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时间:2022-07-15 13:25:10 教案 我要投稿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 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四.作业:熟读课文,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

  项羽之死 司马迁——《史记》列传——大臣

  表——大事记

  书——专门学科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 学生讨论: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 作业——小作文: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板书: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围 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项 第二段:东城被困 自负勇武

  羽 绝境示勇

  之 斩杀汉将

  死 第三段:东城溃围 吓跑汉军 勇猛善战

  痛杀汉兵

  拒渡赠马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5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 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 。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你认为他画得好吗?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 的人,因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何也?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12-17

《项羽之死》教案02-21

《项羽之死》教案07-29

课文《项羽之死》教案03-19

关于项羽之死的教案10-30

《项羽之死》11-07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11-11

《项羽之死》译文12-06

论项羽之死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