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14 19:23: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山写给海的信。收到这封信后,海很快地给山写了回信。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海写给山的回信。

  二、初读书信

  1、翻开书,104页,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封信了,现在再来读,我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一定能,大声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晴空万里青春翠绿意气风发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山雾飘起千变万化夜幕降临)读完了?看到这几个词,自己试着读读。你觉得哪些字不容易读准,来,提醒我们。(给“晴、青、挠、临、风、巍”六个字正音。)咱们想的一样,我觉得这几个字也不好读,试试。记住这些字正确的读音,谁再来读,一起读。

  三、读文感悟

  1、这其中有许多形容山的词语。其实,山我们见过不少。你看咱们身边就有——龟山、蛇山、磨山,远点儿还有黄山、庐山、泰山……去过吧!来,说说我们看到的山。

  预设:学生谈到山的绿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青春翠绿”,说:“嗯,青春翠绿的山”;学生谈到山的挺拔、高大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巍然屹立”,说:“挺拔、高大不就是巍然屹立嘛!”

  2、高大、挺拔、翠绿,这是我们眼中的山,海眼中的山是怎样的呢?快速地浏览这封信。来,告诉我们。

  预设:学生就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谈到“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青春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

  3、面对这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的德山,海该怎样向她倾诉呀!自己读!

  预设目的、指导:通过读文把握书信中海对山的赞美、喜爱、仰慕之情。

  你觉得你读出了海对山的什么感情?

  小结:赞美、喜爱、仰慕……还有很多,一个字——情。【板书:情】心中有情,文字传情,读才动情。

  4、我们再来读这封信,大声地读,看看信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海对山的这份浓浓的情意!

  ①学生自由读文,寻找文本中感情体验之处。

  ②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寻找第二段的'切入点。

  5、我们能从哪儿感受到?

  (1)第二自然段精读指导预设:

  ①你来!(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的)咱们有同感。

  书拿起来,都看到第二自然段,你读吧!说说!

  指导:好一个白云朵朵,千变万化!(好一个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英勇的武士!)又何止是这一种情景。晴空万里时(接着读)……风雨交加时……山雾飘起时……夜幕降临时……(师引读生跟读)

  ②瞧,山在海的眼里有着这样丰富的形象,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模样。谁能带着这不同的感受来完整地读这段!

  指导:师引疑:

  -你在读的时候,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翠绿的山,就像同学们前面谈到的长得郁郁葱葱的山,它怎么就青春呢?怎么还像一个人,像一个青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我们该怎么想?谁来谈谈!(n生作答,一生再读这个部分。反复:青春翠绿,生机勃勃啊!读。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啊!读。意气风发的青年,昂着头,挺着胸,向上不断追求,多么令人敬佩啊!带上动作读。)

  -你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山就是巍然屹立的,而风雨交加时,巍然屹立的山怎么就是不屈不挠的勇士?怎么想?(生作答,指名练读。) ③多么生动的画面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再来完整地读这一段。谁来?(全班齐读)

  ④(课件出示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幅又一幅美妙的画面?

  (课件播放过程中,师随课件出现的画面解说: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白云朵朵,千变万化;英勇的武士。)

  ⑤这只是我找到的一些图片,也许这些图片还没有你读到的画面那么丰富,感受那么深。那么,我们回到这段话,请您们都看到大屏幕,咱们再来读这段话。

  (出示文本,将文本中的“你”换成“山”)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生感受到“你”字更容易抒发海对山的喜爱之情)

  是呀,说得对,海在这封信里,就是这样直接地赞美着山,深情地倾诉着!请你读吧!

  抓住这个字,抓住这段话中关键的词语来读出这赞美,这喜爱,这深情。我们一起读。

  ⑥过度: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成了那对山充满浓浓深情地海,读着读着,我们还能这样……

  ⑦(课件出示填空内容)。自己先试试。谁来?

  -一生读填空,众生跟读。

  -让我们都注意到这,分号、分号、分号、句号,如果把这个句号也改成分号,山的模样又何止这些时候啊……

  - (课件加入文本:大雪纷飞时,)看,大雪纷飞时,山又会是什么样儿的呢?(就像一个穿得严严实实的娃娃;像一个可爱的大雪人……)

  -还有什么?

  小结:这就是海眼中的山,也是我们眼中的山。他不仅是郁郁葱葱,他还有着意气风发的面貌;它不仅是巍然屹立,他还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不仅是云雾袅绕,他还有着令人惊喜的魔力;它不仅是高大英勇,他还有着保护我们的力量。【板书:强壮】

  (2)其它段落读议预设:

  这段话是回信中的一段话,表达着海对山的赞美,海对山的浓浓的情谊。(面对个别)是的吗?(面向全体)你读出来了吗?你还能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意来?

