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边塞诗特色及影响

时间:2020-08-27 20:28:02 采薇 我要投稿

《采薇》的边塞诗特色及影响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

  说到边塞诗,大家自然会想到唐代,想到高适、岑参。其实唐代只是中国边塞诗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边塞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充分吸收继承前代边塞诗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关于边塞诗的源头有众多说法,这里我采取学界较为统一的《诗经》说,希望能够在分析边塞诗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源头进行一次探析,重点分析一下《采薇》所体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一、简述边塞诗的特征

  关于边塞诗的源头学界有这么几种说法:(1)先秦是边塞诗的萌芽时期,《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就是代表作。(2)到汉代形成大一统王朝,边塞明确之后才形成边塞诗,认为第一首边塞诗当是细君公主的《黄鹄歌》。(3)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穆天子传》,认为西王母与周穆王的对话堪称边塞诗之源。毋庸置疑,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性,但具体如何判定,我们需从边塞诗的概念出发去探究核对。

  对于边塞诗的概念,应从它的内容方面界定。一般说来,凡是反映和描写边塞战争、边地风光、民俗风情、诗人游边、送人出塞以及由边塞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的诗歌,都可以视为边塞诗。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疆界不同,边防要塞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只有明确的边塞一词产生以后才有真正的边塞诗。但众所周知,中国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单音词居多。我们现在通常所说“边塞”的连用,根据记载得到了汉代《汉书・晁错传》中的“守边防塞”,而在这以前,都是以“边”或“塞”或“鄙”、“封”的单字出现,但这“边”毫无疑问就是指国的四周与邻国接壤的地区,“塞”指边地中显要的地方,所谓边防要塞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边塞概念基本相同,所以我认为对边塞诗的界定主要看其所描写的风物、战争是否为边塞地区,而不同的边塞地区的界定得具体分析,就拿战争诗来说,得是对外的战争而不能是内部平定叛乱的战争;就闺怨诗来说,必须是由边塞行役而引发的征夫的哀思,思妇的幽怨,而非普通的游子思妇的浅歌低吟,显然后者不能算作边塞诗,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是有关边塞,在我看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政权机构,有一定疆域,对内对外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明确边防态度的独立国家政权,它的对外战争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内容的诗作都可算作边塞诗。对边塞诗内容的研究,前辈早有丰富的论证,在这里,我仅列举以下主要观点:(1)歌颂将士或诗人出塞从军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六月》。(2)反映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给戍卒带来的痛苦,揭露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士兵和家庭带来的不幸灾难。如《诗经》中《君子于役》。(3)描写边地奇异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遣戍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而《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周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猃狁、西戎、荆蛮、淮蛮、徐戎等部落,常常侵犯周朝边界,为此周朝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无论是何种说法都可说明《采薇》是周时对西北猃狁的一次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现在我们就通过回归原文来分析一下在《采薇》中体现的主题多样性。

  二、《采薇》的多样主题

  《采薇》全篇共6节,这6小节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在这里我觉得按三部分划分更易于理解。其中第1―3节是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薇菜起兴向读者展示一群长期在外征战的戍卒在艰辛的战斗生活中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前三章通过叙写薇菜的变化“作止”“柔止”“刚止”来暗喻时间的变化,由出芽、柔嫩到坚硬表面上是戍卒采薇菜充饥反映戍卒生活的艰辛,而其实内含时光流逝,不得归乡的痛苦。紧接着的“心亦忧止”即是最好的明证,并且还是“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连一封家书都无法书写,痛苦哀怨之情溢于言表。戍卒长期戍守在外无法回家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但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猃狁之故”,并不因自己的处境而有所懈怠。只因“王事靡”而“不遑启处”,这就说明戍卒拥有强烈的正义之心,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并且这一点只在第二部分4―5节中回忆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印证,如果说第一部分流露出的是伤感痛苦的哀怨之情,那么到了第二部分完全被高昂的爱国热情所替代。首先“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开头以棠棣之华起兴,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接着描写军队装备精良、军容整饬。通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描写军队战车战马的壮观。在如此壮观盛大的军车的指挥带领下戍卒奋勇争先。“岂敢定局?一月三捷”写出了战事的频繁,战争的壮烈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紧接着又描写战争指挥者华丽的装备“四牡”“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岂不日戒,猃狁空棘”写出由于战事紧急戍卒不敢懈怠,体现出的是舍身忘我的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其基调是高昂热烈的。第三部分为第6节,其中有最为大家熟悉,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原始》也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被认为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如“昔”字领起对过往的回忆,而“杨柳依依”描写出柳丝在风中飘舞的动感,写出了当时春光的明媚,也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往矣”则说明了离别的在即,风景如此美好面临的却是离家别亲,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怀。一片好景本该共同赏玩而此时却离别在即,悲伤之情更深一层。更妙的在下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一方面对照了上文的“昔”字,现在我打了胜仗归来,却不再是当时的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而是“雨雪霏霏”,本该喜悦的回归之情似乎也被这漫天飘舞的雪花所掩盖,也蒙上一层伤感之情,更因长期在外戍边打仗,物是人非,令人不忍猝读。一起奋战的同伴已埋骨他乡,自己独自生还,已有一丝的哀愁,更因遥想家中久别的妻子儿女,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思索感慨万千。而这一切的所思所感都是在归乡途中,且还面临着“载渴载饥”的困境,本来就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恐惧,更何况现在是如此的狼狈不堪,怎能不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综上所述,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戍卒采集薇草充饥说明生活的艰辛;战事频繁,戍卒思归之情以及抗击外侮的决心等,第一部分是哀怨艰辛的悲歌,第二部分就是热烈激昂的战歌,第三部分则是深沉回忆的哀歌,是一首由多种乐器配合演奏的交响曲。

