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6 11:09:1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

  2.说出对自己名字的看法,学会交际与沟通。

  3.在交际的基础上写出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交际自己的看法。口头表达训练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交际与沟通的兴趣。

  重难点:

  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学会交际。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法与学法:引导、点拨、讨论、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

  二、以教材为依托,创设写作情境。

  1.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哪些作家写的?说说他们的名字。

  2.你知道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那些人物?说说他们的名字。

  3.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名字?

  4.这些人的名字当中,你知道谁的名字的来历。

  三、以说话为基础,激发写作的欲望。

  1.说说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给取的?为什么给你这个名字?它有哪些特殊的含义?

  大家好,我是(),在字典里,我的名字中的()字的含义是()。通过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知道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我感到()。

  2.根据上述,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3.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说清楚了没有?说得有趣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生自主习作。

  一、回顾上节课练说的思路

  二、范例引路

  三、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请写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讲评习作,培养学生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一、教师总评本次习作的情况。

  二、品读欣赏。

  课件出示本次习作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或优秀的句段,请同学们欣赏,看看哪些地方写得情真意切,富有趣味,哪些地方尚存不足,需要修改。

  三、作文医院。

  出示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句子,片断,请学生修改。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说说自己的这篇习作有哪些地方自己最为满意,最有创意,体验作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五、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生字;

  2、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和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正确读出感叹的语气。

  教学重点:反复读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理解它们尾巴的用途。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和再生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壁虎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呀?

  2、小壁虎是什么样子呢?

  (壁虎也叫守宫、蝎虎。身体扁平,长达12厘米,背部暗灰色,有黑色带状的斑纹,身体表面有细鳞,四肢短,趾底有吸盘,能在天花板上、墙壁上爬行,就是玻璃上也掉不下来。它有一条细细的长尾巴,长尾巴有两项功能,一是摆动帮助爬行,摆动越快,爬得越快,如果失去了尾巴就爬不快了。还有一项功能,先不告诉你,通过学习课文,自己回答。)

  3、板书课题,问同学们看了标题后想知道什么。

  (小壁虎的尾巴跑哪去了呢?为什么小壁虎要借尾巴呢?他向谁借呢?最后借到没有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初读正音。自由小声读全文,不会读的字标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蛇、挣、甩、傻”几个字是翘舌音,“蚊、您”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解答为什么小壁虎要借尾巴?他向谁借呢?最后借到没有?

  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1、2自然段。(全班齐读)

  (1)想想: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

  (2)蛇咬住了他的尾巴,他是怎么做的?

  (3)理解“挣断”的意思。(用力使自己摆脱束缚)如果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怎么样?

  (4)指导朗读。注意感叹号,要用很难过,很不好意思的语气来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书上的第二幅图,想想PPT的问题(小壁虎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尾巴,借到没有,为什么?),边想边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2)回答问题。

  (3)小壁虎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从“爬呀爬”可以看出什么?

  (4)他看见谁在做什么?他是怎么说的,小鱼是怎么回答的?

  (5)指导朗读。出示两组句子: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指导学生用有礼貌、商量的语气读小壁虎的话,用讲道理的语气读小鱼说的话。

  (6)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板书:拨水)理解“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做拨水动作。

  (7)看板书说说学习了第3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3、总结学法。第3自然段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的:先读读课文,再看看图,想问题,边想边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4、5自然段,好吗?

  4、自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让学生回答问题

  (2)老牛怎样用尾巴赶蝇子呢?跟教师做动作。

  (3)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小壁虎的话要用很和气、商量和问的语气来读,读老牛的话要用诚恳讲道理的语气来读。

  (4)看板书说说学习了第4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5、自学第5自然段。自学方法同第4自然段。

  6、学习第6、7自然段。(指名读第6、7自然段)

  (1)想想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后来怎么又高兴啦?(板书:长出新尾巴)

  (2)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和气、亲切的语气读妈妈的话,用惊喜的语气读小壁虎的话。

  (3)把第1段和最后一段连起来读?想想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

  2、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4、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高潮: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对珍珠泉的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本课,笔者以“口语交际”的形式组织阅读,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又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05-2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5篇05-09

【精选】语文教案汇总7篇05-16

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05-08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05-2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9篇05-13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4篇05-25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05-20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05-2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