;第二指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第三指搞设计工作的人。显然教学设计中的“设计”是指第二种解释,因此对“教学设计”可以理解成,为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即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和就业的诉求,在学习进程中,我们(学校)期待高职学生能学到什么?我们(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我们(教师)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可见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和就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原点来展开的。

  (二)何为“教学设计”

  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误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教授们的学术自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负责,认为像教材、课程标准、教案等教学文件根本不是必须的,更谈不上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所谓的教学设计应该在教授们的心中,即使需要的话,那也是高校青年教师,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事情。认为高校更多地是依赖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上课好坏,是否受欢迎,主要还是看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水平,不应对教材、课程标准、教案等有太多硬性规定,更谈不上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进行设计。但是,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他须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高职教育面向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专业都对应于一定的职业,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业资格标准,如果高职教育不能针对行业企业的标准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那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将落空。

  篇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

  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

  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

  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

  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

  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

  篇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新 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 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 花。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 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 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㈠创设“学习环境”

  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⑴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⑵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⑶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帮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㈡整合教学目标

  新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 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 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成为充满情趣的活动,培养学生 积极的情感和意志。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并赋于它新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

  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 富;态度不仅

  指学习态度和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的 价值与科学的、人文的、人类的价值的统一,使学生确立对真善美的追求。

  ㈢构建互动课堂

  人 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决不能拘泥 于某些程式化的设计,我们的教学要强调实施过程中开放性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要求。对教学而言, 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 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教学的预设性要求,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传统的教学因 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㈣转变学习方式

  本 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的状态,使学习 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人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㈤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⒈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⒉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

  ⒊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

  ⒋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的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的。

  ⒌提倡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

  二、教学策略

  ㈠以问题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成效高低,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并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采取问题探究法:

  1.激疑。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释疑。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㈡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一理念,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⒈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学习化社会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接受。

  “教” 和“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过程是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 位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应该尊重的。走向主人,应该表现为学生在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问、先练,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误 区:新课程实施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便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当观众。分析:⑴学 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取决于舞台让给学生,而在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组织和帮助。⑵学习科学研究揭示,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 历三个过程:①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②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③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正是通过这种过程实现着主体性的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发展,教师必 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每个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策略: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⑵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

  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和发现也因此而深入。

  ⒉走向“活动”----体验的方法。新课程追求的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活动会使课堂充满磁性。

  ⒊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

  “以本为本”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法规,“以本为本”就是将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大教育观认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倡导:“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课堂应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才有体验的情境和乐趣

  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人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一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①“捕捉新奇‘出’问题”.物理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纳米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学生首次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可能会问“什么是纳米?”“信息高速究竟有多快?”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②“发现矛盾‘出’问题”.物理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初看起来与原有知识互相矛盾,学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③“追根溯源‘出’问题”.物理学中好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

  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④“纵横比较‘出’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 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建构了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呜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常见的有:①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物理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②引发情感.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③引发思维.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②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③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④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 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

【教学设计理念由教为中心】相关文章: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范文12-11

《为学》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12-06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07-16

识字教学设计与理念07-09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读后感08-31

把尊重的教育由理念变成实践12-06

《鸟语》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07-09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理念12-11

早教中心教学计划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