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观潮课文专题:为大家提供观潮课文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观潮课文1

  9月4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安排的是师生见面会。通过介绍自己,了解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新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班级情况是这样的:原屠家埠小学学生21人,原蒋林小学学生20人,另有4位插班生,共45人,男女比例均衡,健康活泼。我喜欢这班新学生。

  9月5日,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安排了说写训练。为了迅速了解自己给学生留了怎样的印象,为了多一点了解他们的过去,特别是与以前语文老师的生活学习往事,为了了解目前看来不太爱开口的原蒋林小学学生真实想法,我不仅安排了有目的的说话训练,还安排了练笔的机会。我暗示学生,有些深藏心底的话,如果不适合面对面说,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很好的方式——最后,我们共同决定完成一篇以“老老师、新老师”为题的日记。结果当天收到了45份日记。通过学生日记的阅读,我肯定学生接受了我这位与老老师很不一样的语文老师,包括那位说我长得不好看的楼竹安同学。这让我很高兴,甚至激动,好比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我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为与这班新学生见面,我想过很多,也把并不认为太长的头发剪短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总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另外,学生日记的阅读不仅让我略窥了他们过去学习生活的影子,还让我明白了他们学习的现状,书写和表达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四十多篇日记只有丁晋飞、徐丽红、宓鑫凯等的日记稍具章法,文辞较为老练,一半以上同学不重视书写,表达混乱。但是我能理解,这是一班刚从三年级过来的孩子呀,我不能忘了自己是刚教完四年级下来的,现在再教四年级,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千万不要定位太高,同时,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任务有多艰巨。

  9月8日,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语文课,学习第一组第一课《观潮》。熟悉和理解课文我组织了课前交流预习收获,两次指名朗读展示,重点段齐读,屹立、山崩地裂”等词语以及个别字的书写。读书习惯方面,我提出了几点朗读要求:第一,姿势。站姿,坐姿都不能拘谨,要全身舒展自然,双手捧书,视线距离要适度,神情放松;第二,声音。多少音量适合朗读展示,多少音量适合齐声朗读,多少音量适合自由朗读,要注意区别,任何时候不要让人听着吃力。这堂课,我记住了一个人——宓鑫凯。他有学习的自觉,3、4两段几乎会背,我让他介绍了他的自学方法。但这位同学明显属于不适合多夸的一类人,要努力帮助他变得稳重些。

  9月9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第二节,语文课,结束第一课《观潮》,完成课堂作业。这一课,除了宓鑫凯我又认识了一个人——赵民权。课一开始,我说:“昨天,同学们读了《观潮》,一定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但是,除了这篇课文,有关钱塘江大潮,你还知道什么?”宓鑫凯说:“20xx年某一天,一些人在钱塘江边游泳,被潮水卷死了”大家一致认为卷死一词用得不好,后改为卷走。但我却吃惊于他在不能实指时间、地点、人数、伤亡情况等重要内容的情况下,能如此绝妙地采用虚指表达他想要传递的信息,“某一天”、“一些人”,后生可畏呀。我不禁多说了一句:“储老师不反对电视、电脑、网络,好多时候我们甚至离不开它们,所以,我们不能只知道读课文、做作业,要擦亮眼睛、竖起耳朵关心身边的所有事。”接着,赵民权说:“我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这么壮观,有一次我看到了专家讨论这件事的电视……”说到了杭州湾入海口的喇叭形,说到了特定的维度,北纬33度,说到了喜马拉雅山,说到了月球的引力,说到了吴越争霸的传说,所有这些,再一次令我叹为观止,也更坚定了我以后继续以这种方式上课的决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创造性的,现实生成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读更多的书,关心更多的事。

观潮课文2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我们的焦老师给我们讲的真是栩栩如生,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好像我就在钱塘江观潮一样,这一篇课文写的真是棒极了!

  课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为中心句,以“天下奇观”为中心词,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进行描写,让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磅礴。

  1、潮来之前。

  作者先描绘了潮来之前的情景,第二自然段开头先告诉我们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和地点(海宁县的盐官镇)。随后又给我们详细描写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样子。

  登上海塘大堤,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平静极了;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多么壮观啊!远处的小山若隐若现,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已经上人山人海,这些景物描写,给钱塘江大潮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想一睹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2、潮来之时。

  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潮来之时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远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刚开始作者听到了钱塘江远处传来了似闷雷的响声,再看江面,还是风平浪静,又等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水天连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作者写的远景;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描绘的近景,先说那条白线逐渐的横贯江面,随后白浪翻滚,形成白色城墙,潮来到最近时,作者把浪比喻成千上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让人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潮来之后。

  在《观潮》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没有忘记给我们描写潮来之后的情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的涌来,江面还在风号浪吼,过了很长时间,江面才平静下来,可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让我们从头到尾欣赏了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

  我们无不为作者高超地写作技巧而赞叹,我们无不为作者细腻的文笔而折服,我们无不为钱塘江大潮的神奇而感叹!

观潮课文3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景、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练习迁移。学习由创设情景开始,这个教学步骤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欲望。出示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上。创设情景和出示目标是学习的动力过程。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练习,特别是变式条件下的练习,可以使概念和规则等形式的命题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储存的技能,一旦条件满足,技能便能自动激活: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可促进迁移。这是技能习得的主要过程。以上“五环式的教学结构程序,是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结构程序。因此说,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