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的作文

时间:2022-06-07 08:12:50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我要投稿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风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9篇

民风的作文 篇1

  清明时节人们最重要的民风民俗主要是两种,一为扫墓,二为踏青。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我国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长久历史。 “孔子曾经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斗这两件事。由此可见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所以在写清明的诗中常涌现“寒食”,因两节相近,民间逐步将两节合二而一,清明节承载了原寒食节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饥”构成扫墓祭祖的习俗,始终连续至今。

  然而人们对“清明”的器重更在农事之外,能够从一些古诗词中领会到。

  自20xx年国务院宣布《对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决议》后,清明节和端午、中秋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都被定为法定假日,可见清明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青饼”还有“青饼”称“麻糍”之分。实在“青饼”和“麻糍”原料一样,做法也一样,只是形状有差别。做“青饼”和“麻糍”原料都是经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种叫做“青”的艾草嫩芽、叶在一起捣,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饼为圆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饼因而也叫“艾饼”、“艾青饼”;“麻糍”只是把原料摊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个别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点,还说得从前,而“麻”应该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来“麻糍”名称,想起小时候是青饼麻糍一起喊的,还有同类的青团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饼做成了麻糍样子罢了,是后来把“青饼”两字省略了。“青饼”普通没有馅,也可以有馅,而“麻糍”是没有馅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时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应当属于绿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饼的处所,老是围着一大群孩子、白叟、妇女,热烈而温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画了春雨绵延的清明时令特色,衬托回乡祭扫逝去先祖、亲人的行人纷纷压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怀念亲人的心境,“欲断魂”寥寥三字,扫墓人对故去亲人的哀痛愁绪跃然纸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浇愁,于是呈现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无穷识诗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另一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为不辜负梨花清风,“惜春长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所以人们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时节春景明媚倾城结伴远足踏青,纵情消遣游乐,“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让“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咱们故乡――浙江东部沿海一带,清明节除跟各地一样要扫墓、踏青外,还有一些奇特的风俗。

  清明节这一天,过去家门口也插枝柳条,但不知为什么。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有人说企求吉利,因为柳枝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用它挥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经湮逝的“寒食节”有关,是纪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绝唱《清明》诗中写道:

  清明季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青”谐了“亲”的音,祭祀,扫墓都在思念逝去的亲人,所以“青饼”或“麻糍”,无论是清明祭奠俗称清明羹饭,仍是外出扫墓都是必备的供品。扫墓俗称上坟,扫墓时要为祖坟坟头插上白色长条纸钱让它在风中飘曳,不是烧的一种,而后焚香、扫除、除草,培土,这一天是可以动土的,平时日子“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传下来打扫完了还在坟头撒一些拌了米饭的螺丝,当初想起来,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丰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谐“箩”,意思是箩装米饭,吃用不尽。

民风的作文 篇2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为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喝雄黄酒。端午节又称: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今天的端午节,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粽子的样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比如: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民风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沿海地区--美丽的湛江。每当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广场上都会聚集很多人,他们正在举行的习俗是--请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妈妈回到湛江农村,准备一览这精彩的习俗。

  当天晚上七点多,刚吃过晚饭后,小镇上的广播里便传来了一阵鞭炮声。于是,我们急忙奔到广场上,眼前的一幕让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只见场外站着许多围观的观众;在广场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群穿着统一黄色衣服的人,他们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唢呐,还有的在敲锣,叮叮当当,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乐;再把视线转到广场中央,天啊!广场中间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树刺!每根都有4厘米长,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直径大约有8米长的圆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岂不是会血肉无存?那这个摆设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正当我纳闷之时,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走到广场的正前方,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但我却听不懂,因为他是用湛江那独具特色的语言--雷州话来为我们演讲的这时,他把手一扬,指向广场的另一端。原来是家家户户都派一个代表,抬着鞭炮向广场中央缓缓走去。虽然在城市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在农村,它们可是重头戏。

  “噼里啪啦!”在鞭炮声的迎接下,人们开始唤神了。他们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围在了那一堆刺旁,开始燃放。场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阵阵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整个广场立刻被一阵浓浓的烟雾包围着,到处朦朦胧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们还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阵连着一阵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开始请神了。只见五六个年轻的小伙子抬着神像用力地摇来晃去,尾随后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汉在手舞足蹈,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而场外的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有的老大爷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有的年轻人想用手机把精彩的一刻拍下来,有的奶奶手里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还有一些胆大一点的叔叔,点燃了一些小鞭炮,掷到圆刺里去。

