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6 14:49: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2篇)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语言朴实,概写做、放飞风筝,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

  【学生情况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对这篇童真童趣的课文,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意图】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指定生词,并积累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所述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情变化及描写心情的词句是重点。

  2、引导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是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用实物“风筝”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用实际操作、观察,解决做、放风筝这两个重点。

  用表演及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解心情变化的词句使学生体会出快乐与伤心的具体描写。

  【教具准备】

  风筝7个(实物)、课件(放风筝)、录音机、彩粉笔、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

  引入

  1、请学生读课题《风筝》:

  师:风筝,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大家打开41页的资料袋,先了解一下。

  2、引入:

  除资料袋中的风筝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由抢答,先举手为先。)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板书:风筝)

  二、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带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⑴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

  ⑶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书空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读流利,为交流做准备。

  2、听录音(展示课件、看“放风筝”的画面),学生思考:

  ⑴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

  ⑵哪一句概括地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观察并思考。)

  3、分小组讨论,弄清以上问题,画出关键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风筝

  1、自由朗读课文:

  ⑴分7个小组观察风筝(课前准备实物自由观察。)

  ⑵大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吗?

  (前后桌、同桌自由谈论,然后各组指一个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讲的好的有小红花奖。)

  2、教师启发抓住重点词:

  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理会怎么想呢?有兴趣、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

  板书:

  做风筝、充满希望、快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词。

  2、自已结组,课余时间去放风筝,为下节课的示范表演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教师:还记得做风筝大家的心情怎样吗?

  板书:

  做、充满希望、快活。

  3、引入:

  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精读3~4自然段—放风筝

  1、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

  (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并评出小红花表演奖)〈要求动作到位)

  2、教师:大家放风筝时高兴吗?(抢答)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自由抢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板书:

  放风筝、兴奋快乐、大惊失色。

  3、学生自由结组探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是什么情景。(可说可用动作表演)

  三、学习5~8自然段—找风筝

  表演朗读(1人读、几个人找→自创动作)体会“垂头丧气”

  板书:

  找风筝、伤心、垂头丧气。

  四、师生共同体会关键的词句,并总结全文

  1、找出具体描写心情的词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师生共同抓住关键的词句勾勒出“我们”心情的变化过程(用彩笔):

  3、教师小结:

  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学会字、词、做风筝、放风筝和别人合作等等,只要学生能谈就可以。

  2、秋天里很多快乐的趣事,可供我们去尝试,如:放风筝、采集标本等等……做时把过程记下来或画下来,准备在班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可看一看48页口语交际的要求)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老师:

  1.ppt课件

  2.风筝实物

  学生:

  1.预习课文

  2.搜集关于风筝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示风筝实物)生说。让生说放风筝的感受。

  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分享其中的的快乐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

  (1)把生字连上词用直线话划出来,多读几遍。

  (2)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检查词语——生字。

  ①指导书写“磨坊”

  ②学生练习

  (2)接读课文,及时表扬。

  (3)说课文大意。(提示:我和小伙伴_、_、_的情景)

  随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哪个自然段讲的?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

  1.默读思考(课件):用波浪线轻轻地划出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不同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2.汇报交流,随机板书:做风筝:憧憬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焦急

  3.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随机点拨:

  (1)做风筝

  ①引导理解“憧憬”、“依然”。

  ②启发想象:假设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想些什么?

  ③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④齐读:读出快乐心情。

  (2)做风筝

  ①风筝刚起飞和飞到空中时是什么样子?理解“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动作)。

  ②佳句赏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生说。

  ③指导读出几近疯狂地快乐心情。

  (3)找风筝

  ①理解“大惊失色”、“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失望)。

  ②朗读体会。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幸福鸟”还能找到吗?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结尾。

  1.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 展示。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风筝,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还是找风筝,都充满了童年的乐趣(板书)。

  五、板书设计:

  做:憧憬

  10.风筝 {放:快活 }乐趣

  找:焦急

  六、作业设计:搜集和风筝有关的古诗。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学情分析

  鲁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伟人,但《风筝》是比较有难度的文章。所以本课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主要以学生回忆为主,而对《风筝》主题的把握,语言的分析尽量做到深入简出。

  3、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风筝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最喜爱的玩具。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看注释1,选自《野草》,看PPT野草介绍。

  二、阅读课文,教学新课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散文回忆了哪两件事?(“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②哥哥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分析思考

  1、哥哥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第几段?

