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9 20:00:49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5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 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三、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2`)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教学环节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教师活动学生明确: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二)、朗读全诗(8`)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2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提示: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教师活动明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明确: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其中课堂作业5`)板书设计: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5`)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1、离别的对象特别2、营造的气氛轻松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1、形式:建筑美2、语言:音乐美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3

  一、导入新课: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 书) 再别康桥

  题解及作者简介

  1、同学们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而题目中“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就读于剑桥大学(康桥),攻读博士学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作品收录在《徐志摩文集》。

  诗集:《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散文:《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在剑桥大学,他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般的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或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找的友人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眼前展现。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3、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

  4、新月派:

  主要成员极其活动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徐志摩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补充:

  说起徐志摩这个人,就不能不提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微因、陆小曼。徐志摩一生何期有幸,可以遇到这三个女子(三个女子都在中国近代各有其杰出的贡献)。在我看来,三个女人当中,最幸运的是林微因,最不幸的是张幼仪,而陆小曼这个女人就很难说得清。

  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其祖父是清朝大官,其兄张家璈和张君幼是当时中国的金融界和政界都有重大影响,可谓是名门望族,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在1915年时嫁给徐志摩。张嫁给徐志摩后三年就帮徐生下长子徐秋锴,后徐志摩到英国留学,几年后张幼仪也去到英国跟徐志摩团聚。怎料当张到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正疯狂的追求林微因,徐志摩更迫张幼仪离婚,甚至在张拒绝离婚后,扔下怀有身孕的张幼仪。这段不幸的婚姻在1921年结束,后张幼仪留学几年后返回上海,创办云裳公司、接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成为中国当代第一位女银行家。张幼仪应该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一生中从未好好对待过她,但张幼仪在同徐志摩离婚后,担起照顾徐的家人的责任,甚至徐志摩死后,主持编写《徐志摩全集》。

  林微因呢?无论在哪个年代,她都可称得上是天之骄女。林微因拥有美丽的外貌、显赫的家世、骄人的事业、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林微因一生被三个男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爱过--梁思成爱得最宽容、徐志摩爱得最浪漫、金岳霖爱得最痴情。徐志摩怎样爱得浪漫相信好多人都知,而林微因的老公梁思成同林志趣相投,两人合写《中国建筑史》亦成为佳话。而痴恋她的金岳霖为了林微因终生未娶,甚至在林微因死后多年,郑重其事的邀请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为林微因庆祝生日。

  而陆小曼一生为徐志摩背负骂名。陆小曼生于1903年上海,出书香世家,精通英、法两国语言,长于绘油画。陆小曼20岁时嫁给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王赓将军,后遇上徐志摩,两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终于可以结婚。怎料好景不长,在陆小曼29岁时,徐志摩为了去听林微因的演讲会,在上海回北京的途中飞机触山坠机,于是林就成为徐志摩一生的最后一个女人。后来,陆小曼拜贺天健、陈半丁为师习画,在徐志摩死后寄情于山水画。

  在我看来,徐志摩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张幼仪,其实张幼仪才貌双全,只要徐好好去珍惜、发掘,他就不难发现张幼仪的好处。我认为他对张幼仪的无情,有些像是为反对而反对,因为他们两人的婚姻是包办婚姻。

  二、整体感知诗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诵。 (老师朗诵)

  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美)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朗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师:朗读纠正

  三、分析诗歌

  教师:我们根据“三美”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

  (一)、音乐美和建筑美

  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多少节?(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都压什么韵?请找出韵脚(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首节和尾节的韵有什么特点?(相同,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的特点是: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这就造成一种跌宕dàng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同学们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歌一共多少节?(7节)每一节为多少行?(四行一节),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点?(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教师:好,同学们我们刚才知道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的特点是:首尾回环呼应,那么据此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歌分为多少部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表现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达对康桥无限爱恋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承上总结,表明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二)、绘画美

  第一节:女生朗读

  教师:提问这节连用了多少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 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作为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确使人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在这里诗人运用借代,“西天的云彩。”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三个:“轻轻的”创造了轻盈而柔和的气氛,营造出宁静而缠绵的氛围)所以这幅图画就有一种“不舍之美。”

  第二节:男生朗读

  教师: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

  教师: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教师: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什么?(一位美艳的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人。)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教师: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在徐志摩的眼中,金柳就像新娘,而“我”就是新郎, 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喜悦,深情痴迷。) 那我们这幅画的题目是“喜悦之美”。

