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4 20:19: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晾、最、爸、鞋、彼、此、怪、汗” 。

  2、学习部首:父字头;理解“彼此、好奇”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小节。

  4、能正确描写“爸、晾、彼、此、怪”5个生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

  6、运用动词,发挥想象,说说“风”的其他特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比一比,再组词。

  开双轨火车:同桌一人完成一个组词。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语,读通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认识和了解调皮的风吧。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节。

  自由读课文第一节,完成说话练习。

  (蜻蜓)、(蝴蝶)和(白云)看到(洗好的衣服)就走了。

  填后再读句子。

  2、学习第二节。

  (1)师:他们都走了,可风却来了,他对妈妈洗的衣服可好奇了!读读第二小节。

  (2)指导朗读,读出风的好奇。

  a、“悄悄”,“怪模样”,“喘不过气”加重语气

  b、理解“彼此”的意思:那个和这个,双方。文中指穿着爸爸的西装和裤子的风,穿着妈妈的上衣和裙子的风以及穿着弟弟的校服和鞋子的风。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节内容想象:风是个怎样的怪模样?

  预设答案:风就是穿着西装和裤子的样子;穿着上衣和裙子的样子;穿着校服和鞋子的样子。

  3、学习第三节。

  (1)师:风不仅有好奇心,还是个调皮的孩子呢!读读第三节,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风”的调皮? 它还会做些什么调皮的事?

  (2)自由读,圈出表现风调皮的动词。

  (3)交流讨论。

  师板书:拿 擦 扔 滚

  (4)指导朗读。

  本来毫无生气的画面,由于风的到来,一下子欢快起来了,小作者是多么的乐在其中啊!

  (5)指名读,小组赛读,表演读。

  在读中再次体会风的调皮。

  三、布置作业,适时拓展。

  1、布置作业。

  2、拓展练习。

  模仿课文的第3节,说说风还会做什么调皮的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生字词语的情况,通读课文。

  4、课文讲了小松鼠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以下生字词(带拼音的):

  聪明 活泼 忽然 眨眼睛 如果 总有 以后 主意

  2、指名读。

  3、学生认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4、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看小松鼠在森林里干什么呀?

  如果你是它,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看着绿油油的松树,吃着香甜的松果,你想说些什么?

  指导读句子: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五、指导写字“以、后、更”

  六、布置作业

  自由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2、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2、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小松鼠边玩边吃,忽然,小松鼠眨眼睛,想起来了!

  引读: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学生自由读句子。)

  讨论:

  读了这句话,大家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出担心、惊讶的语气。

  大家想一想,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到处是光秃秃的,小松鼠吃什么呢?住到哪儿去呢?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你看它在做什么?

  如果是你还会怎么做?

  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到了春天,小鼠种下的松果怎么样了?

  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讨论:小松鼠在这松树林里过得怎样?

  五、写字指导“主、意、总”

  六、扩展活动

  想象小松鼠和其他的小动物们在松树林里生活得怎样?

  每位同学动手画一幅未来的森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我长大了一岁》教案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我长大了一岁》。

  2.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会用词义区分生字,用偏旁帮助记忆生字。培养学生组词和说话能力。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其理解成长的含义,并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比较、区分“妹,抹”两个字。

  策略方法:

  创设生日聚会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学习生字。运用多样的游戏和练习巩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丁丁的生日,过了今天,他又长大了一岁,你想知道都有谁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了吗?

  (边说边画一个生日蛋糕)

  二、新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先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中都提到了谁?(在老师范读的时候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认真听。然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围绕蛋糕贴小鸟、小弟、小妹、爸爸、妈妈的图片)今天还有一些生字朋友来参加生日聚会,你认识他们吗?

  (二)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用手指着读一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一学。

  (小组同学之间互教)

  2.学习反馈。

  谁来告诉大家,哪些字你不会,小组学的时候学会了?你是怎样学的?还有哪些字你们小组的同学都不认识,让大家来帮帮你?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这个生字的卡片。带领全班齐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灵活穿插下列内容:

  ·你能用“岁、乱、孩”这几个字组词吗?

  ·能用“欺负、眼泪”说一句话吗?

  ·谁能说一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捉、再、弟、都”几个字。

  ·“妹、抹”这两个字很象,你能找出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吗?

  3.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情况。

  ·既然大家都认识了这些字,先和你同位相互考一考。

  (同位间用生字卡片相互提问,一个人拿生字卡片,另一个人读,如果遇到还不认识的字相互再学一学。也可以一个人挡着生字的一边另一个人猜字。)

  ·你能用你手里的生字卡片把他补充完整吗?

