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教案

时间:2024-03-28 16:01:5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函数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函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1

 本文题目:高三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 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 的图象

  2 结合 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 会用代数方法求 等函数的周期

  4 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 周期的求解。

  三、学法指导

  1、 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 都有

  ,即 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

  五、重点与难点探究

  例1、若钟摆的高度 与时间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 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2)

  总结:(1)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2)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例3、求证: 的`周期为 。

  例4、(1)研究 和 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

  (2)求证: 的周期为 (其中 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 (其中 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

  例5、(1)求 的周期。

  (2)已知 满足 ,求证: 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 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 的周期为 ( )

  A、 B、 C、 D、

  2、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3、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B、 C、 D、

  4、函数 的周期是 ( )

  A、 B、 C、 D、

  5、设 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 的函数,

  若 ,则 的值等于 ()

  A、1 B、 C、0 D、

  6、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是 ,则

  7、已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 ,则正整数

  的最大值是

  9、已知函数 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 则

  10、若函数 ,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 的周期。

  12、已知函数 ,如果使 的周期在 内,求

  正整数 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 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 求该函数的周期;

  (2) 求 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 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 有

  成立,

  (1) 证明: 是周期函数;

  (2) 若 求 的值。

三角函数教案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三角函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

  (3)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

  (4)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

  (5)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

  (6)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

  (7)掌握恒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由圆的几何性质出发,利用三角函数线,探究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学习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三角函数式;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三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方法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及的推导及运用:

  (1)已知某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

  (2)化简三角函数式;

  (3)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难点: 根据角α终边所在象限求出其三角函数值;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三角恒等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利用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及,并灵活应用求三角函数值,化减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与初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样,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关系,弄清同角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函数值之间的互相转化.

  【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函数是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来定义的,你能从圆的几何性质出发,讨论一

  下同一个角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吗?

  如图:以正弦线,余弦线和半径三者的长构成直角三角形,而且。由勾股定理由,因此,即。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当时,有。

  这就是说,同一个角的正弦、余弦的平方等于1,商等于角的正切。

  2、例题讲评

  例6。已知,求的值。

  三者知一求二,熟练掌握。

  3、巩固练习页第1,2,3题

  4、例题讲评

  例7。求证: 。

  通过本例题,总结证明一个三角恒等式的方法步骤。

  5、巩固练习页第4,5题

  6、学习小结

  (1)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因此,.

  (2)利用平方关系时,往往要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2A组第10,13题。

  (2)熟练掌握记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试将关系式变形等,得到其他几个常用的关系式;注意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与步骤。

三角函数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回忆,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法,并掌握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

  2.掌握已知角 终边上一点坐标,求四个三角函数值.(即给角求值问题)

  【教学重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

  【教学用具:】

  直尺、圆规、投影仪.

  【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

  角的范围已经推广,那么对任一角 是否也能像锐角一样定义其四种三角函数呢?本节课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2.探索研究

  (1)复习回忆锐角三角函数

  我们已经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 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定义了角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研究当角 是一个任意角时,其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几何表示.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如图1,设 是任意角,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是 ,当角 在第一、二、三、四象限时的'情形,它与原点的距离为 ,则 .

  定义:①比值 叫做 的正弦,记作 ,即 .

  ②比值 叫做 的余弦,记作 ,即 .

  图1

  ③比值 叫做 的正切,记作 ,即 .

  同时提供显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所在象限的课件

  提问:对于确定的角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 点在角 的终边上的位置是否有关呢?

  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以得出对于角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与 点在角 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只与角 的大小有关.

  请同学们观察当 时, 的终边在 轴上,此时终边上任一点 的横坐标 都等于0,所以 无意义,除此之外,对于确定的角 ,上面三个比值都是惟一确定的.把上面定义中三个比的前项、后项交换,那么得到另外三个定义.

  ④比值 叫做 的余切,记作 ,则 .

  ⑤比值 叫做 的正割,记作 ,则 .