  (课文描写了许多意象,已经分析说明了“金柳”。我们再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全班朗读

  教师: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

  教师:、“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其中“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在这里是褒用: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和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7、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水草是什么?(青荇)这是一棵自由自在的水草,在康河的清清的河水中,水草摇来晃去,自己心甘情愿的成为康桥的一部分,其实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作者在此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所以,这幅图可以叫“自由之美”

  第四节:全班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潭” --拜伦潭

  教师: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教师: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什么?(天上的虹)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又是什么?”是 “作者的梦想”“那作者的梦想是什么样子的呢?”“彩虹似的”,彩虹什么颜色?“五彩斑斓”那就说明作者的梦想也是五彩斑斓的。

  教师:作者昔日的梦想,被揉碎在哪?(浮躁间),但有没有消失呢?(没有)它沉淀在这里,犹如彩虹般美丽。透过眼前的美景,可以品味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些微苦涩与惆怅。所以这是“绚烂之美。”

  第五节:教师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草”“星辉”

  教师: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就是“爱,美,自由”。)

  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怎么样?(放声歌唱)。

  教师:同学们作者放声歌唱是在星辉斑斓里歌唱,“星辉”给人感觉就是浪漫,是啊,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期间,不仅这里的景色令诗人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在这期间,他有幸结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他们俩在此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了。诗人此时又想起以往的难忘的恋情了,又想起心爱的她了。(接教师用书112页)这个就是“浪漫之美。

  第六节:个人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夏虫”

  教师:前面说(寻梦?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样又说不能放歌呢?)

  对康桥世界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想破坏不想打破宁静,我,夏虫,康桥都是沉默的。正应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康桥和作者融为一体了。

  教师小结: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这是一幅沉默之美

  第七节:全班朗读

  教师:同学们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不愿意把以往的在回忆那段恋情。表明了诗人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教师小结:与开头呼应。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什么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夸张),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这是一幅不舍之美

  教师:好,我们看在这首诗中,我与云彩作别,我与金柳成亲,我与青荇相融,我的绚烂的梦想与潭水相糅合,我的浪漫在星辉中闪现,夏虫是我的知音,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与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要离开康桥了,我怎么能不感到愁怅呢?在这首诗里,没有了人与人分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少了份嘈杂,多了份淡定。景物本无情,可遇到多情的人儿,无情的景物也有了感情。天边的云彩也似有留人之意,却始终留不住作者离去的脚步,只能眼睁睁看他离开,无尽的离别之情尽在这云彩中显现。景已如此,人何以堪?”

  你瞧,这就是“诗歌三美”中的“绘画美”。

  四、总结全诗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现代诗,归纳一下是从哪些层面上赏析诗的呢?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4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音乐美:

  A、 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 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A、 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 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绘画美:

  A、 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 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 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感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

  播放黄磊朗诵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

  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问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也可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导学生感受美(15-20分)

  欣赏朗读后,让学生指出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1、鉴赏情感美

  诗歌抒发的感情有: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总结本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

  本诗的感情脉络

  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别

  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师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

  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语言美

  让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五、总结徐志摩诗歌特点:

  语言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六、背诵全诗(配乐)(8分)

  七、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的意象组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撰写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重读〈再别康桥〉》一文供学生自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象片段,配以解说(画面要能展示康桥的美丽风光;要突出解说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尝这道堪称徐志摩诗作绝唱的佳肴。

  二、朗读

  1、听配乐朗读《再别康桥》。

  2、看课文题目,找出字眼。

  (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别离诗)

  三、研读诗歌

  1、提问: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柔美缠绵。

  3、诗的主旨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和离别的怅惘,但全诗七节二十八句,不用一个留恋、惜别之类的词语,那么这种情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把这种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写中)。

  4、同学们找出诗中一些能传达出柔美缠绵的情调的意象。

  5、下面请同学们静思默想,选择一种你最喜欢、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意象,结合本诗体会它妙在何处?

  6、请同学们把你最爱的讲出来,让大家共享本诗带给我们的美。

  7、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但是静止的吗?

