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7 13:46: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合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

  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③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师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②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①指明读阅读提示。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③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识字1》是有关秋天的三组词语。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对秋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知道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但本课的词语对学生来说,有些比较陌生,也较难理解。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词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在课外,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记下来,帮助他们独立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能通过抽象的文字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去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秋天的美好,养成收集词语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培养收集词语的兴趣。

  4、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便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景色美如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欣赏吗?(播放课件)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出示词语,初读课文:

  师:欣赏完了秋景,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秋天真美啊!)

  师:是呀,秋天不但景美,而且连描写秋天的词语也很美,你们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要求把每个词语读正确。注意:不认识的字,文中不再出现拼音了,生字宝宝的音在下面的树叶上呢!可要把它念准!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3、学生模仿练读,教师正音。

  三、自主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宜人、叠翠、凉爽、雄壮、华丽、层林尽染、五谷丰登。

  2、指名带读、齐读词语。

  3、合作学习、自学生字:

  师: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特别难记?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大家很快地记住这些生字吗?(小组讨论合作)

  4、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方法。

  重点交流:叠翠爽染登

  (2)去掉拼音,分组赛读。

  (3)巩固识字: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再指名读。

  尽力尽情爽快凉爽直爽

  翠绿翠竹壮丽壮观雄壮

  华灯华丽谷子稻谷山谷

  登山登高层叠楼层表层

  四、导读课文,引导感悟

  1、出示课文,认读词组:

  师:这些调皮的生字又跑回课文里了,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2、出示与课文相应的图,说说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词分别送给它们最合适,为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指名读,并进行鼓励性指导:

  如:你听,他这个“大雁南飞”读得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薄纱似的白云,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来学学他的语气,做做动作。

  我们来到一望无际的田边,田野里一片金黄。麦穗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再到果园里瞧瞧,呵!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儿,又大又红的苹果,吸一口气,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谁能再来读读“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4、再读全文:小朋友,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咱们班小朋友也收获不小,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美美地读一读吧!

  5、小结:秋天还有更多更美的风采、词语等待小朋友们去描绘,去收集呢!

  五、书写生字

  1、观看“尽——层谷——金”的田字格结构。

  2、教师范写

  3、学生自己临摹书写生字并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课文

  2、会写6个生字。

  3、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读。

  二、熟读成诵

  1、会读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遍课文,会背课文的小朋友可以潇洒地背一遍课文。

  2、赛读、赛背。

  3、互相抽测背。一生背一句,被抽测的小朋友接下去背。

  三、课外拓展:

  1、展示收集的秋景图与词语:

  师:秋天景色宜人,令人陶醉。小朋友,你们还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秋景和收集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赶快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个别指名)

  2、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看法。

  四、写字指导

  1、老师范写剩余的6个生字。

  2、可以试着写一写。互相交流。

  五、完成课堂作业

  六、资料袋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枫林如火丹桂飘香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童话,讲述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进步的过程。题目《每次都有进步》,既是妈妈对小燕子的肯定,又是小燕子自身成长过程的体现。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从读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并通过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燕子3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每次都有进步的故事,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燕子的成长过程,学习小燕子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导入新?

  1.说说自己知道的几种蔬菜,并说己爱吃的一种蔬菜的样子。

  2.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卡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检测读文情况。

  (本环节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大体感悟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三、深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小燕子观察了几次冬瓜和茄子?每次都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哪些不同之处?

  (2)小燕子的进步表现在哪儿?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

  4.指导朗读小燕子的话。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小燕子观察了3次:第1次发现了形状不同,第2次发现颜色不同,第3次发现了细节上的不同——有细毛和小刺儿。

  5.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

  :同学们说得真好呀!因为小燕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仔细,做事一次比一次认真,所以妈妈说它每次都有进步。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也能像小燕子一样,认真细致,每次都有进步。

  6.分角色朗读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

  (这一设计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检查识字

  抽学生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五、拓展延伸

  1.仔细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21课《齐白石画虾》。

  2.读完这个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每次都有进步

  菜园里冬瓜—大—青—有细毛

  茄子—小—紫—有小刺儿认真细致地观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休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

  4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一、谈话式引入

  你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跳绳、踢毽、跳远、跳高、投掷、赛跑……)

  其中赛跑我们班谁最快?(请这位同学起立)

  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么?(不行!)

