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01 12:16: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无中生有》教学反思

  从决定承担开课任务的那一刻开始,就在脑海中思考上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去上?是上习作指导课呢,还是讲评课?是重在写作内容的指导或重在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完整呈现学生习作,还是让孩子写个片段?一串又一串的问题肯定又被否定,否定又再生成。

《无中生有》教学反思

  对照《课标》中关于中段习作的教学目标中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我把学生平时的积累理解为一种经验,一种间接的经验)”,在反复思索后,我决定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于是我定下了《无中生有——调动生活经验为习作提供素材》。选择此话题的困扰之处在于:

  (1)必须跳脱自身原有的理解:写自身经历的事才是所谓的“真实的”。我知道我们大部分老师是这样理解“写真事,讲真话”就必须是“亲身经历的”;

  (2)上完这节课是否会令孩子误会为“习作可以乱编”;

  (3)关于调动生活经验,尤其是间接经验进行写作的相关理论很难找到,是“非主流”的,没有可借鉴的地方,就像瞎子摸象一样茫然;

  (4)因为“非主流”,因为我的意图没能很清晰地在设计中及试教中体现出来,所以年段老师在跟我磨课的过程中也搞不清我到底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因此,在磨课过程中,年段老师(秋永老师、华娟老师、淮婷老师)真诚地把她们在试教时听课的感受及困惑表达了出来,给我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却一时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不断地促使我更深一层地进行思考。

  尽管困难重重,但因为习作问题确实存在,所以我愿意尝尝“螃蟹”,不管这节课上得成功或失败,倘若能引发一些思考,都是值得的。

  有了这份“失败也无妨”的想法,我就可以放开手脚去传达自己的'理念。我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思考如何让这群习作水平尚在起步阶段的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有所收获?要怎样进行短时高效的作前指导,使他们乐于进行表达,以便给学生留足当堂练写的时间?要设计什么样的写作话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调动生活经验为习作提供素材”?要怎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以便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讲评的重点要放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凡此种种,皆须进行深入与细致的设计。在再三斟酌与思考后,我设计了“谈话导入,引出话题”“体验带入,触及话题”“话题进入”“学生练写”“评讲强化”五个环节。秋永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定得把指导控制在十来分钟左右,以便给“写”及“评”留出充足的时间。于是我课前准备了与“雪”有关的视频、图片、句段,使学生间接获取更为明晰的关于“雪”的经验,减缓教学的难度。

  在利用“砖头”使学生明了“经验的获取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我认为这个设计还是能很巧妙地达到了我的目的。有个遗憾的地方是在我让一位学生上前演示“劈砖”时,这位学生真的“劈”了,尽管他没有使出足够的力道。对这种因为对老师的畏惧而违背意愿做出“对自己有害”的事时,如果我当时能加一句“凡是有害自己的事,不管是谁的命令或要求,都不要去做。”给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引导后,让学生再次“劈砖”,而我相信这位学生一定不会再真“劈砖”,那样再来谈谈不敢“劈砖”的原因也一样顺理成章。

  在这堂课中,我选取以“雪”为话题引导学生如何对没有亲历过的“雪景”及“玩雪”进行经验的调动,学生对“雪”的感知大多来源于视频、图片、文字,这些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间接”经验,这个话题的选定还是能较好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迁移和经验迁移的;在“玩雪”的引导环节中,因为有“劈砖”的“碰撞硬物产生疼痛”的“类比”,所以“玩雪”与“玩沙”,“铲雪”与“铲沙”,“堆雪人”与“堆沙堡”学生也就能较容易地接受,只配合交流在课件上作简单展示。

  这节课中,调动学生内在的、隐藏的经验是个难点,它需要孩子潜心挖掘,因而在课件的设计上,我非常简单。事实上,这堂课中,我也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了重难点,从学生需要出发,给了学生所想要的。

  在学生习作中,学生下笔还是较快较顺的。在巡视中,每个孩子都能写得出来,有不少孩子还是善于调动经验:语言文字积累的经验,平时课堂上习得的写作方法的经验,及生活中的经验。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达到了。

  在评讲环节中,我重在评价学生是否能调动诸多“经验”进行写作,评价的目的性还是比较突出的,采用分层评分的方法既增强了孩子的习作信心,也让孩子形成良好修改的习惯。比如,夸孩子善于运用词汇,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夸孩子写完后能自行修改,添加补充等等。这些评价使孩子有信心,有兴趣。不过,不足之处在于本课展示的习作较好,如果能展示较差的作品进行引导,对那些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许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