  (不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8、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意象美。

  9、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请一学生朗读五、六节,其他学生评判,有无读出感情的起伏来)

  10、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

  (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谈论,与同桌交流)。

  11、请学生推荐一位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这三美,从而把握诗人对康桥的挚爱。

  12、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四、总结

  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带着生活中的不如意来到剑桥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梦一样,这时候的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个梦,在这个虚幻的缠绵悱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会那样的爱它,那样的对它恋恋不舍才会费劲心思来描绘这样一个柔美的缠绵的使人久留而不愿离去的梦的世界、诗的世界。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六、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8

  设计理念:

  诗词已学过很多,抓诗中的意象、领会意境、抓住关键性的词句领会感情的方法练了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自如运用,授课时应加以训练,于是采用: 朗读抓意象,讨论、领略意境和情感,赏评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理章叠句。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进行具体分析,领会诗境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伦敦北的一座城市,靠近康河,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徐志摩是1920年至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读书,对康河情有独钟,经常在河边看书,游玩,河中泛舟。1925年第二次来伦敦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河。”康河是他的理想王国,是他的精神家园,“康桥情节”贯穿于他的诗文之中。1928年,他第三次故地重游,离开时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诗《再别康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和情感。

  (一)读诗,抓意象

  1、导入: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离别诗。不同于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作者所要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康桥的自然景物。

  下面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看看作者写到了康桥的哪些自然景物?用诗的术语说就是写到哪些意象?

  2、学生读诗。

  3、抓意象——师生互动

  讨论、明确:第一节是“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第二节是“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第四节是“好榆阴下的一潭”中的“清潭”,而不是“彩虹”;第五节是“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

  (二)领会意境

  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就是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描绘的图在脑海中再现,体会其意境。这首诗展给我们的是怎样一种意境?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是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所以,诗人在诗中展现的也是夕阳下的康河。那么,夕阳下的康河是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呢?让学生闭眼在头脑中想象每一节的画面,然后主动陈述,讨论后明确:意境是宁静、优美、和谐。

  (三)情景交融,领会情感

  作者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河给我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面对康河,诗人写景之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让学生读诗、讨论,抓住每一节中关键的词、句来理解。

  讨论、明确:

  第一节用“招手”“作别两天的云彩”来写依恋之情。第二节写的是“金柳”,而“柳”在古诗词中是离别的象征,并用比喻把“金柳”喻成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湿润可人,艳丽娇媚,更写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所以在第三节中,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多情,正是诗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他意乱情迷,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梦的追寻,面对满天星辉,欢欣无比,想引吭高歌。

  (四)解惑释疑

  1、理解作者未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

  学生讨论、明确:

  因为追寻的毕竟只是梦,而现实中面对的是离别。怎能放歌?况且,诗人笔下的康桥宁静优美和谐,像一个睡梦中的爱人,只有悄悄的才能融入这样的境界。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之歌。如古词中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犹白居易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切一切的语言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2、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后明确:

  首尾回环照应,奠定了全诗轻柔缠绵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写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提示:作为当时新月派代表诗人徐自摩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类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体会绘画美

  上面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么是诗中哪些词语可以在头脑中构成完美的画面?

  学生讨论、明确:

  (1) 色彩的词语

  (2) 动作的词

  2、音乐美

  先让学生读两节诗,再读一段文字,体会音乐美的好处,即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然后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 押韵

  (2) 诗句节奏,反复、复沓手法

  3、建筑美

  建筑美,即诗的形成美,每四行为一节,每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每句字为六字,间有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美感。

  四、学生齐读诗,体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教师点拨,示范两节,学生再读。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

  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赛诗会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

  ?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 走近志摩

  课件展示:徐志摩(1896—1931) 别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人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主要作品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给了中国新诗诗坛许多千古绝唱。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三 走近康桥

  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

  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

  ?康桥图片展示(配乐:《星空》)

  2、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它曾两次重返康桥。本诗便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所以说是再别康桥,即再一次与康桥分别。

  四 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1、因着感激和热爱,而又是再一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诗人的感情必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读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用心读,先自由地放声朗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是否投入感情。)

  2、先自由举手,再点名读,可读整首,也可选段读。

  (学生点评穿插其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

  4、大师朗读:聆听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模仿跟读。

  5、请一名有朗读功底的同学,和着音乐,纵情朗读。(配乐:《再别康桥》)

  6、音乐美:

  有人说,这首《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典范,你认为呢?

