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王维鉴赏

时间:2022-11-03 13:33:33 王维 我要投稿

终南山王维鉴赏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写出了终南山景物的千形万态。全诗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南山王维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诗鉴赏

  《终南山》一诗约作于开元末至天宝初年,此时诗人王维曾在他的终南山别业过着纵情山水,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望山兴叹之篇。诗人以主峰太乙为轴心,以云霭阴晴之变幻为映衬,歌咏终南山的奇伟磅礴,画面清新,主次分明,与其后期寥落的心境迥异。前人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的赞语,从《终南山》可见一斑。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二句,是说太乙山( 即终南山)距京都长安不远,山脉连绵延伸千余里,直达海边,从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纵横绵亘的长度。

  终南山距海很远,这里说其峰峦叠连到海,是夸张其跨度之长远,有意将诗的画面拓展向无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意思是回望终南山的层峦叠嶂,白云缭绕,远看烟雾迷茫,云气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却又看不见了。这是渲染终南山的高峻。这一对句,天然浑成,不加藻饰,生动而含蓄地刻画了自然景色似有若无的姿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这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变幻,而且能想象出诗人观察动作和角度的变化。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说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两侧属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时间之内,各个山谷之间的阴晴也各不相同。这就托衬出了终南山地域之广大。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波,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浓、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两句虚拟、设想之语,并非诗人的实际行动。意思是说游山者如果面对终南山的雄奇,乐而忘返,想要找人打听宿处的话,深山之中能去问谁呢?只有隔水去询问打柴人了。这里明为写人,实则还是写山,重在渲染山里人烟之稀少,山路的崎曲。隔水二字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山势高峻,山涧危深,人们往往只可隔涧问答,隔水二字既侧面衬托出攀登终南山这崇山峻岭的不易,又含蓄地告诉读者:正因为登山太多艰险,所以诗人只好望山兴叹,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以终南山主峰太乙为观察对象,采用多种观察角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勾勒终南山的巍峨气势,从而使诗歌的艺术画面迭宕有致、疏密相间、重点突出、富有立体感。全诗八句,一、二句是从终南山的方位和长远跨度进行描绘;三、四句是从山的高度落笔描写;五、六句是从山的宽大程度方面来进行艺术构图;而七、八句则是从人烟之稀少方面来表现山的高峻、广袤和危耸。但是,由于诗人构思雄阔、画面清丽,因此,这首诗也就象一幅山水国画一般,无怪乎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画的大师了。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紧靠着长安帝都,连绵不断的山峰仿佛直达海隅。

  走出山来回头一望见白云合拢,进入山中青青的烟雾若有若无。

  中央山峰就是两个星区的分野,各个山谷的气候各异阴晴悬殊。

  想找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着清浅的山溪寻问打柴樵夫。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此诗当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他本身很聪慧,很早就入仕,但他长期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想要真正归隐又无法做到,所以他只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了。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生平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绘画成就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终南山王维鉴赏】相关文章: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11-21

王维《终南山》诗歌鉴赏10-23

《终南山》王维唐诗鉴赏09-07

王维《终南山》唐诗鉴赏11-18

王维《终南山》诗词鉴赏11-28

王维《终南山》11-12

终南山王维09-08

终南山王维08-15

王维的终南山赏析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