  过了一会儿,只听妈妈喊:“来了!”我的视线立刻转移到了广场中央,只见一位大汉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挥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铜铃,鼻翼张开,嘴巴呼出的仿佛不是气,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好像要把天撼动了;脚用力地踏舞着,仿佛要把地震动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躺在了那个堆满刺的圆堆里,滚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凉气,害怕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个大汉被刺扎到却没有感到疼痛呢?可妈妈却说,他已被神附体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干什么。当那位大汉滚过刺堆后人们便纷纷涌上去,争先恐后地想把那些刺。听说,把刺放在家里,家人就会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里,牲口就会长得肥肥壮壮。

  家乡的习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民风的作文 篇4

  我女儿的婆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树木参天,一眼望去峰峦叠嶂,起伏连绵,青山巍巍披翠,碧水悠悠吐秀。一切生态都是从历史走来的自然,一切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貌。走进那里边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走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

  在那个小山村住下来之后,扑入我的视野的都是无边的苍翠、浓郁,沐浴的都是大自然的碧绿、葱茏,呼吸的都是大自然的清新、明净,吮吸的都是草木的芳香,撞入耳膜的都是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流淌出来的乐曲声。我在神清目爽,心旷神怡中步入了一片清幽、宁静的净土,找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灵魂的栖息之地。

  在那个小山村,令我陶醉不已的不仅是它的山光水色,封闭的纯净的自然风光,而且是那里古朴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乡风,憨厚的民风。那里的道德风尚,人情世故,更令我欣赏不已,赞赏有加,感动不已,感慨不已。不仅是一种钦佩、敬仰,而且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在那里我受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的感染和熏陶,一种纯净的情愫、情怀的陶冶,引起了我的思索,激荡着我的情怀,给了我一个洁白的、明净的心境,一种圣洁的向往和畅想。

  小山村的住户,房舍前后参差不齐,上下错落不一,都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后面是高耸云天的大山,前面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座座木桥飞架,流淌出小桥流水人家。那里的人家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院落,没有垒砌的院墙、紧锁的大门,大都是敞开的,随便进入。家中的用具、粮食等用品,值钱的不值钱的,有用的没用的都放在院子里。自行车、手推车、摩托车都往院子里一扔,连锁都不锁。家家房门不上锁,晚上睡觉也不插门。此种现象我觉得奇怪,便问亲家公:“那些东西都放在院子里,也不锁,不丢吗?”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从来没听说过谁家丢过东西。这里不仅没有小偷,而且也没发生过杀人、防火、抢劫等案件,连打架斗殴的也几乎没有”。他说的的确不假,我在他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的确没有听见过吵架声、怒骂声。寂静的小山村几乎听不到什么噪音。村中邻里之间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谁到谁家借用东西,打个招呼,进屋就拿,好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

  那里真是一个“路不拾遗,夜无闭户”的平安、平静、祥和的小山村。那里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纯朴民风,让我感慨不已,也有些不解,不觉自我发问道:在商品社会,物欲横流,一切都受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纯朴的民风,还有这样热诚的邻里关系,我真是佩服极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不可思议,我女儿的小姑子家开豆腐坊,我去她家串门时问她一板豆腐能赚多少钱,她说不挣钱,只是剩下豆腐渣喂猪。我说:“你不赚钱图个啥?你没算算,你不仅搭上了人工,起早贪黑,而且耗用了水、点、燃料,那不是亏本经营吗?”她说:“我没考虑那些,我想都是一个村住着,乡里乡亲的,赚他们钱我觉得不过意”。怪不得她的豆腐块那么大,而且那么好吃,味道非常鲜美,我顿有所悟。对她的做法,我的心里很矛盾,觉得她可敬,是活雷锋;又觉得她似乎有些傻,该赚的钱不转,有些可惜。不过我还是觉得她很了不起,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民能有如此高尚的情怀真是难能可贵的。我有觉得这和小山村淳朴的民风是分不开的,是祖辈传下来的风气。

民风的作文 篇5

  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本主”所指内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义。白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白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十分丰富。其手工艺品十分精美别致,木质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门、庙字、桥梁、楼阁等处,雕龙刻凤,显示出精美手工艺技术。妇女的挑花、绣花图案变化无穷,有丰富的想像力。

  白族人民历来重视学习文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而且还有书面文学。传统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传说、民歌、童话、民瑶和谚语。特别是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创世说”、“族源说”,都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数百年的相传和不断的艺术加工,使之通俗易懂,语言简炼,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发展变化,以及民族历史的变迁等等。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民歌、民谣、童谣等,也都充满着古朴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处理人际其生产、生活。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民风的作文 篇6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度的“畲乡三月三”又在我们景宁人民广场拉开了序幕,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诗画畲山》。

