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1-07 08:43:36 习俗 我要投稿

(通用)实用的习俗的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俗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实用的习俗的作文

习俗的作文 篇1

  云南的春节虽不及北京那么热闹,也不及绍兴那么多样,但却也隆重非凡。从除夕到初七,云南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中。

  云南分为好几个少数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极大的部分。在楚雄途经彝族家庭,一大块碧绿的,用草铺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它如同一块平坦的,柔软的草地一般。抚摸着,一阵舒适随即袭来。据彝族老人介绍说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个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好兆头”。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入席,坐在那块草席上,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那滋味可别提有多幸福。

  年夜饭中有牛肉!羊肉!鱼肉!丰盛的佳肴中透露着彝族人民对春节的喜爱和重视。饭后,彝族的男女老少还得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唱啊!跳啊!还不时端上一些“美味”。突然,妈妈惊叫一声:“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妈妈请教,妈妈这才娓娓道来。原来,这种花生在妈妈小时候盛行。但渐渐也就因为太麻烦,就不再炒了。从那以后,人们渐渐在记忆中对它也就淡褪了颜色。万万没想到,在这儿竟能品尝到儿时的滋味。妈妈激动不已!我也赶紧拿了一颗尝尝,香甜柔软的感觉沁人心脾。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

  在前往德宏州傣族时,我的心一直嘭嘭直跳,因为我对傣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猛然间,一阵嘹亮的歌声将我唤醒。傣族的大门就在这儿敞开了!入内,必须将鞋子脱去,其中还有许多规矩,显然傣族在少数民族中家教堪称严厉。熬到下午2点,才开始吃中饭。咦!这第一道花花绿绿的菜是什么?我一脸疑惑地瞟了瞟正在上菜的.傣族小卜少。小卜少笑着介绍道:“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土锅子'。在我们这里可以算是美食了,也就在新年几天才可以吃到!”这土锅子的外表是用黏土做成的,它是用炭烧的。锅底的绿色是用青菜做成的,傣族人希望把青菜烧成像长条饼干那样,预示着长长久久。青菜上面铺着一些肉类和水果。我尝了几口,甜滋滋的却不带一丝油腻,柔软却不带一丝厌倦,美味萦绕在舌头仿佛不忍离去。饭后,几位傣家少女为我们跳起了喜庆的节日舞蹈《邵多丽》,她们如同一只只飞翔的鸟儿为人们带来了春的气息,精湛的舞艺令人们如痴如醉。直到结束,人们还沉浸于此,无法自拔。

  就这样云南的春节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悄然离去。土锅子、草毯、手工花生、邵多丽仿佛为云南的春节披上了一件独特的衣裳,令人回味无穷!

习俗的作文 篇2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习俗的作文 篇3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等。都知道只要大寒这个节气一到就是奔春节,为什么,因为下一个节气是立春,应该划分在另一个年头,但是立春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年前立春,一种是在年后立春,所以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都这么认为,所以叫大寒迎年。在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买年货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

  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而富贵人家在大寒饮食上的讲究更加细致。因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将来春天万物的升发。

习俗的作文 篇4

  4月26日,我来到了云南瑞丽。到了这里,当让要听听傣族的习俗:

  在傣族,人们都很信仰神佛。傣族女人都想生女孩,因为女生是赚钱货,而男孩则是赔钱货。小孩子在成长中就慢慢的会傣语、汉语和缅甸语,男生长大要出家当和尚,再娶老婆,成了花和尚,然后在家带孩子,不然人家会笑话他,他在村子里也就抬不起头来了。女生长大要种田,但是全部的钱$_$要交给女人。戴眼镜的男人叫“眼镜猫”。女人们喜欢嫁给个子高高的,稍有一点啤酒肚的眼镜猫,因为戴眼镜就感觉很有学问。像这种男人嫁给女人家只要干1年半的苦力活,否则就要干3年的苦力活!男人们喜欢皮肤黑,头发黑,(只要用淘米水放几天,然后和柠檬汁掺在一起就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了)身材细的女人。傣族人也喜欢带银手镯、手链,银皮带,银勺子,银碗,银项链,银梳子。女人一生只有两条银皮带,一个是老乖送的(老乖是老公的.意思,人们希望他们越来越乖,越来越听话),想让你身材变细,还有一个是父亲送的,想让你早生小孩,生完宝宝后,这里的女人身材也保持的很好,傣族的银手链如果发黄说明你寒气太重。你哪里疼、酸的话,只要你用银梳子掺白酒在疼的地方刮一刮,几天就见好了。

习俗的作文 篇5

  七夕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乞巧,是节日的主要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东。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东。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习俗的作文 篇6

  今天是立冬,按老南京习俗来说应该包饺子,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只见妈妈卷起袖子,用自来水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荠菜、肉馅和生姜。她把荠菜用刀猛的切了几下,那一棵棵荠菜随着菜刀的挥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团菜泥,生姜也是如此。就这样,所有食材都差不多准备好了,就剩下饺皮还没有买了。急性子的.妈妈便骑上电瓶车,迅速地去买饺皮;过了十多分钟,气喘吁吁的妈妈拿着饺皮回到了家。

  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大出动!只见妈妈拿出碗倒了点白开水放到桌子上,接着爸爸妈妈便包了起来。爸爸拿起饺子皮,把饺子馅放在中央,再用手指沾了碗里的凉好的白开水围着外围涂了一圈,我估猜是为了让饺子皮能粘合好,最后再把两边对折一下,再在饺子的左边、中间和右边按了三下,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爱动的我也不能闲着,我拿起饺子皮,模仿着爸爸的样子一步一步的做着,但到最后怎么也不像个饺子;我便换了个想法,把它包成一个包子状。就这样,我的作品诞生了。

  开饭了,虽然我的“饺子”很丑,但还是十分的好吃,让我非常开心。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回报而感到自豪。我爱你——立冬饺子。

习俗的作文 篇7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