  ⑥比值 叫做 的余割,记作 ,则 .

  可以看出:当 时, 的终边在 轴上,这时 的纵坐标 都等于0,所以 与 的值不存在,当 时, 的值不存在,除此之外,对于确定的角 ,比值 , , 分别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我们把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及余割都看成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以上六种函数统称三角函数.

  (3)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对于确定的角 ,如图2所示, , , 分别对应的比值各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因此,正弦,余弦,正切分别可看成从一个角的集合到一个比值的集合的映射,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当采用弧度制来度量角时,每一个确定的角有惟一确定的弧度数,这是一个实数,所以这几种三角函数也都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即:实数角(其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三角函数值(实数)

  (4)三角函数的一种几何表示

  利用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作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如下图3.

  图3

  设任意角 的顶点在原点 ,始边与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 ,过 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过点 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然平行于轴,设它与角 的终边(当 为第一、四象限时)或其反向延长线(当 为第二、三象限时)相交于 ,当角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我们把 , 都看成带有方向的线段,这种带方向的线段叫有向线段.由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有:

  这几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 叫做角 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当角 的终边在 轴上时,正弦线、正切线分别变成一个点;当角 的终边在 轴上时,余弦线变成一个点,正切线不存在.

  (5)例题讲评

三角函数教案5

  教学目的:

  ⒈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理解同角公式都是恒等式的特定意义;

  2 通过运用公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化简、恒等式证明的解题技能,提高运用公式的灵活性;

  3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有关求值问题;在解决三角函数化简问题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思维的深化;在恒等式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

  (1)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

  (2)三角函数式的化简;(3)证明三角恒等式.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知识回顾: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公式:

  典型例题:

  例1.已知sin =2,求α的其余三个三角函数值.

  例2.已知: 且 ,试用定义求 的其余三个三角函数值.

  例3.已知角 的终边在直线=3x上,求sin 和cs 的值.

  说明: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该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

  (1)角所在的象限;

  (2)用平方关系求值时,所求三角函数的符号由角所在的象限决定;

  (3)若题设中已知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是用字母给出的,则求其他函数值时,要对该字母分类讨论.

  小结:

  几种技巧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课后记:

三角函数教案6

  一、知识与技能

  1. 会用三角函数线分别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

  2.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3.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2.让学生从所学知识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数学表述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获取知识.

  2.通过三角函数线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它们的几何形式表示出来.

三角函数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π-a的诱导公式。π+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π+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问题1】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三角函数看重的就是终边位置关系。即有:sin(a+k·360°) = sinα,cos(a+k·360°) = cosα, (k∈Z)

  tan(a+k·360°) = tanα。

  这组公式用弧度制可以表示成sin(a+2kπ) = sinα,cos(a+2kπ) = cosα, (k∈Z) (公式一)

  tan(a+2kπ) = tanα。

  (二)尝试推导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比如说:

  【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a与角a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有

  sin(π-a) = sina,cos(π-a) =-cosa,(公式二)

  tan(π-a) =-tana。

  〖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组公式(公式二)的?

  因为与角a终边关于y轴对称是角π-a,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π+a,-a与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利用单位圆,得到了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呢?

  【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a与角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a) =-sina,cos(-a) = cosa,(公式三)

  tan(-a) =-tana。

  角π+a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O对称,有:

  sin(π +a) =-sina,cos(π +a) =-cosa,(公式四)

  tan(π +a) = tana。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四)简单应用

  例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sinp; (2) cos(-60°);(3)tan(-855°)

  (五)回顾反思

  【问题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研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六)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三角函数教案8

  【教学课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教学目标】:了解反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

  【教学重点】:掌握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给定区间上的角

  【教学难点】:反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遇到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情况,如果是特殊值,我们可以立即求出所有的角,如果不是特殊值(),我们如何表示呢?相当于中如何用来表示,这是一个反解的过程,由此想到求反函数。但三角函数由于有周期性,它们不存在反函数,这就要求我们把它们的定义域缩小,并且这个区间满足:

  (1)包含锐角;(2)具有单调性;(3)能取得三角函数值域上的所有值。

  显然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对,这样的区间是;

  二.新课的引入:

  1.反正弦定义:

  反正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弦值为。

  反正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

  由此可见:书上的反正弦与反正弦函数是一致的,当然理解了反正弦函数,能使大家更加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2.反余弦定义:

  反余弦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3);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余弦值为。

  反余弦: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其中,。

  例如:,,由于,故为负值时,表示的是钝角

  3.反正切定义:

  反正切函数: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

  对于注意:

  (1)(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值域);

  (2)(相当于原来函数的定义域);

  即:相当于内的一个角,这个角的正切值为。

  反正切: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切,记作:。其中,。

  对于反三角函数,大家切记:它们不是三角函数的反函数,需要对定义域加以改进后才能出现反函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互为反函数的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这一特性,得到反三角函数的性质。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讲了。

三角函数教案9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

  (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C2+BC2=AB2;

  (2)角的关系:B=

  (3)边角关系:

  ①:

  ②:锐角三角函数:

  A的正弦= ;

  A的余弦= ,

  A的正切=

  注: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比值.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关系

  (1)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90○-A)=cosA, cos(90○-A)=sin A tan(90○-A)= cotA

  (2)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平方关系:sin2 A+cos2A=l

  4.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弦、正切是增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角的减小而减小.

  ②余弦是减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角的'减小而增大。

  (二):【课前练习】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余弦为( )

  A. D.l

  2.点M(tan60,-cos60)关于x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 )

  3.在 △ABC中,已知C=90,sinB=0.6,则cosA的值是( )

  4.已知A为锐角,且cosA0.5,那么( )

  A.060 B.6090 C.030 D.3090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在Rt△ABC中,C=90,A=45,点D在AC上,BDC=60,AD=l,求BD、DC的长.

  2.先化简,再求其值, 其中x=tan45-cos30

  3. 计算:①sin248○+ sin242○-tan44○tan45○tan 46○ ②cos 255○+ cos235○

  4.比较大小(在空格处填写或或=)

  若=45○,则sin________cos

  若45○,则sin cos

  若45,则 sin cos.

  5.⑴如图①、②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都随着锐角的确定而确定,变化而变化,试探索随着锐角度数的增大,它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变化的规律;

  ⑵根据你探索到的规律,试比较18○、34○、50○、61○、88○这些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和余弦值的大小.

  三:【课后训练】

  1. 2sin60-cos30tan45的结果为( )

  A. D.0

  2.在△ABC中,A为锐角,已知 cos(90-A)= ,sin(90-B)= ,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点B(0,-4),则cosOAB等于__________

  4.cos2+sin242○ =1,则锐角=______.

  5.在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A.sin45○sin30○;B.cos60○tan30○;D.cot30○

  6.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则tanB的值是()

  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于 E点,EC=1,B=30,求菱形ABCD的周长.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C=6,AC=8 ,CDAB,求:①sinACD 的值;②tanBCD的值

  9.如图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C处测得A在北偏西45方向上,测得B在北偏东32方向上,且量得B、C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至1米.参考数据:sin32○0.5299,cos32○0.8480)

  10.某住宅小区修了一个塔形建筑物AB,如图所示,在与建筑物底部同一水平线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然后向塔方向前进8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60,求建筑物的高度.(精确0.1米)

三角函数教案10

  第二十四教时

  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

  过程:

  一、 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一、 已知 , ,tan = ,tan = ,求2 +

  (《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

  解:

  又∵tan2 0,tan 0 ,

  2 + =

  例二、 已知sin cos = , ,求 和tan的值

  解:∵sin cos =

  化简得:

  ∵ 即

  二、 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 ) + sin( ) = 2sincos sincos = [sin( + ) + sin( )]

  sin( + ) sin( ) = 2cossin cossin = [sin( + ) sin( )]

  cos( + ) + cos( ) = 2coscos coscos = [cos( + ) + cos( )]

  cos( + ) cos( ) = 2sinsin sinsin = [cos( + ) cos( )]

