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

时间:2022-08-11 15:01:31 教案 我要投稿

《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羽之死》教案(通用9篇)

  《项羽之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①的步骤同上。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D.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①的步骤同上。②分角色朗读。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教案 篇3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项羽之死》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 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 学生讨论: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项羽之死》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 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项羽之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

  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

  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

  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诵读是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总的来说,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两点,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品味探究,走进文本,贴近人物形象。

  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经反复品味,实难深度认知。因此,师生共同品鉴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介绍不同性格侧面的项羽,以引出本课的项羽形象。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复习

  教师引导

  (一)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教师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探究项羽的性格。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再三品读《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项羽情感及其性格侧面。

  2.总结项羽性格:多情善感,儿女情长。

  3.总结品鉴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分小组合作探讨,赏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总结项羽性格。

  勇猛善战,临危不惧,气概豪爽,不知自责自省。

  (二)分析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动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师活动:

  1.点评朗读。

  2.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项羽的形象: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慷慨豪爽。

  (三)总结分析所得的项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极度自负、心地善良。

  拓展迁移

  参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要求:

  1.200左右。

  2.可以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和细节为事例。

  3.点评事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鉴了《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细细品味,方能深解个中滋味。反复品读,方能读懂文意,读懂形象,读出见解。此法不唯品“项羽”,亦是古人鉴赏之通则,举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业

  完成对项羽的评价小作文。

  五、板书

  项羽之死

  司马迁

  知情节

  品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

  扣住人物动作神态

  注意侧面烘托手法

  评项羽

  六、教学反思

  高中生读古文,常浅尝辄止,限于字词,负于表面。本设计旨在“授之以渔”,以诵读、品鉴为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做到知人论世。

【《项羽之死》教案】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教案07-29

课文《项羽之死》教案03-19

《项羽之死》11-07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12-17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11-11

《项羽之死》译文12-06

论项羽之死07-29

项羽之死的由来10-04

《项羽之死》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