  ①重点抓“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师导:朋友,好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呐,这就是(学生补白)。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你,但我十分愿意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果有这样的情谊是多么幸福啊!多让人羡慕啊!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海和山能成为这样的朋友。带着这份深情,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②海就是这样深情地、久久地注视着山,欣赏着自己的朋友。

  ③听了燕子和小河的赞赏,海对山倍加了解,也更加的喜爱了。

  ④它想与山交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呀!

  ⑤这份礼物包含着什么?(是海对山的一片真情)是呀,礼轻情意重,它是多么珍惜这段友情呀!

  6、读全文

  ①(课件播放诵读)这就是海给山的回信。现在让我们来到海边,静静地倾听海的诉说。

  ②这是海深情的回信,前面还有一封同样深情的书信,传递着山对海的赞美与喜爱。(教师深情朗诵第一封信)

  ③来,给我你的回信吧!(全班学生齐读第二封信)

  四、总结:

  山和海相互关注着、欣赏着,用书信表达着自己的情意。让我们祝愿神秘的海永远美丽,强壮的山永远健康!

  板书设计:

  18山和海的书信

  神秘

  山情海

  强壮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四年级下第七组内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课文并没有直接盛赞罗丹的全神贯注,而是抓住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言行举止、神情动态来表现他的全神贯注。于无声处极至渲染罗丹的专注、投入以及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文中对罗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生动传神,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工作时全神贯注、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大雕塑家的形象。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对记叙一个人的写作方法可能有初步的了解但不深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习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懂得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了解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借助自读提示自主学习的方法。

  2、在感情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领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会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引出人物精神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平时很喜欢积累名人名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句名言。(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指名读。

  2、读了这句名言,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这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句名言背后发生的故事中——(板书课题:全神贯注)

  (二)读准字词,了解内容

  1、出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件出示生词: 邀请 挚友 斯帝芬·茨威格

  仪态端庄 端详

  叽里咕噜 吱吱响 痴痴地笑 哎哟 径直

  学生读准读音。指导学生读准外国人的名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的词语。

  3、再读课文,用上“全神贯注”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简介罗丹和斯帝芬·茨威格

  二、引导自学,感知人物精神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导语部分,找到阅读提示里提示我们解决的问题。

  建议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一)课文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以至忘了朋友斯帝芬·茨威格。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全神贯注?

  (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①点拨: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退后——体会到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嘴里叽里咕噜的会说些什么?

  ②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说着该怎样修改,可见他是多么投入。——齐读。

  2、出示(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引导学生抓住“异样、激烈”加以体会,指导朗读。(激动)

  3、出示(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他在干嘛?让你感受到什么?

  4、出示(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喝醉酒是怎样的?“整个世界”指什么?他什么都忘了吗?用上“他忘了 ,忘了 ,也忘了 ,眼里只有,心里只有 。”说话。

  说说自己对这句的理解。

  ②是呀,此时的罗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女像的工作中,其他什么也不顾不管。他处于沉迷状态,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情况?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如痴如醉)

  ③指导朗读这句话。

  罗丹对自己的作品完全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读

  在他面前的哪里是一尊塑像,分明是他深深爱恋着的十分动人的情人——读,读出那份痴迷。

  5、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探究“修改”原因

  1、“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让我们体会到罗丹修改女像花的时间久。那么在修改前的女像是怎样的?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应的'语句。

  2、交流。出示:

  ①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理解“杰作”,领会课文从茨威格的赞叹侧面写出罗丹的作品好。)

  ②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抓住“端详”、“偏了点儿”体会罗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板书:一丝不苟)

  四、说话练习,升华人物精神

  1、在别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完美的杰作,而罗丹却花了那么多时间全身心地进行修改,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才使他创作了那么多不朽之作。播放课件,欣赏罗丹的作品。

  2、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塑像,面对全神贯注的罗丹,你想对他说什么?

