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31 16:42:5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女娲补天的目的是从苦难中解救人类,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使学生们感受到:立下志向,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她看到自己的儿女遭到巨大的苦难,十分心痛,立志要修补好残破的天空。经过好她勇敢顽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把天补好的志向,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渴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理想,反映了人类在与严酷环境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教学这篇课文时可由学生准备,讲述有关女娲的故事 。

  这篇课文许多同学都知道对于生字的教学是个重点,可以采用分段独立识字、读书,说一说每段大意。分段学习生字。学生之间互相查读书和识字的情况。

  对于课后题的教学,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对照第二段读书,读好“她心痛极了,发誓要……”后一问对照第三、四段读书。女娲是怎么做的“,不能只说明方法,应想想女娲所承担的使命多么艰巨,体会她遭受的磨难。同时复习这两段的字词。

  拓展练习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读一读。

  喷( )而出 日月( )辰 腰酸背( )自告奋( )

  环( )四周 若有( )思 昼夜燃( )筋疲力( )

  二、根据课文内容排列句子 ,把序号填在前面的( )里。

  (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决心修补残破的天空。

  ( )她又用大龟的脚把天撑起来,天再也不塌了。

  ( )遥远的古代,突然天塌地陷,到处是烈火洪水,人类面临灭亡的灾难。( )女娲熔炼五色石子,填补好了天上的缺口。

  精品教案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景

  1.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听过哪些神话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板书:女娲补天)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题)

  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自由读文,标出小节。⑵画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读准字音。

  2.检查识字情况。利用字卡或电脑出示本课生字,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2.再读课文,小组内谈谈对女娲的看法。(老师相机引导女娲的不畏艰难)

  3.小组汇报学习讨论的结果。

  4.指名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指导学生带着对女娲的钦佩、喜爱再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条中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腾、祸”

  1.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2.师范写,生书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3、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帮助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斯的勇敢。

  2、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并演一演。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帮助自己。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感受环境。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我们知道,大海既有令人喜欢的一面,又有令人害怕的一面,当大海发怒时,会怎样呢?让我们看段录像。

  (请生用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2、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书上是怎么描写这番情景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笔划一划。(出示句一)

  二、朗读理解,体会“勇敢”。

  1、句一: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一条渔船在巨浪中颠簸,船舱已经进水了。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1、问: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你听出了什么?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A、情况危急和环境危险,侧面表现了汉斯的勇敢。

  B、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危险性和危机感。

  2、师:海难发生后,村民们迅速赶去救援。一个小时后,救援船顺利返回。由于船太小,还剩下一个人留在那等待人们的第二次救援,可救援人员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这时,一个勇敢的少年出现了。(课前板题)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汉斯)他是怎么做的?

  句二: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A、课件出示:汉斯报了名。

  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比较两句的区别,理解“十六岁”(未成年少年),“自告奋勇”(主动要求),突出汉斯的“勇敢”。】

  B、一个在海边成长的孩子,知不知道海浪足以吞噬生命?一个体验过海难痛苦的人,明不明白忧心忡忡的背后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可是,在这紧急关头,——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

  C、出示说话练习:十六岁的汉斯自告奋勇报了名,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问:他对船长说了什么?)

  (小结读题:真不愧是----勇敢的少年!)

  3、母亲听到儿子自告奋勇报了名,她是怎么做的?

  句三:他的母亲却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A、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问:听他读,你听出了什么?(适当让学生说)

  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C、小结:母亲极力劝阻,你认为对吗?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谁愿意自己的亲人去冒险呢?

  D、师引读:

  看到狂风怒吼的海面,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课件出示)“汉斯,你不要去。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想起十年前,汉斯的爸爸、自己的丈夫在海难中不幸丧生,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想起半年前,汉斯的哥哥、自己的大儿子出海至今杳无音讯,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得知唯一的依靠——小汉斯将要去冒险时,母亲抓着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

  E、师板书:母亲千万不要去(生读)

  4、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听着母亲苦苦的哀求,汉斯真的一点都不为所动吗?不——!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只打转。但他强忍着泪水,坚定地说:(课件出示)

  句四:“妈妈,我必须去。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义务。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他。”

  A、齐读。

  B、汉斯说了几句话?请自由读读这四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那句反复读。

  问: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为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细细地品读汉斯说的四句话。(学生发言)板书:品到心里读出感受

  第一句,“必须”表示坚决去救援的决心。(师板书:汉斯我必须去)

  第二句,假设大家都不去的情况。(试想:假设大家都不去,情况会怎样?)