  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和时间赛跑》。

  板书课题:3 和时间赛跑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生字词。

  提示:查找工具书、跟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 检查自学

  1、 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3 学生自由选择文段参加班内的朗读,教师检查朗读情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 请用最明白的语言说说:你都读懂了文中什么内容?不懂的还有那些?

  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1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太宝贵了;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时间太无情了,流去不流回……

  2哪些地方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3提出你最难理解的地方。

  4、根据学生的回答及质疑问难,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几个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帮助理解

  (3)“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讨论、交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从父亲的话理解这句话

  1 默读父亲的话。

  2 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交流理解父亲的话。(引导理解: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人死了,就不能复生。这就是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段,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讨论、交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从我的生活体验理解这句话。

  1读“我”的生活体验。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看法: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3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4 同学互相推荐鼓励,有感情地朗读“我”的生活体验。

  五、 小结

  1、让学生说学习后的收获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六、 布置作业。

  1、 书写生字词。

  2、当一名小记者,采访周围的人,请他们谈谈对时间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想。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一 理解标题导入

  齐读标题,对这一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理解:由这一标题你会想到什么? 赛跑 其目的是为了什么? 超过别人,获取胜利 那么本标题可以如何理解? 超越时间 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超越时间呢?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与时间赛跑的?结果谁赢了?)

  二、 学习第八自然段。

  1 小组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 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 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 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5、 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 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 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做上标记。

  3、 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 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2) 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平时生活中,你或者你知道的人有过这种经历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名人的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4、 投影出示填空题。

  (1)在战斗中和时间赛跑, ;在工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 ;在比赛中和时间赛跑, ;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 ,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 。

  (2) 你身边的人,是参加什么工作的?对于他们来说,珍惜时间意味着什么吗?

  采访几位同学,请他们来谈一谈

  5、 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

  四、 谈体会、拓展思维

  2 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过渡:

  作者在后来的二十年里,因此受益无穷。有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容易被人放弃而又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你们知道对于我们,包括我们周围的人特别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都意味着什么吗?

  9、 采访几位同学,请他们来谈一谈

  10、 我想此时此刻,在座的老师们一定也是感慨颇多,想不想知道老师们是怎样的想法?随即采访两位老师。

  11、可是你们知道吗?人们往往忽略时间的悄然流逝而留下不尽的悔恨。(老师用流沙河的《揽镜》表达自己的感受。)

  12、我送给了你们这份礼物,想一想你们送给老师什么?

  学生送给老师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诗词。

  1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如果你有什么要告诫和勉励自己,你会说——

  会有那么一天,你真的为人父母,如果有什么要告诫和勉励自己的孩子,你会说——

  (全体起立,面向台下)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用一句话和台下的老师们共勉,你还会说——

  14、下课。

  板书设计:

  和时间赛跑

  不懂——消极等待——积极地赛跑

  受益无穷

语文教案 篇5

  板书(一)永远的雪国、古都和伊豆。

  老师:在我的记忆中对日本有两个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残暴和委琐,日本的女人的精致优雅和隐忍。后来母亲告诉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写的,他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东方作家,我仅仅记住了这一点。那时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纯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别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华美的和服飘扬的樱花悱恻的音乐给了我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美感;后来看了据说是好比我们的《红楼梦》的《源氏物语》知道了一个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来了解到另外一本书《枕草子》也是一个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写的。川端康成对这两本书是这样说的:少年时代,我对《源氏物语》《枕草子》虽然不了解,但是顺手捡起来就要读,可是我把《源氏物语》放下,去读《枕草子》的时候,顿觉栩栩如生赏心悦目,《枕草子》优雅艳美光灿明快而生动,它潜流着一股美感,给人新鲜而敏锐的感觉,让我的联想也驰骋起来。所以作为日本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义色彩,意境新颖。

  老师问: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

  学生: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

  老师:好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板书(二)花的感悟

  老师:即使是一束花的开放也在他的笔下焕发了瞬间的美感,启动了他对文学的思考。

  老师问:关于花的感悟在同学们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写花而是一种感悟。

  学生:感时花溅泪

  老师:很好!还有没有?初中课本中一个叫宗璞的作家写的?