  3、是呀!难怪斯帝芬·茨威格对这件事有那么深的感触。(再次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你觉得有哪些事值得你去做?读了课文后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将怎样去做值得做的事?你可以学着茨威格的话,将自己的感触写成你的名言,你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延伸,弘扬人物精神

  同学们,的确,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不是这样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外好好读一读《中外名人故事》,了解名人精神,学习名人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扬他们的精神。

  六,作业

  写一位你最熟悉的人(用上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附板书)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按照买项链和退项链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准备:课件(柔美的音乐)、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真情无价。

  2、教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

  3、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真情?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吗?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认真倾听老师朗诵。要求:画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中无价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2、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橱”是卷舌音。

  字形:“庞”是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书写的大小要能藏得住里面的“龙”,另注意“龙”上的撇和点都不能丢。

  3、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齐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4、指名反馈:文中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5、教师小结:姐姐和妹妹间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妹妹和店主之间则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真情,这更是难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细细体味这种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6、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柔美音乐,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后说,理清文章的条理。

  1、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妹妹买项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姐姐退项链。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照买项链、退项链的过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一定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打动了吧!他们都拥有一颗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心,真是太令人感动和羡慕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想像画面,知道店主为什么会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小女孩,体会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

  2、总结全文,拓展思维,启发学生用真心换真心,用真诚对待真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姐姐退项链的那一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知道店主为什么会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小女孩。

  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项链手帕不胜枚举寂静脸庞小心翼翼得意洋洋满心欢喜连蹦带跳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发生在姐姐、妹妹还有一家商店店主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围绕一条项链展开的.。你能不能用这根项链把这个故事串起来。

  妹妹想送项链给姐姐-妹妹到商店买项链-店主把项链卖给妹妹-姐姐来退项链-店主把项链送给姐姐

  3、师导:作者围绕条项链,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用真情买不到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这无价的真情。

  二、深入探究,体会真情。

  1、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价的真情分别体现在姐姐和妹妹之间、妹妹和店主之间、姐姐和店主之间。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探究。

  3、集体反馈

  4、教师导读:妹妹要送项链给姐姐,是因为――(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妹妹说的话)

  5、教师质疑:可是,店主为什么要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妹妹呢?请大家把店主人说明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6、指名反馈后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店主人了解了妹妹一家的境遇,体会到了妹妹这份真情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水想些什么?

  7、教师小结:是呀,姐妹间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店主,让他看到了人世间不能用金钱买到的真情,所以他以几枚硬币的价格把贵重的项链卖给了妹妹。当姐姐来还项链时,他把项链送给了姐姐。他的行为一样令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真情保护了姐妹俩的这份真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导:同学们,小女孩、姐姐、店主这三个人,你想赞美谁?赞美她什么?

  2、指名反馈:我想赞美,我赞美她。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情故事。

  四、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美丽的瞬间留在了姐妹俩的心里,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感谢姐妹、店主,他们用真情唤起了我们所有人的这份真情。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姐姐退项链”部分。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6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投影显示:

  学生根据投影的表格和课文旁批,读、想、批、说、写,自学自二肾

  教师巡回辅导。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劫夺”“嗥叫”“急不可耐”“故技重演”“心满意足”“群起而攻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马蜂和棕熊的特点。

  3、自主勾画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二、解释字词

  撩:挑弄,引逗。

  节日:这里指熊在夏秋两季可以大饱口福,犹如过节般高兴。

  第1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熊的特点是“爱撩蜂”,吃蜂蜜。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换词法理解“撩”,联系下文理解“节日”。

  蜂蛹:蜜蜂雄性幼虫封盖后到羽化出房前这一变态时期的营养体,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营养食物。

  劫夺:抢劫,掠夺。在学2段时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语。到教学4、5、6段时,再抓住对大棕熊撕蜂巢、抢蜂蜜时传神的动作描写,进一步理解“劫夺”。

  三、了解课文

  第2段主要介绍了马蜂的特点:体态大、毒性大、巢房大、蜂蛹大、攻击性大,而且专门偷吃蜂蜜。

  教学这一段时,可以结合课后题1,让学生带着“马蜂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读书,重点让学生抓住第2句话,感受被马蜂刺到的严重后果。抓住“攻击”和“抗击”,体会马蜂与工蜂战斗的激烈。

  猖狂:狂妄而放肆。

  紧扣第3句中“地上落了一层层的工蜂”,抓住“一层层”,进一步体会马蜂和工蜂之间战斗的激烈,以及马蜂在偷吃蜂蜜过程中的“猖狂”。在读爷爷的话时埋下悬念:熊能收拾如此猖狂的马蜂吗?