  这套公式称为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熟悉结构,不要求记忆,它的优点在于将积式化为和差,有利于简化计算。(在告知公式前提下)

  例三、 求证:sin3sin3 + cos3cos3 = cos32

  证:左边 = (sin3sin)sin2 + (cos3cos)cos2

  = (cos4 cos2)sin2 + (cos4 + cos2)cos2

  = cos4sin2 + cos2sin2 + cos4cos2 + cos2cos2

  = cos4cos2 + cos2 = cos2(cos4 + 1)

  = cos22cos22 = cos32 = 右边

  原式得证

  三、 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 + = , = ,则 , 代入得:

  这套公式称为和差化积公式,其特点是同名的正(余)弦才能使用,它与积化和差公式相辅相成,配合使用。

  例四、 已知cos cos = ,sin sin = ,求sin( + )的值

  解:∵cos cos = , ①

  sin sin = , ②

  四、 小结: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五、 作业:《课课练》P3637 例题推荐 13

  P3839 例题推荐 13

  P40 例题推荐 13

三角函数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为: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有关推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使得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和学生共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采取自主探讨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预先准备教材、教参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同步练习册、作业本、草稿纸、作图工具等

  六、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新章节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学习。

  3。总结和指导学生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3、随堂练习

  4、小结

  5、作业

  板书设计

  1、叙述三角函数的意义

  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例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能够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在时间上也能掌控得比较合理,学生也比较积极投入学习中,但是学生好像并不是掌握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再加强关于这方面的学习。

三角函数教案12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

  2.理解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3.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能力目标:

  1.掌握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

  2.掌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3.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

  授课类型:复习课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函数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线,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诱导公式第一组.

  2.确定下列各式的符号

  (1)sin100°cs240° (2)sin5+tan5

  3. .x取什么值时, 有意义?

  4.若三角形的两内角,满足sincs 0,则此三角形必为……(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5.若是第三象限角,则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

  A:sin+cs 0 B:tansin 0

  C:csct 0 D:ctcsc 0

  6.已知是第三象限角且,问是第几象限角?

  二、讲解新课: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2)

  2、已知 ,则为第几象限角?

  3、(1) 若θ在第四象限,试判断sin(csθ)cs(sinθ)的符号;

  (2)若tan(csθ)ct(sinθ)>0,试指出θ所在的象限,并用图形表示出 的取值范围.

  4、求证角θ为第三象限角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证明:必要性:∵θ是第三象限角,?

  ∴

  充分性:∵sinθ<0,

  ∴θ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或终边在y轴的非正半轴上

  ∵tanθ>0,∴θ是第一或第三象限角.?

  ∵sinθ<0,tanθ>0都成立.?

  ∴θ为第三象限角.?

  5 求值:sin(-1320°)cs1110°+cs(-1020°)sin750°+tan495°.

  三、巩固与练习

  1 求函数 的值域

  2 设是第二象限的角,且 的范围.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确定下列各角的取值范围:

  (1) sinα

  2、角α的终边上的点P与A(a,b)关于x轴对称 ,角β的终边上的点Q与A关于直线=x对称.求sinαescβ+tanαctβ+secαcscβ的值.

三角函数教案13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三角函数的两种定义方法;

  2.知道三角函数线的基本做法.

  二、预习内容:

  根据课本本节内容,完成预习目标,完成以下各个概念的填空.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

  (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

  (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

  (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

  难点: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初中锐角的三角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Rt△ABC中,设A对边为a,B对边为b,C对边为c,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三角函数定义

  在直角坐标系中,设α是一个任意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 (除了原点)的坐标为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 ,那么

  (1)比值_______叫做α的正弦,记作_______,即________

  (2)比值_______叫做α的余弦,记作_______,即_________

  (3)比值_______叫做α的正切,记作_______,即_________;

  2.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函 数定 义 域值 域

  3.三角函数的符号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我们可以得知:

  ①正弦值 对于第一、二象限为_____( ),对于第三、四象限为____( );

  ②余弦值 对于第一、四象限为_____( ),对于第二、三象限为____( );

  ③正切值 对于第一、三象限为_______( 同号),对于第二、四象限为______( 异号).