  通常人们喜欢把《采薇》当做《诗经》中厌战诗的代表作,或者说较多的是谈论它的厌战主旨,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说它厌战主要是建立在对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探讨之上的。这种厌战的根源可以从中华民族或者是周人的心理去挖掘,周时中原地区是农耕区,普遍的都存有安土重迁、渴望和平稳定的心理意识,所以自然就会厌弃战争。周人虽然厌战,但并不畏惧战争。所以在猃狁南下入侵时,周人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积极加入战斗,并把自己“靡室靡家”的苦难归咎于猃狁,得出“猃狁之故”,这就足以说明《采薇》作为边塞诗体所现出的边塞诗的主题―爱国主义,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土壤中,是华夏民族弘扬其雄强气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生存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面已经提到过有人将《采薇》定义为厌战,我认为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首先周人厌战,但并不惧怕战争这是肯定的,但如果长期在外征战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就跟周人的伦理意识和安土重迁观念相违背。再者,他们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怀念与眷恋是造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层伤感情绪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在《采薇》中将士还面临其他的困难,如军备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采野草充饥,战事紧急随时可能遭遇死亡的威胁,更加深了诗中的悲伤之情。尤其是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千古绝唱。在今昔的景物对比中主人公的感情也通过这“雨雪霏霏”而自然流露,“杨柳依依”的喜悦之感被离别悲伤之感替代。“雨雪霏霏”的悲凄之情更夹杂着战胜回归的喜悦之情,使欢娱之情更加深沉以至全给人一种悲慨苍凉之感,所以说《采薇》定义为厌战诗不无道理,把感伤主义作为它的情感内蕴,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三、《采薇》对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首先,在主题上看,《采薇》主题的多样性就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它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就开启了后代描写边地生活艰辛和戍卒思乡的诗歌的先河,如汉代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主要描写修筑长城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不幸,无疑是对《采薇》中戍卒艰辛生活的反映,那种不幸和痛苦的延续。到了中唐,盛唐气象开始消退,诗中描写戍卒生活艰辛和悲伤情感的诗作增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边塞诗。

  其次,从表现方法上看,《诗经》中的边塞诗多以叙事为主,主体感情通过具体的叙述和特定场景的描绘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采薇》中,戍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就是通过戍卒采集薇菜这一特定场景和薇菜这一特定植物的生长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这一手法为后来许多诗歌所继承,如李益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典型地将戍卒的思乡之情通过对边塞夜晚景色的描写以及听到芦管之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章的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梁代萧子显的《燕歌行》就是受《采薇》最后一章的影响。

  再次,《采薇》主题的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对后代边塞诗也是影响深远。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就是典型代表,既有将士战斗的激烈,又有军中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更有对戍守的将军的辛辣讽刺。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不管是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还有反映生活的方式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诗歌作品的巨大成就,而《采薇》作为《诗经》中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主题的多样性,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和精神内蕴一直得到后世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采薇》的边塞诗特色及影响】相关文章:

诗经采薇采薇的意思10-31

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09-03

《采薇》原文及翻译11-14

《采薇》的原文及翻译10-30

《采薇(节选)》原文及赏析08-16

采薇原文翻译及赏析07-20

《采薇》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采薇(节选)原文及赏析07-16

《采薇》(节选)原文及赏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