  (课文第二段中包含本课9个生字,把生字部分空出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补充完整。然后把用生字补充完整的一段话在全班展示。)

  生字朋友我们认识了,下面也请同学们参加丁丁的生日聚会。

  (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1.用手指着自己读课文,想一想在聚会上丁丁对他的好朋友还有爸爸妈妈们说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2.请你再仔细的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和你小组的同学一起读一读,比比看谁读的最好。(分小组用不同形式读。)

  4.丁丁说:“我长大了一岁,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哪些大孩子做的事丁丁都要学会?

  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三、拓展练习:

  今年在你自己的生日聚会上,你也长大了一岁。你会怎样对你的朋友们说呢?你能像课文中那样说一说,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吗?(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续编儿歌。)

  四、实践作业:

  按照课文中那样,回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我长大了会做什么了,不用爸爸妈妈再帮忙了。

  (如: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不用你们送我上学了。)然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并请爸爸妈妈监督反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全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七:板书设计:

  春雨 雷公公 小草 笋芽儿 撒娇 扭动 钻 我不怕 我要赶快长大 自豪 竹妈妈 摇头 吹坏 穿 唠叨

  八。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不同人物的说话,为学生以后的朗读铺路搭桥。

  3、板书方式在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出了笋芽儿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春雨姑姑、雷公公、竹妈妈、太阳公公的帮助下,由“沉睡地下”至“一个劲儿往上钻”最后长成竹子的过程,通过体会笋芽儿身体不断生长,思想也不断成长,领悟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4、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举一反三的“范例引路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笋芽儿_课堂实录_教学设计_教案_教学反思_案例,3-笋芽儿,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六、课堂小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

  (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

  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

  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规范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昆虫的迷恋。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法布尔热爱大自然,迷恋昆虫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课件。

  学生:了解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你们的衣服口袋曾经装满过什么东西?

  2 19世纪,法国有个小男孩和你们一样大,他的衣服口袋常常装满了昆虫。后来,这个小男孩渐渐长大,他对昆虫的喜爱却一点没有减少,凭着对昆虫的迷恋,他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著作《昆虫记》。他就是法布尔。

  3?你们想了解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吗?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请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勾画生字,同桌互读。

  2这些汉字娃娃,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先抽读,再齐读。)

  三、合作学文

  1孩子们,课文就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请大家自读课文,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写的什么事。(学生回答后,老师要小结:课文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是写法布尔捉纺织娘,一个故事是写法布尔捉小甲虫。)

  2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了法布尔对小虫子感兴趣。下面我们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3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4课文用两个小故事详细地描述了法布尔对小虫子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故事读一读,把你读懂了的地方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小伙伴们讨论讨论。

  5学生开始自读自学自悟。

  6同学都讨论得很热烈嘛!哪些同学选择了法布尔捉纺织娘的故事?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请刚才学了第2自然段的同学,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以下是重点解决的知识点

  (1)出示句子:“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法布尔在花园里等了三天,抓到这只虫子,多么兴奋呀!来,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情绪读这句话。)

  (2)出示蟋蟀图片。这是一只触角细长、全身翠绿的虫子,真漂亮!它还会唱歌呢!来,让我们听听!播放蟋蟀的叫声。好听吗?如果你是法布尔,我是妈妈,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对我说?(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7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小虫子的兴趣怎样?(小结:法布尔对小虫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8法布尔对纺织娘这样的小虫子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对其他的小昆虫有兴趣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能把相关的语句读给我们听听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抽读第3、4自然段。)刚才有的同学已经学了这两个自然段,请你们说说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以下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知识点

  (1)出示插图,图文结合理解词语: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

  (2)读法布尔捉小甲虫的句子,借助动作理解词语“小心翼翼”。

  (3)读爸爸说的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怒气冲冲”。分角色读爸爸说的话,体会爸爸的严厉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4)读法布尔丢小甲虫时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恋恋不舍”。你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物“恋恋不舍”过?你能回忆当时的心情吗?

  (5)读法布尔对小甲虫说的话,展开想象,琢磨法布尔内心的不舍和无奈。读好法布尔说的话。

  9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小虫子的感情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小结:法布尔对小虫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

  10这两个小故事真是太精彩了,你们想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吗?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就会知道。(板书:昆虫学家)

  说话练习:因为,所以法布尔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四、延伸

  法布尔正是凭着对昆虫的强烈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最后成为了昆虫学家。今天,你学习了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那么你们对什么有兴趣呢?今后,你会怎么做呢?

  五、指导书写

  1看一看,观察生字的字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提醒同学吗?

  2记一记,自己在桌上写写画画,记住生字的字形。

  3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描红。

  4比一比,评一评,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再找出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字和喜欢的字练习。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昆虫学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趣味语文小学教案08-25

小学语文《家》教案06-19

小学语文《天窗》教案06-20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6-20

小学语文《春潮》教案06-23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