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1 19:31: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流教学反思

电流教学反思1

  学生在高中对物理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交变电流的知识,既是前面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这部分知识,既是对电磁感应知识的深化和巩固,又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但是,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交变电流没有形象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本人在这节课中充分采用了实验演示、理论分析、数学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使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引课部分:本人采用一个白炽灯,用变压器降压后,能够清楚的观察的亮着的灯丝,用一个马蹄形磁铁去靠近亮着的白炽灯,学生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灯丝的抖动。对于这个演示实验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出灯丝抖动的原因,肯定是通过灯丝的电流变化,引出交流电的概念。这个实验既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2、交流电的产生部分:此部分对应于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四个特殊位置本人设计了一张表格,由学生分析要研究线圈在这些位置的电动势和电流我们需要先研究哪些物理量。学生分组讨论后能够逐渐的得出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示波器展示交流电:在学生推导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理论分析出正弦交流电的图像后,本人用示波器展示了手摇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交流电的图像,但是图像不是标准的正弦,从而又引起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何图像不标准,从而教师引导学生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实验设施允许的情况下,手摇发电机演示交流电的实验可以变成学生分组实验,效果更好,学生兴趣也更浓。

  2、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数学表达式不需要学生具体推导,可由教师分析完成。

电流教学反思2

  这个月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的理论加实践,让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教学理论的欠缺和知识储备的薄弱。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越不敢上课。特级郭海平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提的问题要找准学生课堂上对内容的兴奋点,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刚好她的案例里有一部分是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教学的,于是我决定结合她的思路开展我的教学。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

  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

  二、关于课堂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

  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

  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这位男生的方法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我的问题又活了过来。于是,好奇的他们纷纷想上来换个位置连接这根导线,看看能否把灯熄灭,我自然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完成了自己的“短路”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这既是我的预设,也是我的生成。原来我们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以在生成中预设!

  4、根据现有的电路,再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你有几种连接方法?

  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连接好电路,教师选择方案展示并通过拿掉一个灯泡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但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三、关于课堂的不足

  这堂课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时不愿听课的一些同学都被我的灯泡吸引了,也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似乎品味到了“问题提到了学生兴奋点上”的乐趣;我似乎品尝到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滋味;我小有喜悦,但细细地反思,课堂上又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一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总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就想着去引导了。或许我内心深处总想去操控学生,没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

  其次,课堂上似乎有点虚幻的热闹。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人次不够,集体回答的又响又亮,并不表示中下水平的人也能掌握。课堂上男生表现过强,使得我忽略了对“电学弱势群体”女生的关注。看来教学要制造热闹,更要看清热闹背后的沉默者们!

  最后,课堂上我的话还是有点多。总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好,我总想再讲一遍,于是课堂的时间便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应该像吴加澍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我收获着学生的激情,快乐着每堂课的成功之处。我遗憾着每堂课上的缺陷,反思着我教学上的步伐。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如地掌控我的课堂!

电流教学反思3

  在给出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之后,涉及到交变电流四个值的分析与判定。即:瞬时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有效值。这四个值什么时候用,如何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其中关于“有效值”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什么要引入“有效值”?如何求解“有效值”?“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何区别?等等围绕“有效值”建立和应用的相关问题都必须解决,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值”的概念。为此,本节课设置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物理到数学再到物理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行给出正弦交变电流的瞬时表达式,给出电压随时间变化图线,让学生根据表达式和图像辨析不同时刻的瞬时值,体会瞬时值和最大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交变电流的平均电动势是多大?

  从平均的含义上引导学生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平均电动势。建立平均值的概念。通过求解四分之一、半个和一个周期的平均值,体会平均值是和时间有关的,不同的时间段平均值不一样。

  问题2:在一个周期内,电阻上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在学生思考过后通过几个小问题递进:

  (1)在此过程中能否使用恒定电流公式

  (2)能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求解电热。

  利用一个周期这一特殊时间段上的分析:在一个周期内平均电流为零,而产生的热量显然不为零。从而得出不能利用平均值求解热量的结论,进而引入“有效值”的概念,完成引入“有效值”的必要性分析。通过阅读课本,建立“有效值”的概念。

  问题3:如何求解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通过剖析“有效值”的概念,理解其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后,就建立的求解“有效值”的基本思想:求出交变电流在这段时间上的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再回带到恒定电流公式中求解有效值。

  在应用阶段,通过不同的例题强化这样的思想。

  例1是矩形波,学生通过分段可以将交变电流转化为恒定电流,从而完成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热量的求解。再完成有效值的求解。

  例2 是正弦波形,很显然分段解决不了问题。这里需要微元分割处理,化一般为特殊,再次强调微元思想的意义和作用。顺势利用数学的积分方式给出有效值处理的一般表达式,同时给出平均值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数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强化有效值和平均值的区别。