  (学法指导:语言文字内在的“音乐美”主要借助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等形式表现出来。)

  ?和学生谈论后展示课件总结

  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这种节奏感。

  五 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举个例子——老师给出了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为其他几幅图画命名。

  参考: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

  2、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图都是由一个事物构成,例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那么,在诗歌中这些融入诗人情感的载体,称为意象,板书:意象=物+情,学习诗歌必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3、好,我们再次回到这几幅图。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讨论)。

  参考句式:我喜欢 图,诗中这样写道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 的感情。

  举例:我喜欢河畔金柳艳影图,“柳”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本就有惜别的含义,诗中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情感的景物化作有情感的生命活动,温润可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从中我读出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从中感悟出情感美。

  教学设想: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4、绘画美总结: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

  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我们说徐志摩的诗歌极具绘画美。

  六 探讨诗歌的建筑美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在他的这首诗歌中,不仅贯彻了“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主张,还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你能从全诗的结构上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建筑美: (1)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首节和末节,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八 结语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诗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用多情的种子孕育着心中的花朵,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都一准用芬芳传达“爱”、“自由”和“美”。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1

  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特点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不同于学生接触、学习最多的古典诗歌,在字数、句数、声韵、节奏等形式上,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同时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也有继承性,他们有着某些一脉相承的联系。

  《再别康桥》中,诗人描写了康桥柔美的风光,运用想象和联想和暗喻等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景物描写的妖娆有情,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感恩、怀念之情。学生要领会诗人描写的画面的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谊。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文中学习的诗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整体一贯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现代新诗《再别康桥》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重点:

  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

  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师补充:

  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他的婚姻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三个女性与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们说道,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人间的四月天》,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关信息和诗歌作品,或者通过购买纸质书籍放在案头时时欣赏,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诗人。

  解析题目:为什么作者说是“再别”?

  徐志摩三次旅行欧洲,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也就是诗歌中的康桥,他在剑桥大学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流派的影响,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文学家,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这里他的诗情得到触发,进入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成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1922年离英前夕,写有长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途经英国,没有留下告别康桥的诗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归国的海上,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初次朗读,注重朗读技巧

  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听听他的朗读并作出评价。

  朗读技巧:重音,快慢,声调高低,欢快或低沉

  金柳(重读)新娘、艳影(欢快愉悦)荡漾(徘徊萦绕延长读)招摇(延长)柔波(轻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适当读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梦幻空灵的感觉)

  第一、七节读轻缓调,第五节适当高昂,第六节低沉

  这首诗第二、三、四每节中,两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续部分,一三行是主语部分,是一些具有宁静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谓语部分,是对宁静柔美性质的事物的进一步、具体的描绘,因此一三行重读,二四行轻读,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扬一抑的咏叹效果。

  现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吧!

  再次朗读,划分诗歌层次

  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由哪几节构成,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本诗四行一节,一共由七节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三次朗读,研读揣摩康桥风光景致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徐志摩为我们呈现的康桥风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无情变有情,富有女性的温柔、羞涩、美丽

  波光里的艳影(拟人)---------心头荡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头萦绕、摇荡不去,美!

  软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摇甘心(拟人)------水草浓绿生机,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阴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为什么这么写?

  移情解释:作者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并发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着作者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的回忆,作者认为这榆阴下的潭水承载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回忆,这潭水就在作者的强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辞》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作者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引发离别的伤感之情,眼前的杨花在诗人离愁的强烈伤感情绪下,移位成离人的眼泪。

  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了暗喻、拟人、移情、想象、联想等手法,描绘出笔下的这些景物,富有生机活力,充满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妩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对旧日梦想的怀念。

  分析讨论诗歌的关键点

  1.作者在第一节连用三次“轻轻的”,有没有累赘重复之嫌?

  三次“轻轻的”是作者对自己离别时动作姿态的描写。作者面对康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做出了这样优雅潇洒的姿态,实在是一种离别的乐观的情绪表达。

  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是诗人形象呢?

  乐观,飘逸,洒脱,优雅的绅士形象。

  2.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作者在离别康桥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虫也都陷于沉默,康桥的周遭环境是那么安静肃穆,而作者在康桥景色的描绘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时陷入对过去学习、创作、爱情等生活的美好回忆,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是静悄悄的进行着的,是属于个人的独家回忆的,是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洒脱、优雅的性格的写照。

  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对康桥进行了一番游览,感受到了康桥的美景和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还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洒脱、优雅的性格特征和诗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师希望你们课下,认真回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或者反观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触发点,写成一篇小诗。

  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学情分析

  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活动2【导入】朗读

  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

  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

  活动3【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

  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景,联想当时现实。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特点。

  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体现了音乐美

  (四)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作为切入点赏析这首诗歌)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

  设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写离别的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本文离别的是什么?

