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前瞻预测(上)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发布时间:2017-10-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中国台湾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试卷(类似内地高考)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这一点上两岸高考命题人似有“合流”的迹象。2014年高考北京卷、江苏卷、湖南卷、重庆卷等在语言表达和运用客观题板块,以诗词或对联为载体,以考查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为旨归。无论是江苏卷的遴选对仗句还是重庆卷的推断对联所写文学家,还是北京卷的以“月”为意象的组合考查还是湖南卷的诗句复位,都语文味十足,呈现出回归传统文化的趋势,应引起备考的高度关注。 

  对于某一考点,考生不仅要明了它以前和现在是如何考查的,更要洞悉它在将来可能会怎么考查。随着语音、字形、病句等考点在不少省份从“高考江湖”中“归隐”,师生该如何备考?笔者以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中那些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曾经红极一时的亮点经典题型极易再度借助时代而被唤醒,同时,高校自主招生及台湾高考的一些相关题型也可资借鉴,师生在备考这类题型时要从北京、江苏等相关题型出发,见微知著,作理性思考和前瞻预测,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那么,根据高考“稳中求变、推陈出新”的命题原则,除了针对训练已经出现的新题型,以诗词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还可能有哪些命题视角呢?笔者以为在针对性强化训练对仗的同时,不能胶柱鼓瑟--探寻成语或典故出处,推断对联所写人物,根据词的内容推断词牌或选填缺省内容,给打乱的绝句或律诗排序,根据诗句内容推断所写季节等,都应该成为备考的训练方向。本文就此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遴选对仗 

  对仗一般有:①工对。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②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③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④流水对,也叫串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 

  【示例1】下列诗句与“娟娟戏蝶过闲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悠悠纵览环山里 B.片片轻鸥下急湍 

  C.寂寂平沙绝人烟 D.淼淼烟波皱雨轩 

  【示例2】下列各项中,填在空格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            。翻阅书卷,书中的人物纷至沓来。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你将会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荷笔当锄,你的精神家园将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 

  A.凝笔墨之香 B.聚天地精华 C.读中外奇书 D.落笔撼五岳 

  【解析】示例1 “娟娟”对“片片”,叠词相对;“戏蝶”对“轻鸥”名词相对,且都是定中结构;“过闲幔”对“下急湍”,都是动宾结构。其余对仗都不工整,故选B。示例2题目颇有新意,将对仗与连贯结合起来进行动态考查,“友古今善士”是动宾结构,首先排除D,再据内部结构排除A,再根据下文内容排除B,答案C。 

  二、意象探究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意象作为一个能含蓄凝练地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窗口,是诗歌不可或缺的优美元素,它是诗人内心的外化、物化,是体会诗人喜怒哀乐的重要参照。 

  【示例1】“桃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句中的桃花,不具有此意蕴的一项是( )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C.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D.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示例2】下列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C.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解析】示例1,D是写桃花盛开的景象,其它三项都是描写女子的容貌。示例2,A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梨花开”比喻白雪皑皑的景象;B出自元稹《南秦雪》,用“笋石”“玉”“万朵银”比喻雪的千姿百态;D出自高骈《对雪》,“青竹变琼枝”写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洁白的琼枝。C出自李贺的《蚕丝曲》,是实写花的。故选C。 

  三、对联配伍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示例1】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门前的一联是(     ) 

  A.白衣红心称妙手,高术精艺治难疾 B.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 

  C.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贴千函 D.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示例2】对下面联语所咏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睨柱迫秦,笑从咸阳归完璧;谋臣事主,岂与同列争庙堂? 

  ②一声浩唱掩天地,两行清泪流古今。 

  ③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①蔺相如②杜甫③平原君④苏轼 

  B.①荆轲②杜甫③信陵君④苏轼 

  C.①荆轲②陈子昂③平原君④白居易 

  D.①蔺相如②陈子昂③信陵君④白居易 

  【解析】示例1中A、C、D分别用于医院、书店和酒店。“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处,今指教书育人的地方。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后来“木铎”成了老师的代称。故选B。示例2要抓关键词推断。①抓完璧归赵;②由“天地”“清泪”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抓“爱客若君”; ④由“新乐府”“堤建西湖”推断。答案D。 

  四、文化探源 

  成语及典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成语是在语言应用中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轶事、典故。 

  【示例1】下面成语不是出自《史记》的一项是(  ) 

  A.望门投止    B.修身洁行    C.不赞一词    D.轻于鸿毛 

  【示例2】下列对诗句所涉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三春”是指正月孟春、二月仲春和三月季春。 

  B.“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帛绢上,故“三尺”常成为“法律”的代称。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古代常用来做传书的信使。 

  D.“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里“梅花”表达的是一种坚贞的品格。 

【解析】示例1 “望门投止”意谓“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指处境窘迫。语出《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修身洁行”意谓“自我修养以保持操行高洁”,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今指一言不发。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轻于鸿毛”意谓“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出自《史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答案A。示例2的D中“梅花”指歌曲《梅花落》。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前瞻预测(下)字数:2466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1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五、推定词牌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字数。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荡激昂。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的内容;《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情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填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多数词牌只起符号与名称的作用,与内容没有关系。 

  【示例】下面是清代“国初第一词手”纳兰性德《百字令》(百字令一般指念奴娇)词的上阙,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杨飞絮,叹沉沉院落,春归何许?尽日缁尘吹倚陌,(甲)。世事悠悠,生涯非是,醉眼斜阳暮。(乙),断魂何处金鼓? 

