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言文

时间:2021-10-31 10:11:45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文言文(汇编15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文言文(汇编15篇)

桃花源记文言文1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和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2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2分)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 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 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桃花源记文言文3

  《桃花源记》

  陶渊明(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

  (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

  (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1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6)具言:详细地说出。

  (17)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8)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9)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此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文言文4

  ,完成小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小题4】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4分)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小题1】(4分)①(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小题1】(4分)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小题1】(4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文言文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桃花源记文言文6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识记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8.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桃花源记文言文7

  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参考答案: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桃花源记文言文8

  文言文阅读(1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屋舍俨然俨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轩敞者为舱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2分)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小题5:.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小题6:.翻译句子(2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 (2)详尽(3)鲜艳美丽 (4)不要说,更不用说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小题1: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小题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题1: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略

桃花源记文言文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邀”,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答案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0

  阅读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起首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忽”字,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写什么?写山的小口与后面什么文字呼应?同后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数语,写________写________,笔墨间洋溢着一种________的情绪,展示着桃花源里_________的景象。

  5.为何“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谁问的?谁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叹惋”的内容你能想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担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中划线的两个“志”,用法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不复得路”,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这段是不是多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渔人偶逢桃花林)

  2.惊奇.惊喜的心情

  3.写源内外景色及人们的生活,写小山口为后面的豁然开朗,源中美景作铺垫。

  4.景物 人物惊喜 欣喜 和平、富足、快乐

  5.因为源中人几百年未见到过“外人”

  6. 源中人问 渔人答

  7. “略”。

  8.(要点)美好生活不愿被破坏

  9.前一个是动词,作标记;后一个是名词,标志。

  10.(要点)因为源中景物生活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本不可寻,(学生能各抒道理都可以。)

  11.由学生说道理,理由同上题同。

桃花源记文言文11

  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来此绝境(2)寻病终

  (3)屋舍俨然(4)仿佛若有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小题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案

  【小题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3)整齐的样子(4)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4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每句2分)

  【小题1】B(3分)

  【小题1】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3分)

  【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4分)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交通、向、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明确“之”的四种用法,B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均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问题。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13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悉如外人 悉: (2)便要还家 要:

  (3)伯鲁不能举其词 举: (4)出诸袖中而奏之 诸: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

  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小题5:文意理解。(6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①[乙]文中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

  ②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1)全,都;(2)同“邀”,邀请;(3)列举,说出;(4)之于

  小题3:A(2分)

  小题4:1)(村人)问(渔人 )现在是什么年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2)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

  小题5: (1)甲段描写展现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图景,与黑暗现实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2)①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②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小题2:试题分析:“悉、举、诸”都是常见的文言词语,根据语境很容易理解出来。“要”是重要的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然后译出意思来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 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中的“以”前者可译为“来”,后者却是“认为”之意。C中的“其”,前者是代词,后者是语气词。D中的“而”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无论” “诸”等。“无论”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诸”相当于“之于”,“之”代词,“于”是“从”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第一步,关于原文的思想感情,一般应是通过理解识记住的内容,不难作答。第二步,审题后,在原文中找到写“无恤”的两个“细节”的句子,从前向后找很容易可见“诵其词甚习固”“出诸袖中而奏之”。启示可任选一角度,但整体上来看,可得出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桃花源记文言文1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具答之(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便扶向路( ) ⑤寻病终( ) ⑥后遂无问津者(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意: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意:

  9.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想想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

  11.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

  12.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

桃花源记文言文15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参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文言文(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文言文

2.桃花源记文言文赏析

3.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

4.桃花源记文言文15篇

5.桃花源记文言文通用15篇

6.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7.《桃花源记》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8.桃花源记作文(汇编15篇)