  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写告别母校你会怎么写?

  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楼,再见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见了朱红的大门......再见了我每天黄昏坐在上面背英语单词的大石头。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转移,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同是离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

  三)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诗人将意象写得越美,表达的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越浓)。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体现了绘画美。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活动4【活动】感悟拓展

  《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以"徐志摩与康桥使我想到的"为话题写片断。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

  (展示课件)

  1、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2、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1、2、3、4 、5 、6、7。

  六、学生讨论

  《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5

  设计思路:

  1、“三维”要求,让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读为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接受规律;原始体验、基本体验、终极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人论世,了解除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分析感受本诗的情感与意境之美,感知本诗所体现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导入——参读——情读——品读——比读——小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对母校的眷恋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徐志摩及他的《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不太了解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意境之美和“三美”艺术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涵咏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放she的歌曲《再别康桥》(超链接)

  导语;这首歌改编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歌中唱的“一身中国学袍”的是谁?歌中唱到的“剑桥”也就是指?让我们知人论世走近徐志摩,走近《再别康桥》。

  二、参读:(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华美,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写作背景:(题板)——同学朗读

  1921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写下了《再别康桥》。

  让我们直观感受一下诗人和康桥——(题板图片)

  诗人曾深情地说过(见题板)——生读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中国是诗人的母亲,康桥是诗人的母校,诗人因康桥而华彩,康桥因诗人而绚丽。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在于抒情”,惟有诗人是生活的情人,让我们走近情人——徐志摩,情读《再别康桥》。

  三、情读:

  轻轻的/我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揉碎在/浮藻间,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寻梦?/撑一支/长蒿

  是/夕阳中的/新娘;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波光里的/艳影,满载/一船/星辉,

  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软泥上的/青荇,但/我不能/放歌,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在康河的/柔波/里,夏虫/也为我/沉默,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学生自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中感情,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欢喜留恋。

  2、说出每节诗中最主要的意象,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哪些意象侧重表现对母校的欢喜留恋之情?并注意各意象的特征,读出相对应的感情。

  明确:云彩作别;夏虫沉默;笙箫悄悄;金柳新娘;青荇招摇;潭水虹;星辉斑斓。(以上内容板书)

  3、通过这一个个意象,读出诗中的欢喜、留恋和依依惜别之情,选你喜欢的一节来情读。

  学生读,学生来点评,老师相机辅导。

  4、老师配乐朗读。(使用超链接播放《秋日私语》伴奏音乐)

  5、学生配乐情读。

  四、品读:

  师: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品读出诗歌的美。

  1、体会“绘画美”,抓住具体意象(见题板)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析:柳,是古今诗文中觉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②想像体悟,请同学闭上眼睛按照老师说的去想像

  第一步:勾勒形态--云彩、柳树、小草、潭水、星辉。第二步---给景物染上色彩。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

  请同学张开眼睛看金柳和星辉的图片

  2、体会“音乐美”,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见题板)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双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示——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衡,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3、体会“建筑美”,分析段落、句子(见题板)

  美学家: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的音乐美,那么我们再来欣赏诗的建筑美,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上看,每句字数6——7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建筑美,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打开超链接放令一首歌曲《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五、比读:

  35岁的诗人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拥抱了云彩。我们应感谢诗人,不但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的《再别康桥》,而且还有其他精美的诗篇。让我们透过他的另一首诗《莎扬娜拉》来缅怀这位生活的情人——徐志摩。

  试和诗人的这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阅读,赏析其三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六、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方法:(见题板)

  参读,知人论世参照读;情读,意象情感动情读;

  品读,诗中妙处须品读;比读,延伸拓展比较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赏析《再别康桥>>

  八、后记

  1、本节课中,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较多,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既使学生主动学习,又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足够深刻。

  2、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拥有感性认识,丰富视觉,提高大家对诗歌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情

  ————————

  惜别留恋

  ——————————————

  云笙夏金青清星

  彩萧虫柳荇潭辉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