  A.迷却梦游归路 伤心怕问 B.迷却梦游归路 伤心怕人问 

  C.迷却梦游路 伤心怕人问 D.迷却梦游路 伤心怕问 

  【解析】A(词牌确定下来,每句多少字也相应确定下来,可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代入,便可推知。) 

  六、律诗排序 

  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律诗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要给打乱了顺序的律诗排序,就必须了解格律诗的有关知识。格律诗讲究押韵、对仗和平仄,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可根据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寻求排序的具体方法。 

  【示例】下面这首南宋刘过的《夜思中原》顺序已被打乱,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独有孤臣挥血泪 ②插天剑气夜光芒 ③文物衣冠天一方 ④关河夜月冰霜重 ⑤犹耿孤忠思报主 ⑥更无奇杰叫天阊 ⑦宫殿春风草木荒 ⑧中原邈邈路何长 

  A.⑤②①⑥④⑦⑧③ B.⑧③⑥①⑦④⑤② 

  C.⑧③①⑥④⑦⑤② D.⑤②④⑦①⑥⑧③ 

  【解析】给律诗排序,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操作即可轻松搞定。①看韵脚。律诗一般八句,用四韵或五韵,且“韵有定位”,即二、四、六、八四个偶句的末字押韵,首句的末字可押可不押(七言律诗以第一句入韵为正规,五言律诗以第一句不入韵为正规)。根据这一个特点,我们可以排定律诗的偶句。②看对仗。律诗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③看平仄。平仄情况较为复杂,但是可以简化。每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求相同。同时根据诗歌内容来辅助推断,抓住文题“夜思中原”,由此本题很快可选出答案C。 

  七、季节归类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迥异,诗人却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演绎着内心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今人要能依据诗中相关的典型意象判断所属的季节,这就要求考生平时用心体悟自然,关注生活。 

  【示例】对下面的诗句所咏季节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雾晚来明     ②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③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④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A.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B.①冬②春③夏④秋 

  C.①春②夏③冬④秋               D.①冬②夏③秋④春 

  【解析】抓季节景色特征。①出自唐代钱起《春郊》,“冰渠有声”说明冰已经融化;②出自明代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万蛙鸣”是夏季典型自然景观;③出自宋代王禹偁《村行》,“荞麦花开”在秋季;④出自唐代李频《湖口送友人》,“过残腊”说明仍是腊月。答案A。 

  八、诗(词)话对象 

  诗(词)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词)的文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能根据评论的内容反推评论的对象则要求考生能够打通课内外,有相当的阅读积淀。 

  【示例】下面这段话引自《白雨斋词话》,根据内容推断方框内《满江红》词的作者应该是( ) 

  《满江红》云:“东北看謄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又云:“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不善学之,狂呼叫嚣,流弊何极! 

  A.岳飞 B.陆游 C.辛弃疾 D.苏东坡 

  【解析】C。“龙吟虎啸”是稼轩词的特征,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有“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 

  九、还原炼字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示例】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描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一组是(  ) 

  溪涨清风         面,月         繁星满天。 

  数只船         浦口,         声笛起山前。 

  A.拂   落   横    一   B.吹   落   泊   几 

C.拂   圆   泊    一   D.吹   圆   横   几

【解析】从“月明星稀”的自然现象考虑,应选“月落”,排除C、D两项。从对仗的角度看,“数只”应对“一声”,用一个“一”字写出了夏夜之静。“拂”指轻轻擦过,“吹”指用力吹。根据题干诗意,故选A。 

  十、推断节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 

  【示例】下列诗句与“寒食东风御柳斜”所描写的节日相同的一项是(  ) 

  A.总把新桃换旧符 B.络角星河菡萏天 

  C.满眼蓬蒿共一丘 D.他乡共酌金花酒 

  【解析】题干中“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后。A“桃符”是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于门上以驱鬼辟邪的风俗,是春节特有的;B“星河”即天上的银河,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指七夕;C“蓬蒿共一丘”指坟头上长满蓬蒿,这是清明节景象;D“金花酒”即“菊花酒”,与重阳赏菊有关。故选C。 

  十一、明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示例1】下列诗句都写到了“月”,在表现手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示例2】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示例3】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B.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露似珍珠月似弓 

  【解析】示例1:A用“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山林的幽静;B用月照松林、清泉流淌衬托出秋山的幽静;C项用明月的光影反衬森林的幽暗。D项借明月这一意象回忆曾经的美好。答案D。示例2:A、B、C都是夸张,D是比喻,用盛在玉壶的冰比喻“我”内心的洁白透明。示例3:A、B、C都运用互文手法,D是比喻。 

  十二、诗画联姻 

  诗画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绘画极其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绘画的产生与发展史,是诗与画相融相合的历史,诗画联姻,相得益彰。 

  【示例】阅读下面的漫画,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寓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 

  A.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解析】A强调惜时;B强调实践,反对教条;C强调专注;D强调专注、童趣。答案B。 

  十三、对歇后语 

  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示例】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头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B.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 

  C.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D.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解析】“半斤对八两”应该是“不相上下”,答案B。 

冯振启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前瞻预测(上)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2.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会看病》教案

4.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期中试题

5.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7.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8.人教版六上《月光曲》课件

9.新人教版六上数学课件

10.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