  学生:紫藤萝瀑布给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应该对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感悟。

  板书(三)花未眠的启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恋,她留恋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这种对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谓的日本之美。”

  老师问:那么川端康成怎样注意到了生活中这样一朵花呢?

  学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老师: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所以他大吃一惊!他为什么惊讶?

  学生:发现花未眠。

  学生: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老师:惊讶的本质应该是发现了美。哀伤在日语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老师问:感悟到一种美会让我们惊讶激动甚至泪流满面。那么川端康成这时候在告诉他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老师问:是啊,川端康成面对美的发现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你们看下面一段,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是否也这样面对美的发现?

  学生:(都用的课文原句回答)

  老师:可否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我示范一例:发现美的真谛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自然美无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发现美就是成功。

  老师:很好,化用了庄子的名言,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

  老师问:那对米开朗琪罗的话你们怎么理解?

  学生无人回应

  老师:凡高的作品为什么死后才价值连城,死后他的作品被人发现了美,所以凡高因为作品而活下来了。因此米开朗琪罗的话告诉我们发现美还要怎样?

  学生:不断的追求发现美,也许生命结束,但是美的东西留存下来了。

  老师:美的东西要被发现,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所以发现花未眠的美是一种难得是一种偶然是一种机缘。美不容易发现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艺术家对美的拷问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老师:美在哪里?当我伸出双手时,掬到的却是一片冰凉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樱花啊!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时所感到的“樱花”的美。

  但是我无法找到真正触摸樱花的感觉,它离我太遥远。我更爱梅花,因为我可以亲自买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赏墙上它的疏影品味满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老师问:谈谈你在生活中曾经邂逅的美?

  学生:我有一段时间怕戴眼镜,后来迫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戴了,戴上眼镜后,感觉眼睛突然一亮,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师:很好的感觉,以前朦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种美的发现。真是年轻真好。那天我看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不戴眼镜的美感,下来给你介绍,她的心态是看世间越朦胧越有美感,刚好和你获得的美感相反。

  学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认为开着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专门去看了,我感觉也是。

  老师:开着的水?哦,这个同学说的是专门去欣赏了沸腾的水给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这也是一种受启发后对美的主动亲近。

  老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戴望舒多么想在小巷逢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就像断桥上一站你不一定就能等到白蛇娘子和许仙那样的美丽爱情。好,川端康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美的发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邂逅所得的美,那么是亲近所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是一种心灵的主观感受。

  学生:是要去感受,接触美。

  学生:是主动的欣赏美。

  老师:很好。如此这样我们才可能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积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过对生活现象花未眠谈到美的发现美的获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艺术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他就是说有时候他觉得插上的花没有画中的花美。

  老师:大家对他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觉得他说的是自然的美我们忽视了欣赏画中的花。

  老师:那你能否告诉我,你看过的画有没有让你产生瞬间美感的?

  学生:有,其实也很多。

  老师:是否感觉画中的东西很真实的被画出来?

  学生:是。

  老师:是的,比如我们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黄色刺激着我们,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黄,热烈开着的黄,和我们看到的长在花园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学生:我认为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是喜欢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老师:对,我纠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学的发言。其实插花也是艺术了,日本有两种值得一提的艺术。

  学生:插花和茶道。

  老师:对,插花经过艺人对花枝的选择,对花盆花瓶的选择,用造型表达生活所需要的一种情绪,达到插花艺术的美。因此下文作者自然提到一些艺术家带给他的美的感受。无论是画家画的手还是表现的肌肤都让他感觉到了自然和艺术的统一的美,简单说就是不知道看到的是真的手还是画中的手,是他自己养的小狗在草地上跑还是画家笔下的狗了。写实是什么?

  学生: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统一。

  老师:好,所以作者欣赏晚霞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长次郎制造的名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画

  老师:三者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黄昏的真实体现。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话:显得更美了。都获得了美感。确实,在我们周围也可以获得这样的美感。

  成都盖碗茶的美。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个茶盖,上面环绕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可以清心也。

  老师:还可以怎么读?