  到此为止,从数学和物理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值的观念和处理办法,最后通过典型波形和特殊波形强化有效值的求解。

电流教学反思4

  最后一个月,小班化课题开始研究,把我推到了赛课的第一线。十天的磨课过程,让我对小班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以下记录我的心路历程,留给我的回忆。

  在第一次教学目标设计的途中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

  教研员反馈:教学设计刚出炉,便被两位教研员全盘否定了,理由是,(:)虽然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过于简单,课堂容量不够,难点在并联电路上,这样的设计会为正常的教学造成前松后紧,不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因而设计必须从全局考虑,要完成两个电路电流的探究。

  我的感受是:心中特别没底,一节公开课,还要参加比赛,原则上,课的完整呈现要比完不成任务好得多。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不仅仅是呈现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的教学服务,不可以只考虑到眼前的利害关系。下定决心——改!

  通向第二次教学目标实践的路上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全过程,并联部分的内容随课上时间而定,最底线是完成实验数据的得出,可以不分析。

  课堂的问题:学生探究实验时,串联电路很顺利,但是全部分析结束已经花费(过去)大半时间。到了并联电路的探究时就较为混乱,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路的连接,还不是很熟练,因而多数同学在连接并联电路时遇到困难,电流表不知测的是哪的电流,只有一个小组得到并联电路实验数据。学生手忙脚乱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学生反馈:串联电路好连接,电流表连入电路中顺利,而且很好观察,所以很快就能测出各点电流来,并联电路线一下子增多了,不知哪根接哪根,好不容易接好了,电流表又不知怎么接在电路里,同一小组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往往一个方法还没有实践完,就又有新的主意出现,结果到最后,越忙越乱。总之,一到实物连接全乱了,两套器材全部混到了一起,让人脑子中一片混乱,更不用说去测得电流值了。

  教研员团队提出建议:本节课过于模式化,完全按照探究程序按部就班的操作,这对于部分智优的学生来说能出色完成,但前期电流表使用、掌握不牢固的同学来说就显得手忙脚乱以至于最终实验结果没有总结出来,明显能看出探究过程不完整。而作为一节比赛课,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现探究的整个过程是不科学的,让人总感觉少了什么,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再改!

  解决方案:打破固有模式,调整探究环节,将串、并联电路同时进行,每个实验大组微调分成两个组内组,组内智优的同学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稍微弱一些的同学探究相对简单的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如果串联实验完成的顺利,可以再参与到并联电流规律的探究中,并在整个设计中插入适当的小组竞赛。这样的设计既分出了层次,又照顾到了全体,达到小班化要求的百分百参与,而且能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老师层次分明的百分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收获第三次教学目标体验的快乐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反馈:在组内分组是要完成两个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给“逼“出来的想法,而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好方法,不仅有效地(的)分解了教学中并联电路连接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在组内分组完成不同的探究活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成功。

  学生反馈:结合实际做自己有把握完成的实验,并且积极比赛,有获胜的希望,喜欢这样的实验模式,它使我们积极地(的)想办法,不甘落后,并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交流,非常(特)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老师。

  课后反思:因为针对性的实验难度是学生可以承受的,因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都有收获,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对教师而言,仍然需要改变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小班化关注百分百,并不是浅显地分小组,表面上学生全体都动手实验。我认为小班化教学是教师首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思考如何体现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什么环节可以师教生,什么环节可以教师放手,让生教生,这样教师在课上可以有目的的关注平时关注不到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交流的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电流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电流教学反思6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流教学反思7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是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章节。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前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作好探究前的准备。接着让学生连接并联电路,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想,引发学生探究。在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尤其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实验探究由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完成。待实验完成后,老师利用实验投影仪展示交流学生成果,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通过随堂练习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三种“意识”强化,具体总结如下:

  一、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初中物理教材要求的分组探究实验不很多,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一个很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在课堂教学应把握好这个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两个学生为一组,配一套实验器,学生经讨论商讨探究方案,大胆尝试,在实验过程体现实验全过程,从而总结知识,掌握探究方法。整个一节课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采用提问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脑思考问题,不仅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

  学生课前不懂得预习,多数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没给足学习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所以课前学生不预习了。因此,学生自主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也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环节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旦被激活,学生便能自主地去学习知识,老师的教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疑难和困惑,一方面可以向老师求助,更多情况下需要几个同学商讨解决。在现代的学习和研究领域中,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学间的互帮互学可以增进友谊,同时相互激励,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两名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动手实验,另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数据,分工合作,遇到困难,共同商讨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真正能自主钻研问题,甚至更好地落实“一帮一”,为教师省时省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意识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探究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展开,教师的主导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突出学生自主,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实验学习,老师省了“可以不讲”的讲,一方面为“学生的学”提供充足时间,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收到好的效果。但这种教学,学生已明白教学整体思路,只是顺着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下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并联电路的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设置情景问题进行激励,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如:设计实验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在同学们设计好后,统一规划,确保学生探究不偏不移,同时又突出了学生自主。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三种意识”,就是认真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在思中学,在做中学。为了落实这“三种意识”,老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各个细节,让精心备课成就精彩的课堂。