  4.诱导公式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就可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角的终边上一点 的坐标满足_______________时,有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几何表示——三角函数线。

  设任意角 的顶点在原点 ,始边与 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与点 过 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过点 作单位圆的切线,它与角 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与点 .

  由四个图看出:

  当角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有向线段 ,于是有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我们就分别称有向线段 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三)例题

  例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 ,求α的三个函数制值。

  变式训练1: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 ,求角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例2.求下列各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1) ; (2) ; (3) .

  变式训练2:求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例3.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 ,求α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变式训练3: 求函数 的值域

  例4..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2. tan 与tan

  (四)、小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 是第二象限角,P( , )为其终边上一点,且 ,则 的值为( )

  A. B. C. D.

  2. 是第二象限角,且 ,则 是( )

  A. 第一象限角 B. 第二象限角 C. 第三象限角 D. 第四象限角

  3、如果 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4. 已知 的终边过( 9, )且 ,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5. 函数 的定义域为 。

  6. 的值为 (正数,负数,0,不存在)

  三、解答题

  7.已知角α的终边上一点P的坐标为( )( ),且 ,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 C 3. D

  二、填空题

  4. 5. 6. 负数

  三、解答题

  7. 解: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

三角函数教案14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

  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二、点:

  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

  定 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

  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 形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性 质

  焦点在x轴上

  范 围:

  对称性: 轴、 轴、原点.

  顶点: , .

  离心率:e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定义式:

  范围:

  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

  (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

  三、基础训练:

  1、椭圆 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是 ,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 的值是__3或5__;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

  4、已知椭圆 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 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顶点 ,顶点 在椭圆 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 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 8 .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 ,求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方程 .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设方程为

  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 、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

  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 在 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

  解得 =7782.5, =972.5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

  例3、已知定圆

  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 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

  上式可以变形为 ,又因为 ,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

  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 ,则 为半径 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

  即 ,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

  解:(1)由题设| |=2| |=4

  ∴ , 2c=2, ∴b=∴椭圆的方程为 .

  (2)设∠ ,则∠ =60°-θ

  由正弦定理得:

  由等比定理得:

  整理得: 故

  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

  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 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

  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 所以点

  (2)当M分 PP?@之比为 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

  即所以点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 =(1, 0), =(0, 1), =6

  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 PF1+PF2=6>F1F2

  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 2a=6,∴a=3

  又∵ 2c=2m,∴ c=m,b2=a2-c2=9-m2

  ∴ 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m<3)

  ( II )设B(x1, y1),C(x2, y2),

  ∴∴ 而y1y2= (x1-2)? (x2-2)

  = [x1x2-2(x1+x2)+4]

  ∴ [x1x2-2(x1+x2)+4]

  = [10x1x2+7(x1+x2)+13]

  若存在实数m,使得 成立

  则由 [10x1x2+7(x1+x2)+13]=

  可得10x1x2+7(x1+x2)+10=0 ①

  再由

  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

  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

  所以

  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

  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

  例7、已知C1: ,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

  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

  ∵点A在抛物线上,∴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

  (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

  由 (kx-k-m)2= ①

  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

  所以k2x2- (k2+2)x+ =0 ②

  设A(x1,y1),B(x2,y2),则x1+x2=

  由

  (3+4k2)x2-8k2x+4k2-12=0 ③

  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

  从而 = k2=6即k=±

  又m=- ∴m= 或m=-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

  (Ⅰ)证明:(Ⅱ)若 ,△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

  (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

  由 得 这里∴M = ,a)

