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3-09-10 07:42:35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6篇(经典)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俗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习俗的作文6篇(经典)

习俗的作文 篇1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风俗。每个家乡的习俗都有各自的讲究和不同。而我们家乡的习俗也颇有讲究,下面让我为你们介绍吧!

  我们是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牧民喜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喜欢挂鼻烟壶,脚穿长皮靴,多住于蒙古包。

  我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我们请客进入蒙古包时,总站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上后,并把哈达托献给客人。当客人接过后,左手捧杯,用右手无名指蘸下向上,先祭天“再蘸朝地下,表示祭地”第三滴向前,祭祖先,随后一饮而尽。

  招待来客的家宴有手把肉和烤全席,我们蒙古族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我们蒙古族熬得奶茶非常纯,奶豆腐做的非常香,嚼口做得非常好吃。只要你来,保准让你满意而归。

  那达慕大会是我们蒙古族的传统节目,一般会在每年的七、八的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盛大集会。其中包括:赛马、摔跤、赛骆驼和射箭;女人们比针织,辫绳子和挤奶比赛。每个人都有强项。其外,大年春节和腊月二十三是蒙古的重要节日。

  我们蒙古族很有讲究吧!如果你来我们这做客,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也会让你充分了解我们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好客。怎么样?我们的家乡习俗颇有讲究吧!欢迎你来我们美丽的家乡,我们会热情接待你的。

习俗的作文 篇2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习俗的作文 篇3

  (一)大年夜的习俗

  下午,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乡下吃饭。在路上,我看见大街上人山人海:有的在买烟花爆竹,有的拎着3-4个大包回家,有的在超市买所需物品,有的则在理发店里理个漂亮的发型过年,还有的……这时候,爸爸给我讲起了除夕夜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也是‘除夕’,指中国及其它文化圈地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赶‘疫疬之鬼’……”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乡下。我刚一进门,就看见桌上摆了四包饺子和两条大鱼。我疑惑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大年夜要吃饺子和鱼呢?”爷爷和蔼可亲、滔滔不绝地对我说:“鱼和饺子在大年夜是少不了的菜。

  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而饺子,则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还没等爷爷的长篇大论讲完,就听见奶奶在催爷爷:“怎么还没开始炒菜啊?”爷爷只好先炒菜了。而我呢,就飞快地找到一个好位子,等“高级厨师”上菜啦!

  (二)有趣的年夜饭

  第一个菜终于上来了,是我最喜欢吃的“大蒜炒肉丝”!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筷子夹了一片,毫不客气地敞开肚皮吃了起来。我过越吃越快,都不分酸甜苦辣就往嘴里塞。过了一会儿,爷爷又上了一道我爱吃的“酸辣土豆丝”,看似辣椒放多了

  可我还是忍不住有筷子夹了一大把塞进嘴里,不一会儿,我就被辣得把满满一杯冷的橙汁喝得一干二净,还不住地伸舌头,像狗一样吐着舌头。不过,狗吐舌头是因为热,而我是因为辣!又过了一会儿,辣倒是解决了,但是肚子又闹意见了。我又疼得龇牙咧嘴,过了好一阵子,终于不疼了。我心里想:以后我再也不敢这样子了!

  (三)看烟花

  刚吃完饭,肚子早已圆圆的了,似乎随时都要爆炸似的。突然,外面响起了一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周围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我急急忙忙跑出去烟花。“哇,真好看啊!”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

  天上的烟花真是让我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个烟花,又错过了那一个烟花,看见了那个烟花,另一个烟花又出现了,让我目不暇接。有的像越王珠宝店里的金戒指,有的仿佛是一把蘑菇伞,有的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有的则犹如是一条条长龙直冲夜空,有的似乎是一颗颗流星降落在大地,还有的……这些烟花太漂亮了,晚上睡觉的那一时刻,还清清楚楚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啊,大年夜真好啊!

习俗的作文 篇4

  1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习俗的作文 篇5

  谷雨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节气,也是4月的第二个节气。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时节。当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谷雨的名字来自古人“雨生百谷”的说法,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节气名字的由来,另一个传说则是与仓颉有关。玉帝为犒赏仓颉造字,特赐金人,仓颉认为这是本份,不配收取,只愿五谷丰登,百姓皆有所食。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黄帝深有所感,于是将那天定为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习俗的作文 篇6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等。都知道只要大寒这个节气一到就是奔春节,为什么,因为下一个节气是立春,应该划分在另一个年头,但是立春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年前立春,一种是在年后立春,所以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都这么认为,所以叫大寒迎年。在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买年货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

  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而富贵人家在大寒饮食上的讲究更加细致。因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将来春天万物的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