  这是一个过渡句。

  嗥叫:野兽吼叫。

  急不可耐:形容非常迫切的样子。

  第5段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熊的特点:在山崖下打转,吃不到蜂蜜时的“心急”,主要通过“急得团团转”“嗥叫”等描写来体现;想出妙招,从山崖往下滚时的“聪明”,主要通过“瞧了又瞧”“稳稳地站定”来体现;撕开蜂巢,吃蜂蜜时的“贪婪”,主要通过“得意”“一下”“撕开”“急不可耐”“大嚼”来体现。

  教学时引导学生勾画这些让人印象深刻,最能表现大棕熊特点的词句,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大棕熊的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对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6段可以分作两个部分:第一是马蜂大战棕熊,棕熊劫夺成功。第二是棕熊故技重演,从山崖上滚下来,礼貌告辞。

  教学第一部分,学生勾画出对马蜂的.描写后,可以紧扣“群起而攻之”这一关键词,从“数以万计”体会“群”的势力的强大,从“叮”“咬”“蜇”体会“攻”的气势的逼人,从“把大棕熊叮成了一团大蜂球”体会“群起而攻之”的疯狂。学习大棕熊吃蜂蜜的情景,可以和第2段中的“劫夺”结合理解。一个“任”字,表现出劫夺时的志在必得,无所顾忌,“护住”又表现出熊的聪明,而“大嚼”“足足”“心满意足”等动作、神态充分表现了大棕熊的贪心。教学时让学生紧抓重点词句品读,既要通过朗读体会到战斗的激烈和棕熊的贪婪,更要在读中悟到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第二个情景时,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故技重演”,联系第5段内容理解,棕熊又用了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山崖上滚了下来。也要提示学生,虽是“故技重演”,可是也有不同,思考:不同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读书,体会到棕熊的收放自如:刚才是“稳稳地站定”,现在是快要冲到小屋前时,它“突然刹住了身体”;刚才是“大声嗥叫”,‘连续转了两三圈”,现在是“似乎很礼貌地向我们大吼一声”,然后“摇摇摆摆地走了”。从熊吃饱以后的表现,又可以体会到它可爱、有趣的特点,于是棕熊的形象就变得丰满了。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把我们的“紧张”和棕熊心满意足后的那种闲情逸致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 默读课文,想想每段的意思。

  2. 交流、点拨。

  3. 试着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 学习第1、2段,初步感知马蜂和棕熊各自的特点。

  (1)自读、勾画能表现马蜂、棕熊特点的句子。

  (2)交流、引导:重点抓“劫夺”体会熊的贪,抓“三针刺”体会马蜂的毒性大,攻击性强。

  2. 学习第3段,着重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1)默读思考:在马蜂与工蜂的战斗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马蜂的“攻击性强”?

  (2)交流。

  3. 学习第4、5、6段,勾画描写生动的词句,着重体会马蜂“群起而攻之”的强劲和棕熊“劫夺”过程中的聪明、贪婪、可爱。

  (1)勾出描写生动的词句,自读体会。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重点围绕“劫夺”,从上山崖时的聪明、吃蜂蜜时的贪婪、下山崖时的可爱三个方面了解熊的特点;围绕“群起而攻之”,体会马蜂攻击性强的特点。

  (3)师引读5、6段。

  三、总结全文,悟得方法

  1.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马蜂与熊的特点写得生动、传神?

  2. 交流、总结:抓住极具特点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四、课外作业,加强练习

  1. 布置小练笔。

  2. 反馈修改。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预习提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展示交流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检测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chāo zī shì mó fǎng làn yú chōng shǜ

  ( ) ( ) ( ) ( )

  二、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第二节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2. 出示预习提纲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

  1.熟读这两则寓言。

  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3.汇报表演。

  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六、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1.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2..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姿势不好看 机械模仿 爬着回去

  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2、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3、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4、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5、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二、检查朗读情况,反馈自读效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3、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4、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5、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6、(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课文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学生交流发现(要点:a、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b、 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3、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3、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a、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b、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2、交流读后的体会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3、(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a、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b、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c、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4、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 衣着整洁 知识渊博 完美无缺……

  5、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6、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7、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8、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9、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文内涵

  1、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四、分角色朗读

  1、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2、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衣衫不整\精神憔悴 小姑娘的教诲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 整洁 有精神

  (伟大,不拘小节)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全班展示交流。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教学目标:《语言的魅力》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绅士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图片:1、不要踩草坪!2、浪费水罚款!)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五、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

  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

  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热、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描写山的诗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课件,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老师想问问同学们爬山给你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谈谈你的父亲说过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们来了解一对父子,听听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对话。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字词。

  1、圈画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按预习笔记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画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齐读

  (2)说说“我们”爬山与别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斯、凝、煮、燃、慧”。

  三、检测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2.流利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继续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在课文中找到父亲第二字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思考。

  (2)学生带问题思考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你能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吗?