电流教学反思8

  课堂做得比较好的是: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使用了课件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电流,对电流形成了深刻地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基础。

  课堂中不足之处:首先是引课,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灯泡发光的亮暗程度来预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许多学生思维发散太远,不容易引出该课的教学。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得出或许比学生来猜测效果要好些。其次,本节课要求实验操作性强,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实验器材严峻不足,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不够充分,这样实验环节就会太乱,实验效果也会不好。再次,提问应该有针对性,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简朴的提问方式,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分为集体回答和个体回答相结合的交互形式。知识的强化训练还应加强,比如:电流之间的换算的情况。

  最后,在组装电流表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电路图的画图和实物图连接的练习。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展示出来并给于强调指导。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应在黑板上表示出来,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停留来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符号I是表示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而A是电流单位名称安培的符号,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教学中我没有反复区别它们。读出电表的读数,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学重点。如何将电流表连入电路是教学的难点。

电流教学反思9

  这节课本应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三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总读课本,然后根据课本的要求,按照“五步——反思”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六个步骤去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更正,学生分组实验结束,教师再讲授这节课有关内容及实验过程请注意事项。

  第二种方法是教师边讲授新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比如教科书P75:设计实验中,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在讲授过程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分别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教师再次提问那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即刻动手接实物图……(以下的实验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去进行实验)

  第三种方法: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将这节课所应讲授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特别强调下一节物理课到实验室做实验一、实验二时注意事项及应该怎样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提及的三种教学方法,我都曾尝试,不同的是第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第二、三种方法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第一种方法讲授新课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收获非常大、记忆犹新,但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则感到难,不和从哪里入手去做实验。第二种方法学生动手时全部在教师的指挥棒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能如期完成实验,但学生在听课过程感到压力大,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实验虽如期完成任务,但课后作业检测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反映,在上课时只能顾及教师所提示怎样做实验的步骤,其他则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三种方法,教师先讲授本节课有关内容,并强调了下一节物理实验课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上课时轻松,第二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时比较顺利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感觉良好!为此,同一节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效却不同。

  在当今课程改革理念下,结合物理科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应该怎样开设物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分组实验呢?我认为采取以上的第三种方法较为适宜,通过实验培训学生模仿别人动手能力,为自己日后出到社会谋生会形成一种良好动手习惯,因有创造发明的学生毕竟太少了,绝大部分学生有模仿能力就可以立足社会了。

电流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即使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根据手中的练习提示,以及教师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够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整节课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思考、动手实验、做练习、讨论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老旧的器材带来一些问题:有部分学生连出了正确的实物图,但看不到应该看到的现象,因为实验时电路接触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实验室中这一部分电学器材的质量问题较大,有待及时更换。还有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独立完成本实验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的帮助,很多时候教师照顾不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常常找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对中下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力求都能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及时准确了解中下生的学习情况也很重要,在交流或答问时,可以多一点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而且这些问题是他们能够回答的,让他们知道老师是欣赏他们的,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让师生关系变得更亲近。

电流教学反思11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流教学反思12

  由于实验过程步聚较多,本课用2课时进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用1课时,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用1时。

  一、成功之处:

  通过课前检查可看出学生对本节课提前预习的很好,对物理实验探究的的基本要求掌握得很好。提出问题,及作出的猜想假设都有针对性、合理性。探究过程有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电流表的读数也较准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初步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时,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提出了实验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例如指针反转,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后,灯泡不亮等,但在解释原因时,较困难,需要老师的辅助或帮助。学生连接串联电路比连接并联电路要快很多。

  二、不足之处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过程中,器材太旧,部分器材出现一些小问题,例如:电源没有电流输出、灯座的螺母松脱、导线太粗不容易固定等都会对学生连接电路产生影响。

  2、学生没有注重电源的电压的大小,导致电灯泡烧坏。

  2、连接并联电路时,会出现短路的现象。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同学们对并联电路的连接还不熟悉,因此用时较长,超过计划的用时范围。

  3、在探究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时,没有提醒同学们把电流表的小量程更换成大量程测量,这样有的同学在实验时,更换了量程,有的没有,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电流表,违反了操作规程,有的表针超出读数范围,影响实验效率。

  三、建议

  用同一个电流表进行实验,因为用电流表测量时进行读数,不同的电流表的示数会有一点点误差,会影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电流教学反思13

  这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在九年级四班讲了一节校级公开课,我选的课程是《15.2电流与电路》,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以后学习电压,电流,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电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这节课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课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虚心请教,大胆尝试,细心总结,尽管如此,这节公开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现回顾总结如下:

  课时设计考虑不全面,设计时,我认为四班学生基础较好,平时物理课师生配合较默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所以我将本节课设置成一课时,本来信心十足,但结果差强人意,在讲到电路三状态时,时间紧迫,致使我感觉自己比较慌乱,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没有突出电路三状态的重点地位,从学生的反应和习题练习来看,学生对短路还是比较疑惑,感觉比较抽象。

  内容讲解时间分配不够精当,这节课中分四个知识点,电流、电路、电路图和电路三状态,其中电路图的连接和电路三状态是重点,电路状态的识别是难点,而我在讲课时,在电流及其方向那用时太多,将电流的方向讲解非常清楚,但有些过于精细,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结果在电路图和电路三状态这两点上时间仓促,讲授紧张,以至没有体现出重点和难点的地位。

  演示实验完成不够理想,对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我采用了“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进行判断,设想很好,但课前准备不够,在实验室没找到二极管,我就想到了用视频演示代替,视频条理很清晰,视频中的老师演示也非常仔细,但存在不足时,视频中部分细节不够清晰,如电池的正负极,学生反映根本看不清,而视频中也未加标注,视频中只有演示,没有讲解,对于二极管这样的新元件,我只能采取边讲边让学生看,也就造成了边说边点停的这种现象,导致课堂给人留下了手忙脚乱准备不足的印象。

  当然,除了不足,本节课中的一些教法还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的,我在课堂教学体验中也深有体会,如:

  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之前我在备课时也是费了功夫的,我想了很多方案,最后在多种方案中确定下来,力求自然,流畅,最重要的是简洁,明了,费时少。如,我从电流向电路过渡时,这样说“以上是我们对电流的理论上的理解,电流到底是什么,我们来体验体验”,很自然的引入了学生的演示实验。在电路引出电路图时,我给了学生一副实物图一副说明书上的电路图,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看到的电路图的直观性,简洁性,自然迫不及待的想进入学习,导课自然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活动设计合理,活动较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如学生实验,学生练习,学生评价,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总结,自主学习等,重点内容学生记忆,同桌考查,学生上黑板大家考查等等,形式多样,学生积极踊跃,效果不错,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尝试。

  以上是我自己在看了录课视频后的一些感受,我也会积极找听课老师进行评课,虚心接受他们意见,扬长避短,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创新,打磨,希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中有更大的进步。

电流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前的学习目标。首先通过对比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相似之处引入了电和磁存在一定的联系,再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到电和磁确实有关系,并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并由奥斯特实验引入了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这节课的一个特点是师生对话多,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是基于“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的对话,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验,亲自去解读,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成了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另一个特点是探究实验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虽然探究实验多,但还是要突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比较好的,该实验在器材不多的情况下,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质量,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其中小磁针的排列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实验用的磁针最好用大号的,一是便于全班学生看到,二是转动速度相对较慢,在观察过程中有利于思考。另外几个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因为该实验涉及的器材以前都用过,步骤也不复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得与失。

  情景一:重现奥斯特实验

  本节课刚开始,我为学生演示奥斯特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奥斯特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非常简单。实验分为两步:一是将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然后观察现象。

  在我对实验操作并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做了多次练习,使得我在课堂上能够将实验演示成功。改进建议:如果我们能用摄像头或投影仪直接对准该实验中的小磁针,实时情况投射到银幕上效果能更好。此外,我觉得这个实验如果交给学生来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是值得我去尝试的地方。

  情景二:通电螺线管的制作

  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但是磁场较弱,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引出通电螺线管。在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展示了通电螺线管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共有两种绕线方式。其实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先引导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无非就是将一段导线绕成线圈,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亲自动手制作出通电螺线管。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讨论制作的是否正确。最后再由我来讲评。如果这样做我想效果会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活跃。

  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对于问题的设置还要揣摩,做到难易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当的加入肢体语言。

电流教学反思15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标准》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是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因此,探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人在此结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这堂课的教学实际就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教学要注重问题性

  问题不仅是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提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规律”的问题后,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就此问题学生还做出了多种猜想。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出现了诸如电流表反向偏转和灯泡不亮等问题。学生在发现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而且也促使学生深入地去思考和体验。因此,能否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关键。因为问题意识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探究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探究教学要注重过程性

  学生的学生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重结论、轻过程。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发现学习则是结论和过程并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并且学生有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像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及矛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所以,眼前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探究教学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

  三、探究教学要注重开放性

  本人认为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开放。科学探究应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习目标就很广泛:一要让学生达到“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知识目标和“正确使用电流表”的技能目标;二要让学生达到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电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09-11

《电流的磁场》教学反思04-06

《电流强弱》教学反思06-13

电流磁场教学反思06-12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06-12

《电流的磁场》教学反思04-26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12-09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09-10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