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扬州慢教案

时间:2024-04-09 16:07:06 扬州慢教案 我要投稿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扬州慢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会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会《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

  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清寒的江水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扬州慢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扬州慢教案3

  教学目的:

  1、体会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扬州慢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

  PPT展示扬州风光。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解题、作者、背景介绍。

  1、姜夔简介及题解。见文章注释12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诵读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全文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扬州慢教案】相关文章:

《扬州慢》教案03-14

《扬州慢》教案03-13

扬州慢复习教案08-14

《扬州慢》教学设计04-22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10篇)03-21

扬州慢琼花鉴赏01-23

扬州慢的语文教学设计06-13

扬州慢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0-13

扬州慢·十里春风赏析02-28

《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及注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