  (第五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哥哥以前是怎么对待弟弟的呢?用课文的词回答。

  (虐杀。)

  3、虐杀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虐杀?

  (虐待人至死。这里是指精神上的。“……踏扁了。”)

  这些动作给我们什么感觉?要求学生多次读,读出我当时的粗暴,愤怒。

  4、我只不过是踏扁了弟弟的风筝,课文为什么说是“虐杀”?

  (破坏了心爱的东西。)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筝是弟弟心爱的东西?

  (苦心孤诣;多日拾枯竹;……大概十岁……风筝,买不起……呆看……小半日)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出弟弟对风筝的痴迷。

  5、哥哥把这么可爱的小兄弟的风筝踏扁了,他的感觉怎么样?弟弟怎么了呢?

  (傲然。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追问:绝望留在小屋里的弟弟会想些什么,做什么?

  6、弟弟曾经那么喜欢风筝,曾经那么绝望,后来他记得这事吗?

  学生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7、面对“虐杀”,弟弟为什么会毫不反抗,全然忘却呢?

  (封建传统儿童教育的弊端。)

  8、哥哥心里是爱弟的,起先的虐杀是糊涂的爱,而后的“不幸”是痛苦的爱。文中读出鲁迅心中想表达的是什么?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三、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课文中说“我”想送弟弟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想像一下,当时去放风筝的场景。用50个字,100个字,写在插图下面。

  (师评:写得真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你们心中有一份情,让他们能快乐。鲁迅心中也有一份情,希望天下的孩子快乐。所以,他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在文章中说,:“爱,就是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这本书里面,还放了几十张儿子的照片,每张照片上,他都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是真的做起来却很难。 (学生读:他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天使,)

  我们最后来体会一下。我们来体会鲁迅心中的温情。

  老师配乐朗读文章第二段。

  同学们,记住这个风筝,记住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记住鲁迅告诉我们的故事,记住鲁迅心中的温和。

  五、板书设计

  风筝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习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进一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1、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色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设计问题。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和过程中。用录音矫正读音,以弥补普通话不准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书设计写好,以便课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误课堂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一般在什么季节玩?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写到过风筝的吗?(《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人世间,什么感情最珍贵?当然是亲情了。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02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根据自己听读或预习的情况,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动手查字典分别注音。

  3、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查词典注释并走上讲台为同学解释。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观察及想象,理解绘本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动物与其所放风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有依据地猜测。

  活动准备:

  PPT、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公园里要举办风筝大会了,许多的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参加,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那你觉得这些小动物们都会带来哪些风筝?为什么?

  二、幼儿自主翻阅绘本,并记录

  教师:到底小动物们会放什么风筝呢?我们一起去绘本里找答案吧,请你们轻轻拿出椅子底下的绘本,在绘本中寻找答案,注意,音乐声停止的时候再把绘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馋人的风筝

  师幼共读绘本

  1、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啊,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

  2、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啊!

  3、小猴子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啊?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熊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熊猫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竹子风筝啊?

  小结:跟我们刚才猜想的一样,小动物们带来的风筝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有关系。

  三、很不一样的风筝

  师: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小蜜蜂可能会放什么风筝呢?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风筝线?

  幼:蜂蜜风筝、花朵风筝、小蜜蜂风筝,因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线。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妈妈在放什么风筝?

  幼:小蜜蜂、爱心

  师:奥~是小蜜蜂风筝呀,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妈妈会把小蜜蜂当着风筝放?