  第三句,去援助别人是义务。义务:道德上应尽的责任。

  (问:他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这难道真是他的“义务”?这并非他的义务,他却当作了自己的义务。)

  (在汉斯心里,“义务”是什么?课件出示:只要________,就得________。)

  第四句,只要有人需要援助,我们就得尽全力帮助他。

  D、师:危机四伏的海面,没有让汉斯退却,母亲憔悴的面容,苦苦的哀求,没能让汉斯迟疑,他还是走了!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出海救人?

  (小结读题:真不愧是----勇敢的少年!)

  三、改写对话,深化主题。

  1、将母亲阻拦汉斯出海的过程改写成对话。

  2、学生改写。

  3、师生、生生尝试演一演。(配乐,课件出示对话,留白。)

  师:“汉斯,你不要去。”生:“妈妈,。”

  师:“孩子,你的父亲死于海难,哥哥出海至今生死未卜,不能去,让别人去吧!”生:“妈妈,?”

  师:“可是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了!”

  生:“妈妈,。”

  师:“我亲爱的孩子,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生:“亲爱的妈妈,。”

  4、全班评价。

  5、师:汉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勇敢的少年——

  出示齐读: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一下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了无边的黑暗。

  师:他的眼前是无边的黑暗,他的.脚下处处是惊涛骇浪。这一去,他可能———?(可能再也见不着妈妈了,他妈妈会无依无靠;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失去宝贵的生命。)

  6、小结:虽然如此,可是他还是去了,这真是一位——勇敢的少年。(读题)

  四、拓展延伸

  1、师配乐引读:“十分钟过去了……真是太漫长了。”

  母亲心里在想些什么?

  2、汉斯的勇敢获得了回报吗?(汉斯不仅平平安安地归来,而且还竟然救回了他的哥哥保罗。)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朗读。(听了大家的读,老师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汉斯的激动、喜悦、兴奋。)

  五、总结升华,激励情感。

  1、汉斯的勇敢不是逞一时之勇,他有强烈的责任心,也肯定有与大海搏击的经验,才使得他们的救援获得成功。请你说出心中最想说的话。出示语句训练:

  如果我是救援队长,我想对汉斯说:

  如果我是汉斯的妈妈,我想对汉斯说:

  如果我是站在海边翘首以盼的渔民,我想对汉斯说:

  如果我是保罗,我想对汉斯说:

  2、面对如此戏剧性的结尾,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师:艾伦柯汉曾经说过:只要愿意付出关爱,你身旁的世界便会明亮起来。生活中往往也就是这样,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帮助别人恰恰帮助了自己,快乐了自己。老师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每个人在竭尽全力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渗透一定的习作技巧,培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概述《麦琪的礼物》的故事

  美国文学家欧.亨利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叫《麦琪的礼物》(板书),讲的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礼物,可是她只有1美元87美分的钱,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能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的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化去21美元,买到一条白金表链,她特别高兴,因为她丈夫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因为家穷,一直买不起表链,所以从来没有戴过金表,而现在有了这根表链,以后吉姆终于可以戴上金表了。而吉姆呢,他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但也没有足够的钱买礼物……

  同学们,你猜猜看,吉姆会怎么做呢?买来了什么礼物送给妻子呢?

  (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发梳作为圣诞礼物。)

  他们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的礼物,可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却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板书)

  2、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因为我们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件运动衫引起的故事同样也感人,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对“爱的主题”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课文围绕着运动衫写了什么事?

  2、读后交流,了解主要内容。

  3、读读:“我”为邻居康威老人送鞋到镇上修补的时候,买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当我得知老人的鞋不能再修补时,“我”用运动衫换了一双新鞋送给老人;没想到老人用一条小狗换了一件运动衫送给“我”。

  4、小结:实际上文章就是讲了男孩的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

  板书:得——失——得

  三、深入感悟

  1、这个男孩就是小马克,小马克的这件运动衫之所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是源于他对这件运动衫的格外喜爱。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1至8,你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小马克特别喜欢这件运动衫?用“——”划下来。

  2、交流汇报,结合朗读

  3、出示这五个句子

  “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

  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朗读

  4、人一旦得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心中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当小马克穿上这件运动衫时,他的心中也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可是,就是这么喜爱的运动衫,小马克却用它换了一双新鞋送给康威老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学生交流。

  请大家看看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你知道小马克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吗?和同桌探讨一下。

  5、过渡:患难之处见真情,一边是自己心爱的运动衫,一边是坐在小屋里等他归来的老人,在利益选择的当口,小马克忍痛割爱怀着心底的一丝遗憾放弃了自己的运动衫。为了一位贫穷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舍弃了自己的最爱,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精神啊。读到这儿,你想到哪些词语来赞美一下小马克?(热心助人,关爱他人,善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极有爱心、、、、)

  6、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些人,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语去赞美他们,你知道是谁吗?