  即 解得

  (Ⅱ)当 时, ∴a=2c

  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

  ∴a=2,c=1,b2=a2-c2=3

  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

  (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

  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

  PF1= =得: =e ∴e2= 于是

  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

  【模拟】

  一、选择题

  1、动点M到定点 和 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 ( )

  A、椭圆 B、线段 C、无图形 D、两条射线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C、2- -1

  3、(2004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 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 )

  A、2个 B、4个 C、无数个 D、不确定

  4、椭圆 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 ( )

  A、32 B、16 C、8 D、4

  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C、

  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 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等于( )

  A、 C、

  二、填空题

  7、椭圆 的顶点坐标为 和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8、设F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

  9、设 ,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 ,则得 .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和椭圆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12、已知 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 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3、椭圆 的焦点为 =(3, -1)共线.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 为定值.

  【试题答案】

  1、B

  2、D

  3、A

  4、B

  5、D(法一:设 ,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6、C

  7、( ;(0, );6;10;8; ; .

  8、 ∪

  9、

  10、m< 且m≠0.

  11、(1)设椭圆方程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 .

  所求椭圆方程为 的坐标为

  因为点 为椭圆 上的动点

  所以有

  所以中点

  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 为钝角.当且仅当 .

  14、(1)解:设椭圆方程 ,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 ,化简得:

  x1x2=

  由 =(x1+x2,y1+y2), 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

  ∴ 3(x1+x2-2c)+(x1+x2)=0,∴ x1+x2=

  即 = ,∴ a2=3b2

  ∴ 高中地理 ,故离心率e= .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 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

  ∵M∴ ( )2+3( )2=3b2

  即: )+ (由(1)知x1+x2= ,a2= 2,b2= c2.

  x1x2= = 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 2- 2+3c2=0

  又 =3b2代入①得

  为定值,定值为1.

三角函数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

  (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散点图”?

  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

  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

  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必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板书:二、周期函数的概念)

  3.[展示投影]练习:

  (1)已知函数f(x)满足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均存在非零常数T,使得f(x+T)=f(x)。

  求f(x+2T),f(x+3T)

  略解:f(x+2T)=f[(x+T)+T]=f(x+T)=f(x)

  f(x+3T)=f[(x+2T)+T]=f(x+2T)=f(x)

  本题小结,由学生完成,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周期有无数个”,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为避免引起混淆,特指最小正周期。

  (2)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周期为5的周期函数,且f(1)=20xx,求f(11)

  略解:f(11)=f(6+5)=f(6)=f(1+5)=f(1)=20xx

  (3)已知奇函数f(x)是R上的函数,且f(1)=2,f(x+3)=f(x),求f(8)

  略解:f(8)=f(2+2×3)=f(2)=f(-1+3)=f(-1)=-f(1)=-2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课本P4倒数第五行——P5倒数第四行,然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交流。

  2.例题讲评

  例1.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吗?如果是,这个函数

  y=f(t)是不是周期函数?

  例2.图1-4(见课本)是钟摆的示意图,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y=g(t)。根据钟摆的知识,容易说明g(t+T)=g(t),其中T为钟摆摆动一周(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函数y=g(t)是周期函数。若以钟摆偏离铅垂线MN的角θ的度数为变量,根据物理知识,摆心A到铅垂线MN的距离y也是θ的周期函数。

  例3.图1-5(见课本)是水车的示意图,水车上A点到水面的距离y是时间t的函数。假设水车5min转一圈,那么y的值每经过5min就会重复出现,因此,该函数是周期函数。

  3.小组课堂作业

  (1)课本P6的思考与交流

  (2)(回答)今天是星期三那么7k(k∈Z)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7k(k∈Z)天前的那一天是星期几?1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作业:习题1.1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1.作业:习题1.1第1,2,3题.

  2.多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它的特点.

  板书

【三角函数教案】相关文章: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06-02

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与习题06-20

高三数学三角函数复习教案01-15

三角函数教学设计05-06

三角函数说课稿08-12

三角函数解题方法总结05-16

反三角函数公式总结11-03

《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说课稿07-06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总结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