  这天晚上,广场门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都十分期待这次演出,来的人可谓是“各种各样”。有年迈的老人;有挺着大肚皮的孕妇;有还背着书包的小伙子;还有顽皮可爱的小孩子。

  这里摆小摊的也很多:有卖牛角灯的,为了吸引顾客自己头上也带了一个,样子挺滑稽的;有买气球的,一大团飘在空中,像一朵七彩的云;还有卖火炬灯的,那些彩光在夜晚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美丽。

  我随着妈妈走进人民广场,里面也非常热闹。演出在主持人的话语中开始了。“太阳月亮醒着唔?大山鸟儿醒着唔?”再一束淡蓝色灯光下,畲家后生面对着眼前的世界,充满了惊奇和疑虑;刹那间,凤凰鼓齐鸣,声声震天,舞台上灯光正在舞蹈,幻化出多彩多姿的美丽图画。顿时,台下掀起一阵阵掌声。

  一眨眼,灯全熄了,又是一阵凤凰鼓声,一束绿色八爪灯直射出来,接着两束绿灯从一个灯口冒出,鼓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快,灯也越来越快,让人眼花缭乱。

  鼓不再响了,停留在八爪绿灯上,八爪绿灯开始动了,在天空直射,像一个碧玉做的屏障;接着又竖着很快扫过现场,天空上的绿灯却像流星掠过天空,台下又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去又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观众都十分欢迎。

民风的作文 篇7

  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无疑是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端午节。传说在春秋战国年间,屈原在楚国被楚王否认,因此楚国被攻破了,屈原十分悲痛,投江自杀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去吃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投了粽子。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更多的是吃端午粽,佩香囊,看赛龙舟。

  今年端午正逢周末,我睁开眼一骨碌爬起来就看到餐桌上刚出锅的粽子正冒着热气,粽叶上附和着一层水蒸气,水滴一滴滴地滑下来,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宝珠。洗漱完毕,来到餐桌旁,我剥开箬叶后,里面的糯米反衬着光,亮晶晶的,香气扑鼻,咬上去一口,又咸又粘,十分可口,吃完后嘴里还回荡着肉粽的香气。

  我拿来一个小布袋,又拿来了一些妈妈特意准备的中药粉,小心翼翼地把中药粉用棉片包住、鼓紧,塞进了小布袋中。我把布袋上一个个拉绳挑断,随后抽出,再用彩色的线缝住袋口,最后在香囊上套上铁坏,把绳子卡在铁坏上,套在脖子上,香味也就弥漫在我身旁了。

  早饭过后,我们一家人来到南湖边观看龙舟赛。每条龙舟上都雕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选手们的比赛服鲜艳夺目,有的桃红色的,有的青绿色的,有的花紫色哨声一响,鼓声伴着划桨声开始追逐起来,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朝着终点划去。划龙舟需要每位船员动作有力,节奏一致,不然速度就会慢下来。看!那艘红色的龙舟划暂时领先,船头的鼓声越来越急,在为队员喝彩鼓劲,船员们划起来整齐有序,不慌不忙,眼看终点在望,可不知怎的,突然船头斜了,整条船偏离了方向,被第二名迅速超上,紧跟其后的绿龙舟获得了第一名。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爸爸变戏法般变出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还配有黄酒,据说这也是江南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吃着饭,聊着天,分外温馨、热闹。

民风的作文 篇8

  可能大家对高山族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之前有去那边游玩过一次,所以对那边的民俗有点了解。

  高山族分为阿美、排湾、泰雅、布农、赛复、曹族和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饰各具特色。泰雅、赛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论男女都穿着麻布裁制的无袖胴衣。购农有长有短,长到膝头的叫"鲁靠斯",短到肚脐的叫"拉当"。以白衣为底的盛装上,还在胸背织有精巧的几何图形花纹。市农族和曹族男子多数用兽皮做外背心,胸前挂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装饰又很实用。排湾和阿美人则喜欢在衣服的袖、领、下摆镶上细条的衬色花边,腰部系半源裙,用黑布或鹿角做为头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欢赤足,爱佩戴各种多姿多彩的头饰、耳饰、手镯、脚环和项链等,排湾人的男子头冠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美观。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是)。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民俗还有很多,比如排湾人的婚礼,跑步迎新娘,在这就不一一跟大家说了。

民风的作文 篇9

  每个人的家乡的风俗都不同,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介绍更多有趣的风俗哦!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9篇】相关文章: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10篇05-06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8篇05-05

【精选】民风的作文汇总八篇05-01

【精选】民风的作文4篇06-03

民风的作文(精选14篇)05-30

【精选】民风的作文八篇05-19

民风的作文汇总6篇04-16

民风的作文汇总六篇04-10

民风的作文汇总五篇06-02

民风的作文汇总8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