  学生:清心也可以。

  学生:心也可以清。

  老师:对,这是个回环句。有五种读法。

  学生齐读很兴奋的样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师:一个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这样被你发现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着读着你的心也觉得美起来。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的膜拜对艺术美的.追求,对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的思考。下来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一一“小蚂蚁过河”进行词语接龙,在游戏中巩固旧词语,积累词语。能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从而进一步明确“真、吃、冷,常常”的正确书写和用法。通过读标识牌,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识字的兴趣。

  2能读懂短文《鲁班和撸板》,并按课文后的提示说说鲁班受到什么东西的启发,发明了什么。

  3通过描和写掌握“楚、奖、袋、怒“的书写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游戏一一“小蚂蚁过河”进行词语接龙,在游戏中巩固旧词语,积累词语。能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从而进一步明确“真、吃、冷,常常”的正确书写和用法。通过读标识牌,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识字的兴趣。

  2能读懂短文《鲁班和撸板》,并按课文后的提示说说鲁班受到什么东西的启发,发明了什么。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师:经过努力小朋友已经学会了不少语文本领,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语文快乐宫“里去游戏一番了,大家一定很高兴吧,现在就跟我来吧。

  二、游戏:送小蚂蚁回家。

  看懂题意,请学生说说做题的要领。

  (可以才用分组比赛的防吧,看哪个小组接的多。)

  要求:后一个词语以前一个词语的末尾的字为开头,不能谐音。

  三 、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分得清。

  1出示题目,学生拼读,并且让学生找找规律。

  2交流,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

  四、 鲜花朵朵,看谁组的词语多。

  1出示题目,看懂题意。

  2分组比赛。

  五、 读短文,学当讲解员。

  1 读通、读懂题意。

  2 自由读读短文。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鲁班还发明了什么,最好能说出过程。

  4 出示短文后的两个问题,并用填空的形式以明确回答的句型。

  鲁班看见_____________,他找来____________,做成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

  5小组讨论,在班中进行交流。

  六、 识字活动。

  认识标识牌上的字,说说自己还到哪里认过字,评出“识字小能手”,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识字的积极性。

  七、 描一描,写一写。

  1 观察四个字的相同点——“楚、袋”:上下基本相等;“奖、怒”,上宽下窄。

  2 教师范写。

  3 学生写。

  八、教学效果反馈

  学生对词语接龙很有兴趣,一连接了好几条龙;“看谁组的词语多”学生词汇量有限都组不全,但人多力量大,全班一起想,组了很多;介绍鲁班发明的物品,我给学生句型:鲁班看见------------,心想:-------------,于是-------------,发明了---------。学生照句式说还是说不清楚,缺乏逻辑。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合体字的构成部件;练习写字;认识多音字并能口头组词;

  2、练习补充句子;

  3、读读《锄禾》这首古诗的含义;

  4、阅读练习,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通过家校联系,具体落实劳动的细则;

  5、复习巩固前几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做好自我评价。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小母鸡种稻子》这课的头饰、《劳动公约》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写字。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出示“他”和“她”字,比较字形,练习书空。

  3、 观察“他”和“她”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 学生练习写“他”和“她”字。

  二、 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米”和“立”,读一读,想想它们和起来组成什么字?

  3、抽学生口头组词。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其他几组。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 读多音字,组成词语。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出示“种”字,想想读什么音?分别用两个读音组词。

  3、 再学习“着”,读读不同的音,再用不同的音组词。

  4、 做在书上,学生互相订正。

  四、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 照样子,说一说。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读例句,说说谁在干什么?

  3、 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 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二、 读一读。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老师范读短文,学生认真听。

  3、 学生自己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 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 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 复习课文《小母鸡种稻子》,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四、 分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爱劳动的?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第三课时

  一、 跟着老师读一读,唱一唱。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儿歌,想想儿歌有几个小节,讲的是什么?

  3、学生自己读读短文,读准字音。

  4、 全班齐读儿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 老师小结。

  二、 和爸爸、妈妈订一个《家庭劳动公约》。

  1、 出示丁丁家的《劳动公约》;

  2、 你准备订一个什么样的公约?(小组讨论)

  3、 老师小结。

  三、 丁丁送给你的金钥匙:写字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要先把这个字每笔都看清楚,再完整地写出来。

  四、 复习第13、14、15单元的字,背背课文。如果你已经全部会了,就奖励自己几个大蘑菇。

  五、 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秋游》教案06-22

语文《莺》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