  ①售货员:不但鞋子便宜卖给我,还送了一双长腰袜子。

  ②康威老人:其实那小狗陪伴老人渡过了很多孤独的日子,老人没有钱,忍痛割爱用其中一条小狗换来了运动衫。

  7、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小马克的爱心赢得了售货员的爱心,也博得了康威老人的爱心,售货员和康威老人的爱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小马克的爱心。爱是无处不在的,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点雨;它在清水里,会化成一条鱼;它在草地上,会长成一棵美丽的花;它在人心里,会化作涓涓的暖流。

  让我们怀着这暖暖的感动,来读读课文那感人的结尾吧。

  8、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看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课外时间请你续写故事,抓住“我”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四、拓展延伸

  1、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是什么字?(板书:爱)是的,一件运动衫把孩子和老人紧紧相连,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爱”,就像《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吉姆一样,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

  2、一件价值三美元的运动衫,在一天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分明是一次爱的传递,就像奥运火炬一样,能够传给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传给了我们所有坐在教室里的人。这爱的传递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爱之链)

  阅读《爱之链》,交流: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比较《爱之链》与《一件运动衫》两者的相同之处。

  3、在读《一件运动衫》的过程中,你会料到老人用小狗换运动衫送给我吗?在读《爱之链》过程中,你会料到乔就是女侍者的丈夫吗?跟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二篇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人意料的结局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而且让人心灵震撼,更能使读者感受到爱心的奉献终会得到爱心的回报或者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五、总结下课

  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发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你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点爱心,你也会得到爱心的真诚回报。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就会形成一条永不中断的爱的链条,就像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麦琪的礼物》 《一件运动衫》

  《爱之链》

  爱 得——失——得

  爱 爱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至 林场 鸟的乐园

  百鸟争鸣 联欢会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概、脊、莞、尔、确、簇、汇、暇、含、绮”10个生字。能正确描写“尔、确、汇、含、绮”5个字。积累“大概、确实、栽种、应接不暇、包含、汇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联系课文,初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喜欢花吗?家里有没有种过花?什么时候用花来妆点自己的家?花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2、师:是呀,花儿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难怪人们都喜欢那美丽鲜艳的花朵,因为——

  3、出示: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

  指名读,学习:概。

  4、师:同学们都说种花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美的享受,可是有一个国家的人民种花却是让别人看的。

  5、出示课题,读题。

  质疑并归纳:自己的花怎么会给别人看?为什么自己的花要给别人看?

  二、初读课文,深入理解,学习字词。

  1、带着问题轻声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学习生字。

  2、思考问题:德国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3、交流,出示:

  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屋子里,而是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出示两盆花,请两位学生上来演示一下:德国人是怎样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的?

  (2)借助盆花的摆放位置,学习生字:脊,理解“脊梁”。

  (3)说话练习:花朵朝里开,虽然(),但是()。

  花朵朝外开,虽然(),但是()。

  3、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种花,所以别人才能享受到如此美景。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美的享受?

  (2)交流,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随机学习生字:簇、汇、暇(给“暇”换偏旁组成新字。)

  (3)结合媒体,自己读,挑战读,尝试积累。

  1、师:刚才我们读懂了德国人怎么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呢?从第三节中划出一句关键的句子来。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指名读,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2)师:正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德国的街头能够看到这么绮丽的景色。让我们再去德国看看那里的美景吧!媒体演示。

  2、师引读第4节: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么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所说的“美丽”到底指的是哪些东西呢?

  (1)学生自读第4节,小组内进行讨论。

  (2)交流:是美丽的花朵,是德国人互助互爱的美好心灵,是他们愿意把美好事物与别人分享的良好风尚。

  (3)指导朗读。出示:你们愿意将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吗?

  你们有没有感受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滋味呢?

  三、创设情景,朗读全文。

  师:美好的东西就是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老师带来了最喜欢的音乐,想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响起)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作业布置:

  1、拓展:

  和爸爸、妈妈谈谈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

  2、作业:(1)抄写词语

  大概、确实、栽种、应接不暇、包含、汇成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积累描写花儿美丽的词语。

  板书设计:

  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

  自己别人

  种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这是一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的能力”这一要求。课文中有许多的生词,学生不能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这样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就能较好地理解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7篇】相关文章: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锦集10篇05-23

【精华】语文教案锦集7篇05-20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9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8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0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锦集八篇05-28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锦集六篇05-13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锦集8篇05-04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锦集7篇05-03

【精华】小学美术教案锦集九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