  幼儿:因为蜜蜂爸爸妈妈爱他们

  小结:很多只小蜜蜂围成一个大爱心,是因为蜜蜂爸爸妈妈深爱着小蜜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深爱着你们一样。原来小动物们放的风筝不仅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人呀!

  四、完整讲述

  五、讨论

  1、小动物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开心

  原来放风筝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3、你们想放什么风筝?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吧~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9

  一、总体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一>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

  (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六>情感体验: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思考:

  (1)“我”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

  “我”错在哪里?

  (2)文中讲“我”受到了惩罚,“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

  (3)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法:对于思考(1)、(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各抒已见。

  对于思考(3),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构思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教学中,小结时展示展翅飞翔状的蝴蝶风筝,风筝上压着“封建思想”这一沉重的枷锁,鲜红的“精神虐杀”,色彩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然后教师引入小结语:“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虐杀,这只蝴蝶风筝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是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由于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孩子童年的梦想和追求被无情地扼杀了。”

  (四)教学探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讲得过深,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三、设计亮点

  本篇文章是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鲁迅应有个简略的了解。本文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但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与课文情节相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剧,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感情。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归纳主旨。

  本课的重点在内容理解。情感的体验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一点。但本设计提出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连贯的、紧扣文章内容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才会与教师一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表达。

  四、专家点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三、教学设计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拟用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阅鲁迅的资料,堂上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资料要充足,便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认识鲁迅,既为理解《风筝》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鲁迅的文章及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1.学生交流查到的资料

  (要考虑到——学生有的家里没有书面的'相关资料,有的没有电脑无法上网查,一些学生查的资料过多或不全面)

  2.打开网站:《鲁迅纪念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以下内容,作简要的笔记)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文学地位——这三部分的内容在网上有文字资料,教师在介绍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记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精神实质——在“音容笑貌”栏选择三幅照片:

  1903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简要介绍“弃医学问”的经历、诗歌“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作《风筝》时已人到中年。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30年9月50岁生辰在上海的留影,与书上的彩页插图相同,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作业: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鲁迅《风筝》在线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启迪思想,鲁迅先生的《风筝》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它还启发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认真阅读,开动脑筋,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投影:配照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配鲁迅照片)――学生齐读,复习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节课已完成);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一名学生读,明确学习任务。

  请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解词――12名学生随机点,使每个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读,做好朗读准备,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及时订正,检查预习情况。(朗读前投影风筝图片,希望学生在听读时联想起画面,丰富课文内容。)

  投影要掌握的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题一:文章讲述了一件什麽事,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文章以什麽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理清全文的结构.(回答要点:1什麽人在什麽时间发生什麽事,表达什麽什麽感情或思想;2倒叙及倒叙的结构特点,复习叙述的几种方式)

  思考题二: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我”为什麽不许小弟弟放风筝?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错误,鲁迅与一般人有什麽不同?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愿与大家交流?(这部分问题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学习小组讨论。现在的各种资料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大部分会看参考书,知道问题的基本答案,教师提问主要是借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会由此蔓生出其它的问题---为什麽要写故乡的风筝,“不幸”怎麽理解,弟弟为什麽不记得,“悲哀”“无可把握”如何理解,“肃杀的严冬”指什麽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析解答,需要用到第一课时的知识----时代背景、封建思想。)

  作业:

  (1)阅读《满天的风筝》,比较与《风筝》不同的情感。

  (2)回想一下自己玩过的游戏、玩具,哪个最难忘?或者也曾象鲁迅一样与兄弟姐妹之间发生过冲突争执,有什麽感情体验?明天与大家交流。

  第三课时

  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学生质疑、解难

  2.补充阅读《人性的柔弱是如何消失的——李林荣》(名家评《风筝》——既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小结,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鲁迅《风筝》课文原文

  3.检查、交流昨天的作业。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______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07-10

人教版《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10-15

《风筝》教学设计12-06

《风筝》教学设计07-29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教学设计08-29

风筝教学设计02-23

风筝教学设计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