  2、理解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1)齐读本段课文。

  (2)小组讨论

  A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B说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

  (3)把父亲三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齐读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说说学到了怎么样的智慧,并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检测反馈

  1、巩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2、拓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听一听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然后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板书设计

  爬山

  不重要爬到山顶

  重要是否尽了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

  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兜、俊”5个生字,会写“掺、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8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种子实物。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识记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虔诚”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很感动,心里充满了温暖?

  3.查阅有关洋槐树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一)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

  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二)学生自读“单元导读”,交流体会。

  (三)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审题导入,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种子》。(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互动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汇报:一是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如: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二是我的喜爱之情。如:“

  我心里一动”“充满温暖”“小心翼翼”等词句。②注意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词。

  1.出示词语“荚皮、角柄、毕竟、素雅、羞涩、惭愧、凝望、小心翼翼、落落大方、虔诚、温暖、俊秀、害羞”,检查认读情

  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如“掺、惭”等。

  2.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生词的意思。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五、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

  3.在没读懂的地方做标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温暖?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二)边读边画出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以及我被感动的句子。

  (三)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1.令“我”感动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小女孩的认真使我感动。

  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与大家交来的种子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不由心里一动”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态?(虽然别人的树种很多,但籽粒里搀杂着荚皮和角柄,而小女孩就那么一点,但是“有如饱满的黑豆,每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由此看出小女孩拣树种是非常认真的,这种感动是对小女孩美好心灵的赞赏。)

  (2)小女孩的虔诚使我感动。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

  这是作者在猜想小女孩是怎么捡树种的,那么你也能猜想一下吗?望着她那俊秀的脸颊、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作者为什么由小女孩联想到洋槐树在成长?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衬托出小女孩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尽心尽力,赞扬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质。②小女孩的认真、踏实、虔诚,正是我希望的品质,作者仿佛看到“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2.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她是个纯朴羞涩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着羞涩。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里。

  ①她为什么带着羞涩?此时她可能想什么?②她“冲我抿嘴一笑”此时又在想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这样的心理读出来?

  (2)“不,可是没有他们那么多。”她的脸刷地红了,撩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①“刷”一词,写出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变化?②她惭愧的是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的心理读出来?

  (3)“就这么一点儿。”她摇晃一下小葫芦,抬起头来。我们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着点点头。她害羞地一笑,轻轻地掠一下额前乌黑的短发,拿着小葫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①“摇晃”和“掠一下”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②假如你看到当时的情景会怎么想?③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的心态。

  ●她是个谨慎认真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嘴,小心翼翼地往外抖。

  一颗,两颗,三颗……

  ①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掏出”、“展平”、“凝望”、“抖”。②重点理解“凝望”,“小心翼翼”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③指导朗读。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的特点细致描写了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认真、诚实、纯朴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中有两处用了“小心翼翼”,前后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认真踏实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吗?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值得借鉴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特点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片断。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实录

  (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伟人因偶尔的愚钝而带来的这份幽默,体会女儿的天真、聪明、顽皮。

  2.会写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5个,可针对字的特点分类记忆。如“坦”“镜”“掉”“诉”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递”可联系以前学过的“弟”字进行记忆;“诉”字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确,写时不要把最后一笔“点”丢掉。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基础是很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情感。课文中有两处人物的语言,读好要以揣摩好人物的心理为前提。读爱因斯坦的话,要抓住“谢谢”这个词,加以引导,同时要读出十分感激的'语气;读女儿的话,要活泼、轻松,以表现出女儿的调皮。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开放。同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补充文中空白点,把短文读长,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过程,易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会同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效果也会淋漓尽致地得以彰显。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是对本课生字的复习、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

  些词语读熟,然后再练习书写,还可加强合作学习,同桌互考,以加深印象。

  (2)“试着搜集小幽默或画幅幽默画”。这个练习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搜集、整理,教师可为其提供各种方法,并积极搭建平台。第二步交流展示,并进行评议。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幽默故事或幽默画。

  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似乎不够充实,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学。如何把短文讲长便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体会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填充文字中的空白。例如,爱因斯坦的眼镜弄掉了,他会想些什么?当向小姑娘致谢时,他又会怎么想?听了爸爸的话,女儿会有怎样的表现?车上的其他乘客会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地想象当时的情形,也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相关资料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5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 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 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是从( )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